第一章 了解新生兒的發育(1 / 3)

A。新生兒身體外觀

238.健康的新生寶寶什麼樣

千盼萬盼,新的小生命誕生了。我們多麼希望他是可愛又健康的啊!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新生兒是否是個健康寶寶呢?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寶寶是否健康:

1.哭泣與呼吸:健康的寶寶出生時會先啼哭幾聲,然後開始用肺呼吸。在開始的兩周內每分鍾呼吸40~50次。

2.脈搏與體重:正常脈搏是每分鍾120~140次;正常體重為3000~4000克;正常寶寶的身長在50厘米左右。

3.大便與小便:剛出生兩天時的大便稱為胎糞,顏色黑綠、粘稠、發亮,無味,以後顏色逐漸變淡。喂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出生後24小時內排尿,小便顏色較黃,是由於含有較多的尿酸鹽所致。

4.生理性體重下降:出生後由於大小便的排泄,母乳量的不足,體重會有所下降,5~6天後逐漸上升,到10天左右,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5.正常體溫:正常寶寶體溫在37~37.5攝氏度之間。要注意給小寶寶保暖,否則體溫會降低到36攝氏度以下。

6.生理性黃疸:多數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輕微發黃,我們稱之為黃疸。一般情況下是生理性的,爸爸媽媽們不必太擔心。但是7~10天後黃疸不退或加深我們就要為寶寶問問醫生了,看看是不是病理性的黃疸。

7.先天性反射:出生後有覓食、吸吮、伸舌、吞咽、擁抱等先天性反射。

8.視覺與聽覺:對新生兒的眼睛做射光試驗,可引起新生兒眼睛的反射,如閉眼或眨眼。出生3~7天後,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睜眼或眨眼等動作。

239.種種分類,你的寶寶是哪一類

想知道你的寶寶屬於哪一類的新生兒嗎?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新生兒的分類。新生兒的分類方法有許多種,最常用的是胎齡分類和體重分類。

根據胎齡分類:

足月兒:指胎齡37周至42周的新生兒。特點是各器官、係統發育基本成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早產兒:指胎齡滿28周至不滿37周的新生兒。特點是尚能存活,但由於各器官係統未完全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各種並發症多,因此要給予特別的護理。

過期產兒:指胎齡滿42周以上的新生兒。過期產兒並不意味著他們比足月兒發育的更成熟,相反一部分過期產兒是由於母親或胎兒患某種疾病造成的,出生後危險性更大,父母決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體重分類:

低出生體重兒:指出生時體重不足2500g的新生兒,其中大多數為早產兒。另外,凡體重不足1500g的新生兒又稱極低體重兒;不足1000g的新生兒稱超低出生體重兒或微小兒。

正常體重兒:指體重為2500~4000g的新生兒。

巨大兒:指出生時體重超過4000g的新生兒。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婦更加注意加強營養,胎兒在母體內獲得了良好的營養,體重越來越重,巨大兒增多。但要提醒父母,部分巨大兒是由於母親或胎兒患了某些疾病所致,如母親患糖尿病,胎兒有RH溶血病等,所以不能盲目認為新生兒越胖越好。

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照顧你的寶寶。早產兒的喂養就與足月兒有所不同。巨大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照料也有所不同。

240.爸媽該學會的新生兒體檢

新手爸媽們最關心的是寶寶健康與否。當醫生為寶寶做健康檢查時,全家都會全神貫注地看著、聽著,直到醫生說一切正常時,才緩緩地舒了口氣露出微笑。然而寶寶的某些異常並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來的,醫生、護士也不是一直陪伴在寶寶的身旁,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學會對寶寶做一些簡單的體格檢查。

在了解寶寶的一般情況後,父母就可利用一切機會為寶寶做檢查了,例如洗滌時可對寶寶從頭到腳作一翻觀察;喂奶時了解寶寶吃奶的情況;換尿布時可看到腹部、臂部和排便情況;與寶寶交流時可發現寶寶的聽力、視力或精神狀態有無異常等。如果要想專門檢查,我們則可采用從上到下、由前至後的順序進行:

1.頭部:可用手輕輕撫摸寶寶的頭皮,以感覺有無腫塊、有無凹陷,前囟和後囟的大小,使寶寶張嘴,了解口腔內有無異常;用紅球放在距雙眼30厘米左右,觀察寶寶雙眼能否追視紅球。

2.頸部:頸部是否端正、有無腫塊,活動是否自如。

3.胸部:觀察胸部兩側是否對稱、有無特別隆起、呼吸動作是否協調、有無呼吸困難;雙側乳房有無紅腫和滲液。

4.腹部:先看有無腹脹,然後用手輕輕撫摸腹部,感覺一下是否柔軟;腹部有無紅暈和硬結、有無滲液。

5.臀部:皮膚是否光滑,臂後部有無包塊和紅腫,大便的次數和性狀,如遇陶土色大便一定要及時就診。

6.生殖器:男嬰尿道開口是否在正前方、雙側陰囊是否對稱、柔軟,感覺一下有無睾丸;女嬰有無尿道口紅腫等。

7.肛門:肛門周圍有無紅腫。

8.四肢:有否多指、趾,雙側大腿紋是否一致,雙大腿能否攤平,以了解有無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9.其他:爸爸媽媽可每4個小時給寶寶測一次體溫,洗澡換衣時觀察皮膚皺褶處有無小膿點,皮膚黃疸是否已消退了、或加深了、或退後又出現了,當然還要關注寶寶的精神狀態,因為寶寶的精神與健康是密切相關的。

月子裏通過爸爸媽媽與寶寶充分的接觸和磨合,互相了解、學會嗬護,必定會在周而複始的生活中,及時發現寶寶可能的異常,及時就醫,讓寶寶健康成長。

241.測測你的寶寶的身高

新生兒的身高,也就是我們說的身長,出生時平均為50厘米,其中頭長占四分之一。男嬰為50.2±1.7厘米,女嬰為49.6±1.6厘米。

測量新生兒身長的方法一:首先選擇一個兩邊有刻度的量床,把新生兒頭部緊貼量床頂板,身體平直,膝關節不彎,兩足平齊,足底與下肢呈直角,量床底板緊貼雙足,兩側刻度讀數一致。讀數精確到0.1厘米。

測量新生兒身長的方法二:這種方法分為上部量與下部量,最後加在一起即是新生兒的身長。自頭頂至恥骨聯合的上緣為上部量,表示軀幹的長度與脊柱的發育有關;自恥骨聯合至足底為下部量,表示下肢的長度,與下肢長骨的發育有關。新生兒下部量比上部量要短,隨著月齡的增長比例逐漸變小。

一般的新生兒期身長增加5厘米,可達55.6~56.5厘米。身高是反映骨骼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與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關係密切,短期的營養不足對它影響不大。

242.稱稱寶寶有多重

新生兒出生時體重的正常範圍為2500~4000克,低於2500克為低體重兒,大於4000克為巨大兒。

新生兒出生3~5天內,體重會暫時性的下降,但一般不超過300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新生兒要排泄糞便和小便,還會嘔出一些出生過程中吸入的羊水,經肺呼吸和皮膚也會散發一些水分,食量又小,母乳量往往也不足,因此就造成了體重下降。一般的隻要哺乳得當,4天左右體重就開始回升,7~10天後即可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

測量新生兒的體重最好選用杠杆式秤,如鉤秤、磅秤等。新生兒體重的測量方法可有:

1.用嬰兒磅秤測量:這種嬰兒磅秤最大稱量一般不超過15千克,測量時將新生兒放於秤盤中央即可讀取毛體重。

2.用嬰兒布兜加鉤秤測量:這種方法所用的秤一般最大稱重不超過10千克;嬰兒布兜可用一塊較結實的邊長約50~60厘米的布製成,在其四角縫上較牢固的帶子。測量時將新生兒放在布兜中央,拎起帶子將布兜掛在秤鉤上即可測量毛體重。

當然不管是用上述哪種方法稱體重,均要將所稱得的毛體重減去新生兒身上的衣服、鞋帽、尿布等的重量,這樣得出的才是新生兒的淨體重。

體重是反映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是判斷新生兒營養狀況、計算藥量、補充液體的重要依據。

243.怎麼為寶寶測頭圍

新生兒的頭圍平均是34厘米,男嬰平均是33.9厘米,女嬰平均是33.5厘米。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寶寶頭圍是不是正常呢?我可以告訴你們測量方法。測量時采用坐位或仰臥位,父母應立在新生兒前麵或右側,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前額眉弓上方,從頭右側經過腦後最突出點(枕骨粗隆最高處)而繞至左側,然後回到起點,即可讀數。測量時要求軟尺應緊貼頭皮,刻度向外,左右對稱。新生兒頭發長時應先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

生兒的頭部發育迅速,在最初半年內頭圍增加8~10厘米,第二個半年內增加2~4厘米。一周歲時比出生時增加約12厘米,大概是48厘米。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寶寶的頭圍呢?

頭圍的大小與大腦重量呈正比關係,頭圍大,大腦重量也較大。頭圍大小與遺傳有一定關係,父母頭大,孩子的頭也可能大。另外,頭圍過大還可能與佝僂病、腦積水等疾病有關,而有些疾病如先天性腦發育不良、腦內弓形體感染、出生時嚴重窒息腦缺氧等,影響腦的正常發育,造成頭小畸形。所以測量寶寶的頭圍,有助於我們知道寶寶的大腦是否發育正常。

244.寶寶的頭不能隨意撫摸

新生兒的頭顱無論是大小,還是結構都與成人有極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新生兒的頭顱形態大多數是近似圓形的,但也有特殊情況,如頭顱形態似橢圓形(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在分娩過程中,胎兒的頭部經過子宮口和產道時,受到壓迫,血流不暢而引起頭皮局部水腫,大約在2~4天內逐漸消退。

在新生兒期,父母要特別注意新生兒的頭部發育,而囟門就更要多加留意。新生兒由於顱骨尚未發育完全,骨與骨之間存在縫隙,並在頭的頂部和枕後部形成兩個沒有骨頭覆蓋的區域,分別稱為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囪門呈菱形,是頭顱上最大的骨縫交點,此處無骨塊存在,較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軟,摸上去有輕微的博動。後囪門是枕骨與兩塊頂骨之間的骨縫交點,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知道了新生兒這個特點,就要求父母或親人不能隨意撫摸、按壓新生兒的頭,否則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損傷。

另外,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新生兒塑造完美的頭型:

1.不要使用材質太硬的枕頭,否則頭部容易變形。

2.不要固定一個睡姿,要經常為他翻翻身,改變一下睡姿。

3.當新生兒左右側躺時,避免他的耳輪被擠壓變形。

4.新生兒喜歡光線,如果他習慣側向某一邊睡,可以在另一邊用光吸引他。

245.嗬護寶寶的囟門

新生兒的頭顱,除了比成年人小之外,其頭骨的結構也與成人有極大的不同。而且在出生後一兩年內會有一連串的變化,使他們頭形及結構逐漸成熟,因此,新手爸媽在照顧新生寶寶的時候,要注意寶寶的頭部發育,而囟門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1.了解寶寶的囟門。

在撫摸寶寶的頭頂時,在其前部正中可發現一塊沒有骨頭、軟乎乎、有跳動感的地方,這就是前囟門。前囟門呈菱形,約成人拇指頭大小(1.5~2厘米,對邊中點連線的距離),在生後數月隨著頭圍的增加而略變大,6個月左右又開始逐漸變小,一般在1~1.5歲閉合。如果出生時摸不到前囟門或前囟門過大、過突或過凹都提示可能有問題,要請醫生檢查;在頭頂後部正中也可能摸到一塊沒有骨頭、軟乎乎的地方,這就是後囟門。後囟門呈三角形,一般在生後2~3個月內閉合,但部分小孩在出生時就已經閉合,這屬於正常情況。新生兒囟門部位缺乏顱骨的保護,故要防止堅硬物體的碰撞,但可以用手輕輕摸,也可以洗。

2.不能隨意撫摸、按壓寶寶的頭。

整個嬰幼兒顱骨的結構在前囟門最弱,沒有骨片的保護,而大腦組織就在正下麵;前囪門凸出時可以用手感覺到顱內有跳動的情形,這反映出腦內動脈的振動波;還可以感覺到好似有凹凸不平的東西在下麵,這就是大腦表麵。媽媽們要注意不要讓別人隨意摸寶寶的頭,千萬不能用力壓,否則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損傷。

246.寶寶囟門異常要防病

平常的時候,前囟表麵與頭顱的表麵深淺是一致的,或稍微有一定凹陷,摸上去,有時可以感到血管的搏動,在滿月時尤為明顯。這都是正常的。觀察囟門的標準姿勢是將寶寶抱起呈直立的狀態,且最好是在睡覺、吃奶或安靜的時候。

1.如果前囟的部位比頭顱表麵突出來,像個小鼓包似的,用手按一按,感覺很硬,繃得很緊,這說明頭顱裏麵壓力增高。引起壓力增高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如各種腦炎、腦膜炎、顱內有出血或腦腫瘤、腦積水時也都可以引起顱內壓增高。有時寶寶吃魚肝油過多,造成維生素A中毒也可引起。正常的寶寶哭時或用力時,顱內壓也可以增高,摸前囟門比較硬,這屬於正常的變異,並不是有病的表現。

2.顱內壓力低時前囟門表現為塌陷。引起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腹瀉或頻繁的嘔吐,身體丟失較大量的水分所造成的。嚴重營養不良消瘦時囟門也可以表現凹陷。

因此,媽媽就要經常地注意通過前囟來觀察寶寶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新生兒,更應注意前囟的觀察。前囟這部位雖然重要,但也不是禁區,有的人連摸也不敢摸,給孩子洗澡時也不敢洗,這都沒必要,應提倡給孩子洗前囟皮膚,以保持衛生。

247.寶寶太胖也不好

按照中國的傳統,父母和親人都覺得剛出生的孩子越胖越好,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為什麼呢?新生兒體重超過4500克,臨床上稱為巨大兒。醫學專家指出,巨大兒、肥胖兒除了給產婦分娩時帶來麻煩外,還可能引發妊娠期高血壓、難產等一係列問題,並且新生兒出生後往往體質是外強中幹,身體抗病能力弱,如一些並發症增多,發育異常等。巨大兒常提示母親有糖尿病,孩子出生後,易發生低血糖,嚴重者可導致精神、神經方麵後遺症。巨大兒最好采用人工喂養,以防母親服降糖藥通過乳汁影響孩子,並且為了防止低血糖發生,必要時可靜脈點滴葡萄糖。此外,還要注意預防各種感染。

孕婦營養過剩是巨大兒的主要原因。一些孕婦錯誤地認為食物越有營養、吃得越多,下一代越健康,因此不加限製地進補。營養專家指出,孕婦飲食不應一味求多,而應多樣化,粗細搭配,脂肪、糖、蛋白質要均衡;孕婦要適當多吃點富含維生素和葉酸的新鮮果蔬,不僅是自身和胎兒營養所需,而且可以防止新生兒神經管畸形。並且營養專家不主張孕婦過多攝入雞、鴨、豬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248.寶寶的皮膚需保護

新生兒剛出生時,皮膚上有一層灰白色的胎脂覆蓋,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脫落的表皮所組成,有保護皮膚、防止感染的作用,出生後會逐漸自行吸收,不應強行擦洗。

出生後3~4天左右,新生兒的全身皮膚可變的幹燥,由於在此以前他們一直生活在羊水裏,出生後皮膚就開始幹燥,表皮逐漸脫落,1周後就可以自然脫落幹淨。最後,新生兒皮膚會呈玫瑰紅,且柔軟光滑。這是因為他們的皮膚角質層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

新生兒的皮膚很嬌嫩,局部防禦機能差,很容易受到損傷,並且受傷處也容易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輕則引起局部感染發炎,重則可能擴散至全身(如引起敗血症)。因此,新生兒皮膚的清潔衛生很重要,尤其是頭部、頸部、腋窩部、會陰部及其他皮膚皺褶處應勤洗並保持幹燥,以免糜爛。父母在每次換尿布後,特別是在大便後最好是用嬰兒護膚柔濕巾清潔臀部,再用護臀霜塗抹,以防發生尿布疹(即紅臀)。

B。新生兒正常生理

249.給新生寶寶打個分

給新生兒評分就是對新生兒從母體內生活到外環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適應程度進行判斷,也為小兒今後神經係統的發育提供了一定的預測性。目前,在我國絕大部分醫院均采用了新生兒阿普加評分,阿普加評分是根據新生兒出生時的心率、呼吸、皮膚顏色、四肢活動情況(肌張力)、反射(包括手彈足底或吸痰管刺激喉部反射情況),按這五項指標分別用0、1、2分表示,然後按總分多少來判斷新生兒良好程度或窒息程度。這裏有個圖表可以參考。

新生兒阿普加評分

0分 1分 2分 皮膚顏色 青紫或蒼白 身體紅,四肢青紫 全身紅 心率(次/分) 無 <100 >100 對刺激的反應 無 有些動作,如皺眉 哭,噴嚏 肌肉張力 鬆弛 四肢略屈曲 四肢能活動 呼吸情況 無 慢,不規則 正常,哭聲響 如何通過這個評分標準知道寶寶的健康狀況呢?

正常滿分為10分,如評分為0~3分,為重度窒息,必需立即複蘇搶救。4~7分為輕度窒息,羊水如有胎糞汙染仍需氣管插管吸淨氣道分泌物及胎糞,才能保證正常的呼吸道的通暢。8~10分為無窒息,不需特殊處理。出生5分鍾評分仍低者預後差,需10分鍾繼續評分,10分鍾評分仍低者即使幸存下來,由於長時間缺氧,大腦細胞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傷,日後會出現智力低下及運動障礙等後遺症。所以對出生後評分是很重要的,它決定孩子是否需要複蘇搶救乃至日後的生長發育。

250.為什麼新生寶寶怕冷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能力差,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醫學研究表明:胎兒在母體內的體溫比媽媽高0.5℃,出生後進入外環境,即使分娩室的溫度高達24℃,還是比新生兒體溫低13℃,這麼大的溫度差,再加上新生兒體表麵積大、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原因,新生兒散熱更加快,出生1小時內體溫可降低2.5℃。

適中溫度又稱中性溫度,指最適宜的環境溫度,能保持人體的正常體溫,且人體耗氧量最少,新陳代謝率最低。新生兒的適中溫度與其成熟度和天數有關,正常新生兒第一天的適中溫度為30~32℃,第二天以後逐漸降至22~26℃。剛出生的新生兒在中性溫度下約6~8小時體溫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之後的l~2天內體溫仍不穩定,所以出生後前2天不要給新生兒洗澡。

另外,新生兒的體溫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室溫過高,新生兒通過皮膚蒸發和出汗散熱,若此時體內水分不足,血液濃縮,新生兒就會發生脫水熱,所以夏季要注意通風,並給新生兒足夠的水分。冬季天氣寒冷,新生兒體表麵積大,散熱快,能量貯備不足,容易發生硬腫症和肺炎,所以冬天要保暖。觀察新生兒保暖合適的標誌:臉色紅潤、手足溫暖,不出汗,吃睡正常,腋下體溫36.5~37.3℃。

251.聽聽新生兒的心跳

新生兒的心率較快,一般情況下為120~140次/分,熟睡時可減到70次/分,哭鬧時可達180次/分,均屬正常範圍。所以說新生兒的心率不僅快,而且波動範圍還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而心髒的每次搏出量有限,隻有通過增加博動的次數來補償不足。同時新生兒的迷走神經興奮性低,交感神經占優勢,所以容易心搏加速。

新生兒的心率會隨著不斷得成長發育而逐漸減慢。新生兒平均每分鍾120~140次,一歲以內平均每分鍾110~130次,兩歲到三歲平均每分鍾110~120次,四歲到七歲平均每分鍾80~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