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了解新生兒的發育(2 / 3)

252.寶寶口唇發紫是不是病

有的家長發現,寶寶出生時間不太長,口唇總是發紫,這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口唇處出現青紫與新生兒血紅蛋白高有關。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周後消退。如果沒有消退,提醒父母要注意病理性的青紫。

新生兒病理性口唇發紫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氧,如新生兒肺炎、先天性心髒病、傷寒、高熱驚厥、癲癇等都能引起缺氧,具體的病因要結合臨床症狀及實驗室檢查來確診。如先天性心髒病常見的表現主要有呼吸困難、心率加快、心跳加快,極個別的會出現口唇發紫,臨床上稱為紫紺;先天性食管閉鎖的新生兒除了有吃多少吐多少,一吃就吐的臨床表現,還會出現氣喘、呼吸困難、口唇發紫等類似肺炎的症狀;新生兒高熱驚厥常表現為無定型多變的各種各樣的異常動作,如呼吸暫停、不規則,兩眼凝視、陣發性蒼白或紫紺。

253.寶寶的循環係統獨立了

出生前,胎兒和母親都有自己獨立的循環係統、都有自己的心搏,但是胎兒的血液並不是通過自體循環係統來排除各種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代謝產物而得以淨化的,而是通過臍帶把用過的血液送往胎盤並將代謝產物轉給母親,再把幹淨的血液輸回給自己。

出生後,新生兒必須通過自己的循環係統並借助於泌尿係統、呼吸係統和消化係統來完成這一功能;同時,由於呼吸的建立,肺部血液循環發生了較大改變,肺循環血流量明顯增加。因此,新生兒的循環係統要發生較大改變,心跳快而且不規則,生後7天以內的心率一般在85~160次/分鍾之間,血壓也較低,以後逐步升高。

254.新生兒的胃不發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吃奶時,一旦過急、過快或吃得過多就很容易發生吐奶現象,這主要是由新生兒的消化功能弱導致的。

新生兒的胃呈水平狀,肌層發育差,賁門較鬆弛,而幽門括約肌相對較發達,容易發生痙攣,同時新生兒的胃容量小(初生時30~35ml,2周時60~70ml,1個月時90~105ml),所以易發生溢乳或嘔吐。

新生兒的胃解脂酶含量較低,胃酸酸度較低,這也使他們的消化功能比較弱,並且隻能消化乳類,尤其是人乳,因為人乳中含有解脂酶。由於牛乳中缺乏解脂酶,所以用牛奶喂養的新生兒易引起脂肪瀉。

另外,新生兒的腸道蠕動較快,下部尤甚。出生時咽下的空氣2小時內就能在回腸見到,3~4小時到達直腸。其腸道相對較長,與身長之比約為1:6(成人約為1:4),腸係膜相對也較長,腸壁肌層薄,所以容易蠕動功能紊亂而引起嘔吐、腹脹,甚或發生腸扭轉、腸套疊。

當然,整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必須由中樞神經係統參與,新生兒的神經中樞發育不完善,也使得消化功能比較弱。

255.寶寶何時開始尿尿

新生寶寶正常情況下應該多長時間開始排尿?

正常足月的新生兒在出生時膀胱中已經有少量尿液,所以絕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6小時內排尿,少數延遲到第二天才排尿,但如果出生後24小時不排尿,應引起注意;如出生後36小時仍不排尿,要進行檢查,尋找原因。

新生兒在出生後頭幾天,因為液體攝入量比較少,本身所需水分較多,所以每日排尿僅4~5次,並且尿量少。大約1周以後,隨著進水量的增多,加之膀胱容量又小,每日排尿可達20次左右,尿量為250~450ml。

新生兒的尿呈淡黃色,透明,但有時排出的尿會呈紅褐色,略微混濁,這是由於尿中的尿酸鹽結晶所致,2~3天後會消失。

256.新生兒無尿要留神

一般情況下,正常新生兒應在出生後36小時內排尿。但超過36小時尚未排尿,口服糖水或靜脈注射5%葡萄糖液後有尿排出,可能是腎髒泌尿較晚。如仍無尿即為新生兒無尿症。常見的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以及先天性腎缺如。新生兒無尿應引起注意,找出原因並及時處理,以免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後果。

257.寶寶睡覺是“行家”

由於新生兒的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較低,神經係統功能活動較弱,外界對他們來說都是過強的刺激,所以新生兒非常容易疲勞,致使大腦皮層興奮性更加低下從而進入睡眠狀態。在新生兒期,他們幾乎一直在睡,年齡越小睡眠時間就越長。

一般來說,新生兒一天之中大約20小時在睡覺,清醒的時間很短。清醒後很快會感到疲倦,這時他們常以“哭”表示累了,隻要環境安靜、舒適,片刻後就自然入睡了。其實這種抑製性的睡眠對新生兒來說是非常必需的,是有利於他們生長發育的。

睡眠按照其過程可分為“快速動眼睡眠”和“非快速動眼睡眠”兩種,並且在一晝夜中,上述兩種睡眠交替出現。出生頭兩周的新生兒,有一半的睡眠時間是處於“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由於新生兒眼皮非常薄,可以看到眼球在運動,呼吸比較快,還有時會皺眼,四肢也可以有微小的動作,但並不是抽搐。在“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呼吸比較慢且有規律,稍有刺激就可以發生驚嚇。

隨著新生兒不斷的適應外界環境,白天清醒時間逐漸延長,夜間睡眠時間也相應延長,逐漸建立起白天少睡,夜間長眠的條件反射。所以父母在夜間,除了喂奶、換尿布以外,不要過多打擾他們的睡眠。

C。新生兒特殊現象

258.了解新生兒紅斑

什麼是新生兒紅斑?新生兒紅斑又稱新生兒過敏性紅斑,發生率大約30%~70%,一般足月新生兒多見,早產兒則比較少見。新生兒在出生時或2~3天後在臀、背、肩等受壓部位的皮膚處出現散發的紅斑樣皮疹,或多或少,直徑約1厘米或更小些,或融合成大片。紅斑中央有一小的白色或淡黃色的風團,高出表麵,有時散布一些皰疹,皰液無菌,但有嗜酸性粒細胞。皮疹可在數小時後消退,而一批新的皮疹又出現,7~10天後消退自愈。所以當新生寶寶出現紅斑時不必太著急。

新生寶寶為什麼會出現紅斑呢?目前對新生兒紅斑的發生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新生兒經乳汁並通過胃腸道吸收了某些致敏源,或是來自母體的內分泌激素而致新生兒過敏反應;二是新生兒皮膚嬌嫩,皮下血管豐富,角質層薄,當胎兒從母體娩出時,從羊水浸泡中來到幹燥的環境,同時受到空氣、衣服和洗澡用品的刺激,皮膚就有可能出現紅斑。臨床觀察證實大多數新生兒紅斑具有自限性,無需特殊治療。

新生兒紅斑是一種良性的生理現象,父母和家人無需過分為此擔憂,通過加強觀察,重視護理,數日後紅斑大多可自行消退。如果需要用藥、最好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藥,以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259.寶寶有青灰色“胎記”怎麼辦

我們常常在新生兒的骶部和臀部看到表麵平展、呈青灰色或灰藍色的色素斑,醫學上稱為“痣”,俗稱為“記”、“胎記”。這種胎記的形狀多為橢圓形,還有些不規則的形狀;大小不一,小的為綠豆狀,大的為圓盤狀,一般男孩的胎記大於女孩。

那麼,胎記是如何形成的呢?人類皮膚的真皮層中,一般是沒有黑色素的,但當局部真皮層裏堆積了較多的紡錘狀或星狀色素細胞時,黑色素透過皮膚而呈現青灰色,從而使這一小塊皮膚表麵顯示出這種青灰色的斑。

據有關專家研究,胚胎4~5個月時,這種斑的色素細胞就開始出現,新生兒出生後1~2年內逐漸消失,但也有極少數人到成年時仍然存有色素斑。所以,胎記並不是什麼疾病,而是人體一種殘遺的特征。它與人的眼色、發色及膚色的深淺程度有著相當關係。一般地,黃種人的嬰兒出現這種斑的幾率比較高;白種人出現這種斑的嬰兒親屬及他們本身的眼色、發色及膚色常常也較暗;而金發碧眼的嬰兒卻很少見到這種青灰色斑。

260.寶寶粟粒疹會自動消失嗎

粟粒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疹之一,多發生在新生兒的鼻尖、鼻翼及麵頰部等處。粟粒疹直徑約1~2毫米,為針尖大小,呈黃白色顆粒狀。它是由於皮脂腺堆積阻塞而引起的,並非膿皰,一般在出生後幾周內可自行消失,不需要治療。

261.什麼是新生兒汗皰疹

有些寶寶生後幾天可在額頭及兩頰有數個小米粒大小的水皰,壁很薄,裏麵有清徹透明的液體,孩子體溫正常,吃睡自如,這種皰疹稱為“汗疹”,是外界溫度較高時,新生兒出汗形成的。維持數天後自行幹燥、脫皮、消失,不需要治療。

262.寶寶皮膚青紫是怎麼回事

正常新生兒剛出生時,口周、手掌、足趾及甲床等處易見青紫,這是由於動脈導管與卵圓孔尚未關閉,仍保持著右至左分流,肺尚未完全擴張,肺換氣功能不完善,以及周圍皮膚血流灌注不良所致。幾分鍾後,循環係統的改變完成,動靜脈血流完全分開,口唇和甲床變成粉紅色。但有時新生兒的皮膚仍呈輕度青紫,尤其出生時暴露在寒冷環境中,肢體遠端局部血流變慢,還原血紅蛋白增多,雖PaO2不低,肢端仍呈明顯青紫,稱為周圍性青紫,經保溫後青紫可減輕或消失。另外,正常新生兒在用力啼哭時也可出現青紫,是因為啼哭時胸腔內壓增加,使右房壓力升高,超過了左房壓力,形成經卵圓孔的右至左分流,這種暫時性青紫在啼哭停止後立即消失。這些皮膚青紫都是一過性的生理現象。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病理性的皮膚青紫。一般地,病理性皮膚青紫既可由肺部疾病換氣不足引起,也可因先天性心髒病導致,並且還可見於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及某些血液病。在檢查新生兒有無皮膚青紫時,應在日光下進行,仔細觀察口腔粘膜、甲床和眼結合膜。通常肉眼看到青紫時,動脈血還原血紅蛋白已達5g/dl以上,口腔粘膜青紫出現最早,當還原血紅蛋白達3g/dl時,便已呈青紫色。

新生兒病理性皮膚青紫可分周圍性青紫和中心性青紫兩種。周圍性青紫是由於血液通過周圍循環毛細血管時,血流速度緩慢組織耗氧量增加,而致局部還原血紅蛋白量增多,但動脈SO2和PaO2正常。而中心性青紫是由於心肺疾病使動脈SO2和PaO2降低所致。還有就是中樞神經係統疾患所致呼吸中樞衰竭、低血糖、低血鈣引起的繼發性呼吸暫停,異常血紅蛋白增多,均可引起青紫。

263.新生寶寶脫皮需不需要去醫院

有些家長在給新生寶寶洗澡或換衣服時,常會發現有白色小片皮屑脫落,有時候這種現象全身部到處都會出現,但是四肢、耳後更為明顯。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現象就被稱為新生兒脫皮現象。新生兒皮膚最外麵的一層叫表皮角化層,由於發育不完善,角化層很薄,容易脫落。皮膚內麵的一層叫真皮,表皮和真皮之間有基底膜相聯。因為新生兒的基底膜也不夠發達,細嫩鬆軟,使表皮和真皮聯結不夠緊密,所以表皮脫落機會就更多。並且,新生兒出生前是處在溫暖的羊水中,出生後受寒冷和幹燥空氣的刺激,皮膚收縮,也更容易脫皮。父母隻要注意新生兒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外來的感染和損傷就可以了,不必為此而感到驚慌。

不過要注意一下,如果新生兒脫皮合並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症狀,則可能為病征,需要就診。

264.新生兒胎脂是什麼

胎脂是什麼?健康足月新生兒的皮膚紅潤,皮膚表麵胎脂少,除肩背部胎毛稍多外,其他部位胎毛較少,皮下脂肪豐滿。而早產兒剛出生時皮膚看起來很薄嫩、顏色粉紅,生後不久顏色變為絳紅色;皮膚發亮,可出現水腫;皮膚表麵胎脂多,胎毛多;皮下脂肪薄。

怎麼處理?新生兒皮膚表麵的胎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脫落的表皮細胞形成的,具有保護皮膚、防止感染和保暖的作用,生後逐漸被皮膚吸收。一般不要人為地用水洗去或用紗布等東西將它擦去,否則既削弱了胎脂對皮膚的保護和保暖功能,又很容易損傷皮膚甚至誘發感染。但如果耳朵後、腋下或其他皺褶處胎脂較厚,可在出生後6小時後用熬熟後冷卻的麻油、豆油等植物油輕輕擦去一些;如果頭頂部胎脂較厚,直接搽一點植物油即可,不必將胎脂擦去。

新生兒皮膚很嬌嫩、很容易受損傷,穿衣和作其他護理時動作一定要輕柔、一定要小心。

265.寶寶眉間發紅怎麼處理

新生兒眉宇間發紅是怎麼回事?新生兒眉宇間發紅在醫學上稱為橙紅斑或項部紅斑。這是由於新生兒皮膚血管先天性發育不全,表現為淡紅色或粉紅色斑疹,在眉間、上眼瞼、前額正中線處,口唇及枕項部也可見,在新生兒哭鬧、用力、發熱時斑疹的顏色會加深。

怎麼處理呢?大多數會在一周歲內自行消退,所以一般不急於治療。如果在5歲後仍不消退,同時伴有增生、病變時應送醫院治療。

266.什麼是生理性黃疸

有些寶寶剛剛出生是會全身明顯發黃,同時尿液也是黃色,更重要的是眼睛也發黃。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為什麼會出現黃疸呢?黃疸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孩子體內有過多的膽紅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在身體內集聚,從而使得身體各個部位發黃。膽紅素為什麼會聚集呢?一種是生理原因。正常情況下,在妊娠12周時,子宮內的羊水已經含有膽紅素。這是由胎兒氣管和支氣管樹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結合膽紅素。胎兒紅細胞破壞後產生的未結合膽紅素,極大部分通過胎盤經母體循環清除掉,所以新生兒剛出生時都無黃疸。出生後,新生兒必須自己處理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即未結合膽紅素,但由於自身的機能發育不完善,不能及時的排泄代謝產物,於是就發生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還有一種是病理性黃疸,各種與膽紅素代謝有關的疾病都可能引起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新生兒除黃疸外,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新生兒的吃奶、睡眠、哭聲、大小便、體溫等基本情況也正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血清膽紅素由出生時的17~51μmol/L逐步上升到86μmol/L或更高,臨床上出現黃疸而無其他症狀,1~2周內消退。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

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麵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到第5~6日皮色恢複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顏色較深,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早產兒可持續4周,其糞便也是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267.輕度黃疸有益無害

主要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所處的低氧環境刺激紅細胞生成過多,使新生兒早期膽紅素的來源較成人多,加之新生兒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泄功能差,故可引起生理性黃疸現象。一般於生後2~3天出現,4~5天最明顯,7~14天消退。一般情況良好,具有自限性,加強觀察,不需治療。

最新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後的皮膚和眼睛輕度黃疸對機體有保護作用,可使其免受自由基的損害。

專家指出,人機體內有對抗自由基的保護機製,最新研究提示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對其有保護作用,這種色素是一種抗氧化劑,使新生兒表現為輕度黃疸。新生兒輕度黃疸屬生理性,但出生後體內膽紅素水平較高應予重視,注意是否有病理情況發生。

膽紅素是由於衰老的紅細胞和機體內含血紅素的成分崩解所致,當血中積累的膽紅素超過肝髒向腸道排泄的量時,即出現黃疸。國外有專家研究證明:膽紅素在機體內可循環產生,可很好地對抗自由基。還有研究提示適當水平的膽紅素可減少中風、癌症和心肌梗塞的危險。

268.寶寶頭皮水腫不可按摩

一些新生兒出生時很順利,但是仍然發現頭頂部有局限性水腫,有時可慢慢的蔓延至全頭,少數亦可以出現頭皮紅腫,比較柔軟,無彈性,用手指壓水腫部位可見有凹陷,可以移動,形狀多為棱形和橢圓形,水腫邊界不清楚。其原因是由於新生兒出生時頭部在產道受到了壓迫,使頭皮軟組織內的淋巴及靜脈循環受到障礙,液體滲到頭皮組織中去形成局部水腫。因為是在分娩時引起的,故稱為產瘤,又因為發生在頭頂部先露部位,又稱為先峰頭。出現這種情況時,不用特殊治療,局部熱敷,抬高新生兒的頭部,經常轉換頭位,一般2~7天水腫就自行消退了。父母切勿按摩,穿刺抽吸,以免發生感染。

269.“產瘤”是什麼瘤

什麼是產瘤?

新生兒出生時,頭頂左側、右側或後方有瘤樣隆起,稱為產瘤。由於在分娩過程中,胎兒抵達母體骨盆底時,頭部受壓,顱骨互相重疊逐漸變形,其中,胎頭最前麵的部分受壓最大,局部的血液循環受影響,發生水腫,形成產瘤。在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的情況下,產瘤更為明顯,一般在出生後1~2天自行消失,不需特殊處理。

270.“胎垢”清洗要小心

新生兒出生後,在頭頂前囪門部位會漸漸出現一層厚薄不均、油膩、棕黃或灰黃色的痂,融合在一起,不易去掉,稱為“胎垢”。它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頭皮脫屑、灰塵等汙垢堆積而成。由於母親看到新生兒頭頂的波動,不敢清洗該處,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胎垢長期不去除既不衛生又影響新生兒頭發的生長。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安全地清除這些頭垢呢?在新生兒晚上睡著後,用嬰兒潤膚油或植物油輕輕地擦在有頭垢的皮膚上,或用0.5%的金黴素軟膏塗於痂上,經過一夜的滋潤,可使頭垢軟化,第二天可用洗發精或肥皂和溫水將頭垢洗掉一部分,或用紗布輕輕擦掉,這樣反複幾次就可逐漸將全部頭垢清洗幹淨。注意,千萬不可將頭垢撕下來或挖下來,以免損傷頭皮,引起感染。

271.寶寶“奶禿”,父母不必著急

新生兒出生的時候頭發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發,這不是病態,屬於正常現象,俗稱“奶禿”。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的頭發是胎毛,是在母體內生長的,出生後完全靠他們自己攝取營養促進頭發生長。因此,新生兒會有自然脫發的過程。隨著他們逐漸長大,頭發也會越長越好的。新生兒的頭發隻要不是特別枯黃、毛刺的,一般3個月以後就會長好。但如果有明顯的枕禿、斑塊狀脫發應去醫院檢查。

272.寶寶出現“歪脖”怎麼辦

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好端端的,但在出生後10~20天常常出現脖子歪向一側,有時病側頸部還會發現圓形或橢圓形的腫塊,直徑大約2~3厘米,質地較硬,可以移動,觸之不痛,表麵皮膚正常,撫之不熱。新生兒的頭向有腫塊的一側傾斜,病側的耳朵接近鎖骨,臉麵不正,下頜及麵部轉向無腫塊的一側,這就是斜頸。

引起新生兒斜頸的病因是多方麵的,如先天遺傳因素、接生手法不當等,大多數是肌肉病變的結果。分娩過程中由於胎兒的位置不正常,如一側頸肌特別是胸鎖乳突肌在出生時可因胎兒的位置不正常,導致肌組織呈結締組織化,縮短而不能伸展,或由於胸鎖乳突肌在分娩時受強烈牽引損傷而發生血腫,多見於臀位分娩或分娩時肩娩出困難者。斜頸的病理變化為病側胸鎖乳突肌攣縮所致。

治療上最主要的還是物理治療,如發現較早,可用溫熱治療和手法按摩;若發現較晚,腫塊已經消失,就應采取被動式牽拉了。治療的時機是越早越好,因為新生兒本身的頸部控製和力量會隨著成長逐漸變強,對於牽拉治療的抗拒會越來越厲害,同時臉部的變形也會因治療延誤而加重。

273.“馬牙”不能挑

在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常會有一些乳白色顆粒,表麵光滑,大小不一,數量不等。

新生兒為什麼會出現馬牙呢?這是由於在胚胎發育6周時,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開始增厚形成牙板,是牙齒發育最原始的組織。在牙板上細胞繼續增生,每隔一段距離形成一個牙蕾並發育成牙胚,以便將來能夠形成牙齒。當牙胚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會破碎斷裂並被推到牙床的表麵,即我們俗稱的馬牙或板牙。所以說這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一般幾個星期後就會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