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儒為主,兼融諸教(1 / 3)

關於儒學的未來發展,我們應該放在中國文化近代以來現代化的大構架中進行思考。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是以多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為基本線索的。中西古今衝突的起始在明末清初,至今還沒有結束,大致分三個階段:一是明末清初到五四運動,二是五四運動到1949年,三是1949年至今,大致相當於一般人常說的近代、現代、當代。每一個時代衝突的內涵、範圍乃至名稱都有不同。如近代中西衝突是中學與西學的衝突,主要是儒家文化與西方宗教神學、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衝突;古今衝突是所謂新學與舊學的衝突,新學實為西學,舊學實為中學,所以中西與古今實質上是重合的。現代中西衝突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文化的衝突,表現出更為複雜的局麵;古今衝突便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傳統。這二者實質上也是交織在一起的。當代中西傳統曾在大陸表現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與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衝突,古今衝突表現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與地主階級、封建主義文化的衝突。

在中國現代史上,文化的衝突與政治鬥爭曾經混為一體,在二、三十年代,發生了大裂變,分裂為以國共兩黨為導向的文化發展路向。1949年以後,造成了大陸與港台的政治分立與文化對立:大陸信奉西歐古羅馬――德意誌傳統的馬克思主列寧主義,代表了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大陣營,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墨家、法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感情態度有所繼承,也不自覺地保留著儒家文化的某些特色,如在被人們普遍認為激進的革命家那裏,實際上也在“大偏”中走的是小“中”。毛澤東就曾多次肯定過儒家的中庸思想。

港台多受古希臘――歐美傳統的影響,崇尚自由、民主,貴族傾向,也代表了西方現代文化另一大陣營。同時,主要繼承了中國傳統儒家傳統的忠孝仁義、禮儀廉恥等,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情感態度上更傳統一些。

當然,在這兩大陣營之外還有鬆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以傳統儒學道德人文精神為擔當的現代新儒家,也在海外發展著。不過海外新儒家與港台官方在文化路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人格思想上又是獨立自足的,沒有受製或依附於政治。還有海外的孔教運動,雖然並沒有深刻的學術思想上的成就,但已成為海外華人在異國他鄉以信仰方式維係民族文化的成功範例。

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的轉型過程中,有那麼多的爭論、衝突,但最終都是圍繞著中國文化出路的探尋這個主題進行,這就是與中國向何處去相應的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不完全一致,或者說是從長遠看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曆史階段又往往不一致,甚至背反),是中國傳統文化怎樣才能實現成功的轉型,走上新的發展之路的問題。

為了探尋中國文化的出路,近代以來,許多誌士仁人、思想家、學者奔走呼號,苦思冥想,實驗、實踐,形成了多種思想觀點和理論體係,多方麵多層次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精神。這些思想觀點由於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內涵,但放在中西古今衝突的坐標上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類(包括大陸和海外、港台):一是傾向於“古”的“中”的:如中體西用論,變器衛道論,以夏變夷論,尊古複古論,東方文化派,中國文化本位論,現代新儒家、儒學複興論等。二是傾向於“西”的,“今”的:如馬列主義派,民族、科學、大眾文化論,綜合創新論等。

這種由大衝突導致的大裂變,在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對外文化交流,以及伴隨中國經濟騰飛而帶來的實現民族振興,中華文明偉大複興的夢想,具有了新的內涵和形式,中西衝突成了中外衝突,古今衝突形成了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激進主義、西化派在同一框架內的持續爭論。從總的趨勢看,衝突在淡化,交流融彙在加強,大趨勢是中國文化在吸收多元外來文化基礎上的全麵複興。

這一曆史過程中,儒學的現代轉型仍然是一百多年來來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件。曆史已經證明,中國文化的複興和建設如果徹底地拋棄儒學是絕對不可能的,也是肯定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