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漢京兆尹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於它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
——司馬光《家範》
白話
漢代京兆尹雋不疑,每次去縣裏驗收登記囚徒返回的時候,其母親總會詢問雋不疑,這次有沒有平反的囚徒,或是你救了幾個被冤枉的人?如果雋不疑平反得多,母親就高興,有說有笑地吃飯,說起話來也與平時不一樣。有時,雋不疑說沒有囚徒得到平反,母親就不高興,甚至拒絕用餐。
正因為如此,雋不疑做為官吏,雖然嚴厲,卻絕非酷吏。
家訓史話
杜詩,宇君公,是河內汲縣人。年輕時頗有才華,在郡裏為宮擔任功曹,以公平仁和著稱。更始年間,被大司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內連升三級,宮至侍禦史,負責治理洛陽。
建武七豐,再次升任南陽太守。他生活儉樸,施政清正公平,靠誅殺強暴的人建立威望,他還善於計劃謀略,減少和愛惜他的懸民。又設計製造水排,鑄造農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獲多,百姓覺得這樣很便利。此外,還修建池塘,廣泛開墾土地,郡中家家豐衣足食,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陽人稱頌他說:“先前有召義,後來有杜母。”
杜待卻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大功勞,不配長期擔任大郡長宮,請求降職,把職位他讓給功臣。光武帝愛惜他的才能,因而沒有同意這個請求。
杜詩喜歡推舉賢才,多次舉薦有名聲的士人清河人劉統以及魯陽董崇等人。當初,法令製度還非常簡單,朝廷還隻能以皇帝的璽書調兵,沒有虎符作憑信,杜詩上疏說;“臣下聽說軍從是國家的凶器,聖人對此極慎重。依照舊製,發兵都以虎符作憑信,其餘的征調,僅用竹製的令牌。符信會合無誤,作為信用,這是用以證明國家的命令,表示重視,加強威信的。先前發兵,隻是用璽書,或用詔令,即便有奸邪的人從中作梗,也很難發現。我認為軍事行動還在進行,反賊尚未被消滅,從各郡國征調軍隊,應該更加慎重,可以設置虎符,以斷絕好人作惡之源。先前魏國的公子無忌,威名遠播鄰國,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對趙國的包圍。如果如姬沒有殺父之仇,公子無忌救趙也不會成功。事情應該複雜的,就不可為省事而減省,繁費出於不得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杜詩上書奏報,建議被朝廷采納。
杜詩雖然在外地做官,仍然盡心於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論,好的建議,就隨時上疏進言。任官七年間,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為派人為弟弟報仇,被征召訊問,正巧因病去世。司隸校尉鮑永上奏說,杜詩家中貧困,沒有田宅,死後沒有地方下葬。皇帝特別下詔在郡中宮邸治喪,並賜1000匹絹辦理喪事。
古今訓諫
“為吏不可貪殘。”當人手上擁有權力時,首當其衝需要戒的兩樣東西就是“貪”和“殘”。不貪則清,不殘則仁,這是好官的一個標準——清廉仁和。這四個字容易說不容易做,貪戀錢權,放任自己,都是自我欲望的膨脹。此時,我們必須學會約束自己惡的一麵。
為官的公正嚴厲麵很容易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殘暴,也時候我們打著“正義”的旗號施用暴行,我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想法,理性的去看待問題,聽從旁人的建議也是個不錯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