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緝所交遊,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饌(1 / 1)

原文

後魏钜鹿魏緝母房氏,緝生未十旬,父溥卒。母鞠育不嫁,訓導有母儀法度。緝所交遊,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饌。有不及己者,輒屏臥不餐,須其悔謝乃食。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後魏時候钜鹿魏緝的母親房氏,在魏緝剛生下來還不到十個月的時候,他的父親魏溥就去世了。魏緝的母親為了撫養魏緝,決定不再改嫁,魏母教育孩子頗知禮儀法度。魏緝在外邊結交的人如果是有好名聲的,來家做客,魏母就會親自準備酒食,款待客人。如果是品德修養差的人,她就睡在屏風後麵,不出來吃飯,還一定要在事後兒子表示悔恨,向她謝罪,她才肯吃飯。不以肥鮮所動,教子勤學讀書。

家訓史話

伏波將軍馬援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他用反麵的事例勸誡自己的兩個侄子,用事實講述“以人為鏡”的道理。

馬援的兩個侄子馬嚴和馬敦從小喜歡結交朋友,尤其熱衷跟有名的俠客往來。這引起了那些在官場上混事的人們的注意。

馬援並不反對侄子們交朋友,但一直對他們喜歡議論和譏諷別人的做派擔心。他擔心什麼呢?他是害怕侄子“禍從口出”。

那時,馬援帶兵征討交趾征側、征貳起義的日子裏,盡管征途遙遠,戎馬倥傯。副將剛從京城回來的人嘴裏知道的,馬援的侄子在酒樓與幾個有名的俠客喝酒的時候,不時地議論朝廷的事情,而議論朝廷的言談話語之中,難免涉及到具體的人。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話雖然沒長腿,但總是走得飛快的。想到這裏,馬援立即放下手裏的兵書,提起筆來,伏案疾書起來。他是在修書告誡兩個侄子。

他在信裏這樣說道:“我聽說你們知道別人的過失,如同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樣,隻能用耳朵去聽,嘴卻不能說出來。好論議人長短,是荒謬的,也是不正常的。這是我最厭惡的,寧死不願子孫有這樣的行為。你們知道我最厭惡這樣的行為,希望你們不要忘了我說的話。”

馬援在信中還以龍述和杜季良兩個人為例,勸說自己的侄子。龍述為人敦厚,考慮問題周全、謹慎,不但謙虛,生活也節儉,廉潔奉公在軍中有威望。而杜季良這個人,當時任越騎司馬,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這兩人都是馬援所看重的愛將,但馬援卻希望侄子效法龍述,而不要效仿杜季良的為人。

馬援傳令屬下,讓他騎快馬,立即起程,把這封信星夜送到家裏。在上馬之前,馬援還再三叮囑傳令兵,一定要多加小心,那封信千萬不能有失。在馬援看來,教育好自己的侄子,與戰場的勝敗,幾乎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他是把“以人為鏡”與戰爭的成敗,看得一樣重要。

古今訓諫

“緝所交遊,有名勝者,則身具酒饌。”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和保護,她深知“人”是怎樣影響人的。在相互來往中,朋友之間耳濡目染必定會越來越相似。而由古至今的許多故事也應證了這句箴言,伯牙子期、管鮑之交等都是傳世的典故。

選擇怎樣的朋友就預示著你將選擇怎樣的人生,同時,良友也是你身邊的一麵明鏡,對你影響深遠。我們不僅要爭取交到良友,更要努力做別人的良友。友誼是情感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