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賈誼言:古之王者,太子始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提孩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弟、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
——司馬光《家範》
白話
漢朝的賈誼說:古代的帝王教育太子,在太子一生下來的時候,就用合乎禮法的行動來給他示範。讓人抱著他,經過宮闕的時候就要表示禮貌,經過廟堂的時候就應該小步快走,這是培養孝子之道啊!所以,帝王對於後代,即便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他進行教育了。在孩子懂事的時候,就要請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少保、少傅、少師三少來調教太子,讓他明白孝、仁、禮、義的道理。用道來教育太子,並把他身邊那些心術不正的小人都趕走,不讓太子見到壞事惡行。於是都挑選天下品行端正的人、講究孝悌的人、學識淵博的人和德行高尚的人,來輔佐教育他。讓這些人一起與太子同居同食。這樣,太子從一生下來看到的就都是有德行的事,聽到的就都是符合道義的話,走的就是正道,因為在他的周圍都是些正人君子。道理很簡單,每天和正人君子在一起,耳濡目染,自己就自然會成為正人君子。這就好比你從小生長在齊地,就不可能不說齊地的方言;如果每天和那些邪惡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就會成為邪惡的人,假如你從小生長在楚地,不得不講楚地的方言一樣。
家訓史話
孟母三遷,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的故事。《三字經》裏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很聰明,模仿能力很強,這是優點也讓孟母擔憂。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修築墳墓或學別人哭喪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開始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在家裏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絞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認錯還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誌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誌、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 孟母三遷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古今訓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強調人文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年少時一個較差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其成長,而“人”又成為這個環境構成的主要因素。這個道理雖然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偶爾也能看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人物,但人與人相互影響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視。
在現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你很難決定和什麼樣的人接觸,或者一定屏蔽掉另外一些人。我們首先要學會辨清“朱”和“墨”,然後在更多的向“朱”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