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國初,平章事王溥,父祚有賓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豚犬,不足為之起。”此可謂居則致其敬矣。
——司馬光《家範》
白話
宋朝初年,平章事王溥的父親王祚每當在家招待客人的時候,王溥就穿著上朝的衣服侍立一旁。客人坐著頗覺不安。王祚就說:“他是我的兒子,不必因為他是平章事就起身。”這可以說是為子女的平日家居就要表示對父母的恭敬。
家訓史話
漢文帝,名劉恒(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劉邦第三子。惠帝死,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周勃等殺死呂產,迎立劉恒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5歲。葬於霸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35公裏處)。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嚐一嚐,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藥必先嚐。
己亥日,劉恒病死於長安未央宮。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文帝。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劉恒親嚐湯藥,是時時刻刻在預防母親被謀害。宮廷內部的複雜性,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學習劉恒的孝道是要學習他“奉養母親薄太後,從不怠慢。母親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恒卻能做到日複一日。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古今訓諫
“居則致其敬。”這句話講的是子女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傳統裏不可動搖的箴言。連魯迅也說:“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其付出自不必多說,子女為長輩敬孝也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
不過,道理容置疑,行為卻常常違背道理,有的人會把敬孝排在事業、撫養兒女等之後。殊不知,敬孝的機會才是最難得的。待到父母去世後,那將是畢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