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處己接物,而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於人,盛德君子所不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輕薄人。見敵己以下之人,及有求於我者,麵前既不加禮,背後又竊譏笑。若能回省其身,則愧汗浹背矣。偽心之人言語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時之間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則蹤跡露見,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於人,故聞有稱道人之美者,則忿然不平,以為不然;聞人有不如人者,則欣然笑快,此何加損於人,隻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嚐有心,而反複思繹曰:“此譏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則與人締怨,常萌於此。賢者聞人譏笑,若不聞焉,此豈不省事!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待人接物時,如果總是懷著傲慢、虛偽、嫉妒、懷疑之心的人,那麼最後得到的也隻有輕蔑與侮辱。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會這麼做的。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人,卻喜歡輕薄別人。見到地位低於自己,以及有求於己的人,不僅當麵不以禮相待,還會在背後暗地裏譏笑人家。
這種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相比會慚愧得汗流浹背。懷有虛偽之心的人,言語十分委婉動聽,好像對待別人很厚道,可心裏則大相徑庭。
這種人可能一時之間還被人相信敬慕,可是與他打上二三次交道,他的真麵目就暴露無遺了。最終被人唾棄。懷有嫉妒之心的人則常常想把自己放於高出別人的地位,所以聽到有讚美別人什麼好時,就忿忿然覺得不平,以為這種讚美是錯誤的;聽到別人有什麼地方不如人,有缺陷,就感到欣慰,從心底發笑。其實這種行為對別人又有什麼損害,隻不過徒增別人對你的怨恨而已。懷有疑心的人,人們說的話,可能是隨口說說,他卻反反複複地想:“這到底在譏諷我什麼事?那又到底在嘲笑我什麼事?”這種人與人結怨,往往就是由此開始的。賢明的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譏諷嘲笑,就像沒聽見一般,如此不是省卻了許多煩惱事!
家訓史話
劉備到荊州投靠劉表,屯駐在新野。多年來寄人籬下的動蕩生活,使劉備很難實現政治抱負。此時,渴望建功立業的劉備,決心尋求有遠見卓識的人輔佐自己,以便盡早擺脫勢單力孤的困境,擴充自己的實力。
一天,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對劉備說:“能審時度勢的,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英雄俊傑。我們這裏的‘臥龍’和‘鳳雛’就是這樣的俊傑。”劉備忙問:“他們都是誰?”司馬徽說:“這二人是諸葛亮和龐統。您得到二人當中的一個,就足以成就一番事業了。”
建安十二年(207)初春,劉備決定親自拜訪襄陽隱士諸葛亮。
當時,27歲的諸葛亮還在襄陽以西的隆中隱居。這位有政治抱負的青年,常把自己比做管仲和樂毅,立誌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他雖然躬耕隆中,但卻依舊苦讀經史,研習天下興衰的道理,還潛心鑽研兵法,兼備將才。同時,他也時刻注視著現實政治鬥爭的形勢。
為了拜見諸葛亮,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一連去了三次。前二次都沒有訪到,劉備仍不肯罷休。第三次去的時候,終於如願以償,在草廬見到了這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劉備說:“久慕大名,兩次拜訪,未能相見。今日如願,實平生之大幸。”
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讓我過意不去。亮年輕不才,恐怕會負你所托。”
劉備誠懇地說:“現在漢已瓦解,群雄混亂,奸臣專權,主上蒙塵。我不度德量才,想伸張大義於天下,完成統一大業,振興漢室。但由於我自己智術短淺,屢遭失敗,至今一無所成。不過,我的壯誌並未因此減退,仍然想幹一番事業。望先生多多指教。”
諸葛亮為他誠摯的態度所打動,決心輔佐劉備創建大業,實現安國濟民之誌,就毅然隨劉備來到新野,共商軍機大事。劉備為求賢才諸葛亮,三次親顧茅廬,求得大賢,成就大事。三顧茅廬也成為千古佳話。
古今訓諫
“自取輕辱於人,盛德君子所不為也。”為人謙遜有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蘊含了一定道理。人各有長,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各個領域都占上風,懷著謙遜的態度與人交往才能不斷進步。
相反,那些傲慢無禮的人,往往隻能停滯不前,卻依然不自知。因此,傲慢無禮不隻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會對自己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