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性行雖有所短,必有所長。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常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人的心性、品行中雖然有短處,也一定有長處。與人交往,如果經常注意別人的短處,而忽視別人的長處,那麼,就連一刻也難以與人相處。相反的,如果常想著別人的長處,而不去計較他的短處,就是一輩子相交下去也能相安無事。
家訓史話
公元前206年,張良推薦韓信到漢中投奔劉邦,韓信帶上張良寫的推薦書和寶劍,,去見漢王劉邦。在此之前,張良送劉邦到褒中後分手時,曾商量招納賢才的事,張良對劉邦講過:“以後若有人來投大王,以臣的手書為憑,封官宜大不宜小。”
劉邦接見韓信時,見他身材瘦小,貌不出眾,說他手無縛雞之力,並未予以重用。韓信每天閑住南鄭的驛館裏讀書下棋。
丞相蕭何心裏想,張良走時說有人來投奔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這麼久了,就來了一個韓信,肯定就是此人。於是一有空,蕭何就去找韓信下棋、遊玩,暗中觀察韓信。韓信卻從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請求高攀提拔,顯得城府很深。蕭何經過一段考察,認為韓信智謀高強,胸懷大誌,一定就是張良介紹來的賢才。於是就向漢王推薦,要求重用韓信。漢王礙於蕭何的麵子,就封韓信做了個“連敖”,即糧倉管理。
韓信心中很是不滿,於是就發牢騷。一日,與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後失言說:“人言漢王英明!我看他並不英明。”不料傳到了漢王耳朵裏。漢王就要將這十四個喝醉酒的人一律處死,並派夏侯嬰做監斬官。夏侯嬰將這十四人押赴刑場,已經殺了十三人,當要殺韓信時,韓信突然狂呼道:“漢王不是想得天下麼,為何殺壯士?”夏侯嬰一聽,立令停斬,一看乃是韓信,就跟他談話,聽後對韓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嬰就要去報告漢王,建議重用韓信。劉邦聽了夏侯嬰的建議,就免去了韓信的死罪,封韓信為治粟都尉,即糧倉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員了。
。一天,劉邦忽然命人將韓信叫來,問他現有多少糧草,韓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東西南北各庫的稻穀、大米、小麥、玉米、草料等具體數字。漢王派人翻倉查庫,結果斤兩不差。劉邦這才知道韓信真的有才,但仍舊未被重用。唯獨蕭何十分留意人才,聽得此情,又召見韓信問話,果然發現大有才能。就對韓信許願說,要建議漢王任命他做大將。
韓信又等多日,仍不見漢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裝,另尋出路。也不向丞相告辭,便趁一個月夜逃走了。待蕭何知道時,如失至寶,立即騎了一匹快馬,加鞭急駛,去追韓信。
傳說韓信騎馬出了南鄭城東門,,向北進人了褒穀,到了一個地方,忽然被前麵一條溪水擋住了去路。平時寒溪水淺,行人可以涉水過河。恰巧這夜,寒上遊下了一場暴雨,洪水暴漲,韓信到此無法渡過,滯留河邊。這時蕭何騎馬追趕上說:“韓都尉怎麼不辭而別?你不是胸懷大誌,要建功立業嗎?今日除了漢王,還有誰能夠統一天下?都尉還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韓信看見蕭丞相累得滿頭大汗,還光著雙腳,覺得蕭何確有愛才之心,也不再推辭,就隨蕭何返回了南鄭。
此時劉邦的軍中也出現了就是幾十個半路上跑掉的軍官。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也逃跑了,漢王氣得大發雷霆。待到蕭何追回韓信以後,去拜謁漢王,作了彙報。劉邦怒斥說:“眾將逃亡許多,你不去追,為何獨追一個韓信?”蕭何說:“眾將容易得到,而韓信乃國士無雙,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韓信以外,再沒有為你統兵打仗的人了。”劉邦這才相信了蕭何的話,就要召見韓信,委為大將。蕭何批評說:“我王素來傲慢無禮。今天要拜大將,就如呼喊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逃走的原因。”劉邦問:“那該怎麼辦呢?”蕭何:“我王要拜韓信為大將,必須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齋戒七日,還要築好壇場,準備好一切拜大將的禮節,方可隆重舉行拜將儀式。”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
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古今訓諫
“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是從小就掛在嘴邊的真理,到人有時候常常很難客觀的看待人和事。在審視別人時,我們應該盡量站在一個公正的角度去評判,不應帶著有色眼鏡。
即便發現了對方的缺點,也萬萬不可忽視別人的長處。與人交往就是應該,習人所長,不可挑剔別人的短處,若發現朋友的缺點,可以友善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