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有無知之人,不能一概禮待鄉曲。而因人之富貴貧賤設為高下等級。見有資財有官職者則禮恭而心敬。資財愈多,官職愈高,則恭敬又加焉。至視貧者,賤者,則禮傲而心慢,曾不少顧恤。殊不知彼之富貴,非吾之榮,彼之貧賤,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別如此!長厚有識君子必不然也。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世上有一些沒見識的人,不能在對待父老鄉親時一視同仁,禮待如一,反而根據他人的富貴貧賤把人劃分成高下等級,見到有錢有官職的就畢恭畢敬。錢財越多,官職越高,就越是恭敬。而見到貧窮的,地位低下的鄉親,就囂張傲慢,心生歧視,很少去關照周濟他們。殊不知,別人的富貴並不是自己的榮耀,別人的貧賤也不是自己的恥辱,又何必因他的富貴貧賤而用不同的態度對待!德行深厚,有識有見的人決不會這麼做。
家訓史話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快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幹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依舊吃香的喝辣的。真是“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啊!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譏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當了一回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隻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麵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都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喂,聽到沒有?給你吃的!”隻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最後那個人饑餓而死。
古今訓諫
“禮不可因人而異。”禮儀,應是人們隨時秉持的一種態度,它是對別人的尊重,不可因對方的身份等級而異。沒有禮儀的人,隻能算是一個野蠻人,當然也不要妄想從別人那裏獲得尊重。
對貧寒者呼來喝去,對權貴們前倨後恭,這是與“禮儀”背道而馳,是一種膚淺的功利主義。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應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