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仇猶遺恨(1 / 2)

霍雪飛

遊牧民族突進中原建立彈丸小國

服飾尚白,士兵如同“白色旋風”

立國百餘年,卻因一口大鐵鍾覆滅

“仇猶人是遊牧民族,留下的遺存甚少,但仇猶國肯定存在,就在今天的盂縣縣城附近,這毋庸置疑。”6月2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吉琨璋接受采訪時說。

提起曾在曆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仇猶國”,盂縣人至今引以為豪:“我們是仇猶國的後人呢,要是在兩千多年前,你到了我們這裏,就等於‘出國’啦”。

修路挖出45座古墓

2003年夏秋之交,盂縣縣城北的金龍大街建設工地。施工過程中,工人們不斷在北關附近挖掘出一些奇怪的物件。“挖到寶貝了!”十裏八鄉的百姓聞訊趕到現場看熱鬧,很快,一群拿著洛陽鏟的人走進警方層層把守的現場,他們是省考古研究所和陽泉、盂縣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

從7月17日至8月26日,考古人員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這處北關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清理墓葬45座,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器、青銅器和車馬器。陶器組合為典型的戰國隨葬品組合,主要有鼎、豆、壺;車馬器有馬鑣、馬軎、馬轄。此外,還出土了8把戰國青銅短劍。“8柄沉睡了2000多年的青銅劍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精美的青銅器重見天日,這在陽泉乃至晉東地區的文物考古史上均屬第一次。”雖然已過去8年,盂縣文管所所長趙培青回憶起那次挖掘仍激動不已。

根據考古發掘的結果,結合文獻材料,文物專家認為,北關墓地是戰國早中期的墓地。其中一個編號“M42”的墓地出土5個鼎,是該墓地的最高級別墓葬。“應當是大夫一級的墓地,出土文物是古仇猶的遺存。”考古發掘領隊吉琨璋判斷。之後,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對出土文物分析鑒定後,對此也給予肯定。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古仇猶國文化和晉文化都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後來,吉琨璋就此撰寫論文《盂縣東周遺存及相關問題研究》,並在省考古年會上發表。

迎接大鍾仇猶國滅

千百年來,有關仇猶國語焉不詳的記載,為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加之仇猶國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留下的曆史遺存少之又少,更為其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仇猶國僅僅存在了百餘年,最早記錄是《史記·樗裏子傳》:“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地括誌》中記載:“並州盂縣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猶,戎翟之國也。”在先秦和兩漢的一些重要史籍《戰國策》《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中,都有關於仇猶的記載。

仇猶國是何人所建?春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出現大國爭霸局麵。公元前七世紀前後,以畜牧為業、長於攻戰的狄族日益強盛,不斷侵入中原,並散居於現在的長治、臨汾等地。公元前569年,狄族中的一支——白狄,遷到今盂縣城東的古城坪附近定居,建立了仇猶國。因地僻路險,交通不便,加之當時晉國與仇猶國有盟約,所以百餘年間,倒也相安無事。

傳說該支狄人愛穿白衣服,故名白狄。據記載,仇猶軍身著銀白服飾騎於馬上,勇猛善戰,有“白色旋風”之稱。最初,白狄尚屬於原始部落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立國後農耕廣泛推廣,經濟得以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