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寺之春(2 / 3)

巍巍大乘山,山因大寺宣揚大乘佛教而名,卻也為名所累——混亂年月,眾生朝不保夕,何談信仰?寺院因此一時香火斷滅,置大寺於“名存實亡”之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廟堂興衰,福禍輪回;鳳凰涅?浴火重生。2005年4月,河南省方城縣宗教局正式批準工作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普嚴寺的建設工作,並把以普嚴寺開發建設為龍頭的大寺森林公園建設列為全縣重點工作之一。在來自馬來西亞、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及鄭州、南陽、方城等地僧俗大眾的護持下,使寺院舊貌換新顏。

現在,大寺雖比不得興盛時之輝煌氣象,但風采依舊,氣勢猶存:現有山門三間,中佛殿五間大雄寶殿及兩廄。更有門前,千年銀杏樹,兩棵相對而立,枝葉繁茂,蒼勁挺拔。

佛教學者講,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其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中國社會千百年來災難重重,而大乘佛教應運而生,為這些苦難的世人澆灌了精神的安撫。在中國原有的仁、義、禮、智、信教育基礎上,增添了善行的啟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弘法利生,發心修行,令善男信女慈悲為懷,覺悟真理。此行是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得以綿延的重要原因,因此民間有“戶戶觀世音,家家彌勒佛”現象,也是情理之中。可見,世人向善之願,何等強烈!

至於大寺的另一稱謂——“普嚴寺”,緣何而來?我的理解可能是該寺取“普度眾生、嚴持淨戒”之意。藥無貴賤,對症則靈;法無高下,當機則妙。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之彼岸,成就佛果,大抵如此。

因為心懷敬畏,所以虔誠向往。辛卯年四月的一個周末,筆者應中原友人特邀,專程去了一趟大寺。

天微微亮,便驅車從社旗縣城東去,三繞兩拐過了一個叫下窪的小鎮,再東北方向行走不到十公裏,蜿蜒而去的公路兩邊,依稀可見愈來愈密的叢林,丘陵一樣的崗巒中夾雜著幹練的白楊和槐樹,薄薄晨曦裏裹著由遠而近的黛青色的山影。近了,近了,再近了,車一拐又是一掀,墩上一個泥石混雜的小坡,密林深處便倏然亮出兩株高大銀杏樹和一座廟宇來。看,大寺到了。

我一下子像從夢中驚醒,癡癡地,靜靜地佇立良久,才緩過神來。少頃,感覺有風撲麵,茫然四顧,但見遠處近處皆是煙雨和光影爍爍。空中明明陽光燦爛,而眼前卻潮氣盈盈。隻聞鳥語,難覓飛影;但聞花香,不見蓓蕾;似有水聲,卻絲絲縷縷戚戚切切如空穀絕響。心一下子激動起來,油生“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飄然。

環寺一周,鬱鬱蔥蔥,陽光像從天國而來的精靈,斑駁在頭上,使人心曠神怡。正是春花爛漫的季節,能徒步淨地一遊,擺脫喧囂洗滌世俗,真是莫大幸運。

我與隨從的朋友接連上香。麵對神像,心事盡釋,一時忘我,依稀“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