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寂寞霸王山(2 / 3)

實際上,項羽起兵之初優勢很多,尤其在其發展壯大強大的過程中,不是沒有人才看好他、輔佐他。相反,在一段時期內有相當數量的精英都來投奔他。遺憾的是,這個大傻瓜卻不能“慧眼識真金”真正地重用人才、善待人才。老先生範增他倒是使用了,也很尊重範增,稱他為“亞父”,可是在關鍵的時候,就是聽不進去他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留下了後患,並且,項羽輕易地中了劉邦的反間計,將他老人家氣走,成了孤家寡人。還有韓信,剛開始也是在項羽帳下供職,他隻是讓人家做執戟郎充當衛士,明顯地不識人才,結果送給了劉邦一個大將軍。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守四方!”其實,劉邦也很霸氣。雖然他身上還有一股痞子氣,但他比項羽覺悟高,很懂得用人。當初,驪食其來給他建言,當時正由兩個女仆為他洗腳,見了驪食其,他不以為然,仍在洗腳。當時,驪食其很生氣,說道:“大王想取得天下的話,就這樣對待長者嗎?”沒想到,這家夥立馬醒悟,忙起身禮待驪食其,結果驪食其為他出謀劃策,做出巨大貢獻。在管理高級人才韓信同誌方麵,他的用人藝術就更加嫻熟了。當初韓信投奔劉邦之後,開始也沒有重用人家,韓信很失望,就又跑了,結果還是被蕭何追了回來,然後勸說劉邦重用他。結果,劉邦直接就拜韓信為大將。後來到楚漢相爭處於關鍵階段時,韓信派人來請封為假齊王時,他剛想破口大罵,但一想當時的局勢,立馬封韓信為齊王,取得韓信的支持,韓信為劉邦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殘酷博弈的戰場上,如何提升一個團隊的競爭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那是決定這個團對最終成敗的關鍵所在。在這個戰略掌控中,劉邦想得長遠、幹得漂亮、玩得瀟灑,他不但足智多謀、重視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屈能伸、善於聽取建議。史載,劉邦剛攻克鹹陽的時候,看見那麼多美女珍寶,饞得口水直流,痞子本色暴露無遺,就想著在那兒享清福。樊噲來勸他不聽,後來還是張良出馬,說若不是秦朝在這裏享樂揮霍,你來得了這裏嗎?現在,咱們以拯救老百姓的名義,打下了鹹陽,你卻要做和秦王一樣的事,這和秦始皇又有什麼區別呢?趕快清醒清醒吧。劉邦聽完,立即接受。

相比之下,項羽就遜色多了。有一次,項羽把劉邦的父親(在彭城之戰時抓來的)置於高俎上,令人對劉邦說:“如果不立即投降,我便把太公烹了。”劉邦卻沉得住氣,回答說:“我和項羽當年都是楚懷王的臣子,相約為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他的父親,如果他一定要烹太公,就請他分我一杯羹吧!”項羽雖然很惱,但經項伯一勸,覺得殺太公也無濟於事,隻得作罷。

還有一次,項羽和劉邦陣上相見,項羽對劉邦說:“天下洶洶已經好幾年了,都是因為我們倆的緣故,願與您一決雌雄,何必老使百姓受苦!”劉邦笑著拒絕,說:“我寧鬥智,不與您對力”,並曆數項羽十大罪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劉邦胸部,劉邦卻說射中腳趾。劉邦受傷後,聽從張良建議,強起勞軍,以安軍心,勞軍後,再回成皋。

廣武相持數月,楚軍糧草不濟,韓信又從齊攻擊後方,項羽懼怕,遂與劉邦議和訂約,並歸還劉邦的父母妻子。

此後,劉邦還聽取了張良、陳平等人的建議,千方百計離間項羽的手下,分化瓦解他的有生力量,使得謀略不足的項羽把僅有的忠心耿耿的謀士範增趕走,使其他人望而卻步。有投到劉邦門下者立即重用,高官厚祿,使項羽手下將士逐漸離心,紛紛轉投到劉邦手下,就連項羽的叔父項伯都吃裏扒外,在鴻門宴上先是給項羽通風報信,繼而於席間拔劍保護劉邦,項羽的至親都不維護他,安得不敗!

劉邦是一麵鏡子,從他的身上,折射出項羽的許多缺點和不足。有人說,項羽妒賢嫉能,多疑好猜,戰勝不賞功,得地不分利,乃人心解體,痛失天下。我覺得此說法有些偏頗,缺乏充分的依據。大量史實證明,項羽之所以最後身敗名裂,除不會用人外,還存在其他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歸納起來大致如下:

感情用事: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麵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後大驚,歎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麼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淒然淚下,莫能仰視。

自暴自棄:項羽被圍垓下,辭別愛姬突圍,又誤入大澤之中,被漢兵追上。項羽複引兵向東,至東城時僅剩二十八騎。項羽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將船停在江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卻地方千裏,有眾數十萬人,足以使您稱王。願大王趕緊渡江,此茫茫大江僅有我一隻船,漢軍即使追到這裏也無船可渡。”項羽聽後微微一笑,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而稱我為王,我還有什麼麵目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就問心無愧麼?”說完,便將坐騎賜予亭長,又回身手持短兵與漢軍步戰。項羽一人殺了漢軍數百,但終因寡不敵眾,自刎於烏江之邊。

缺乏仁義:王陵(?-公元前181年)原是沛縣一豪富,與劉邦為同鄉。劉邦曾以兄稱呼。劉邦起義的時候,王陵也聚集鄉黨,帶領幾千人起義,占領南陽,歸屬劉邦。在劉邦與項羽的鬥爭中,項羽聽說王陵追隨劉邦,便設計將王陵的母親接到軍中,想借此脅迫王陵投降。王陵到了軍中,親眼目睹了項羽放火燒了鹹陽的宮殿,大殺降兵,到處分封六國的後人為王,內部又不團結。從長遠看,項羽是一定要失敗的。王陵聽說母親在項羽軍中,便派使者去接她。使者到了軍中,項羽故意讓王母坐在東首,妄想讓她代為勸降。王母並未勸降,而在私下裏去見來使。王母哭著對使者說:“請帶個口信給我兒,告訴他要好好跟漢王劉邦幹,漢王是知人善任的忠厚長者,必能得天下。不要為了我的安危存二心,猶豫動搖,請你告訴他,我已死了,一心一意跟著漢王吧!”說完,便當著使者的麵拔劍自刎而死,以此堅定王陵的決心。項羽見王陵母寧死不讓兒子投降自己,大發雷霆,竟吩咐士卒將王母煮了。項羽這一殘忍行動,激起了王陵的仇恨,更堅定了他追隨劉邦的決心,曆經艱難奮鬥,終於輔助劉邦平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