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起兒漫:終局的荒草殘垣(6)(1 / 3)

當契丹民族征服北中國,契丹遼朝雄踞東亞之時,其統轄下許多民族的百姓,甚至包括周邊很多民族的百姓,也都仰慕契丹族的文化,甚至學習契丹族的服裝和發式。西夏黨項人原本是“蓬發”的,也即既不像契丹人那樣剃頭,也不像漢人那樣梳發髻,而是隨便頭發如同亂草一般自由生長。等到元昊建國以後,頒布“禿發令”,要國內男子一律剃頭。怎麼剃呢?就按著契丹人的樣式剃!

元昊下達“禿發令”,是為了提升國家、民族的文化素養,與大國,也就是契丹遼朝接軌。但這是在契丹民族最為強盛的時代,等到遼朝被滅,等到蒙古人統治了中國和中亞細亞以後,不僅僅黨項人,也包括很多契丹人和女真人,反倒去依從蒙古人的發式了。其後明朝建立,恢複中原,生活在北中國的契丹人已經統一被稱為“漢人”,也就跟從了漢人留發梳髻的傳統。

契丹族的文字已經消亡,契丹族的語言逐漸沒落,契丹族的服裝發式也不可再見,到了這個時候,曾經輝煌一時的契丹民族終於徹底消亡了。即便耶律大石,以及其後的耶律留哥再如何奮戰,終究沒能挽回民族終結的命運。

最後的契丹王朝

耶律大石西征,他本人最遠到達起兒漫,這地方即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納沃伊省首府納沃伊城北方不遠處的卡爾馬納一帶。就在蒙古人統治了中亞以後不久,在這個地方,西遼也即喀喇契丹帝國又奇跡般地得到了一次複興,中亞史上稱為“起兒漫王朝”,中國史學界則習慣叫他“後西遼”。

這個後西遼又是由誰建立的呢?

蒙古大軍如同疾風一般殺入西域,殺入河中地區,殺入呼羅珊、波斯,甚至一直西征到東歐平原,所征服的廣袤領土,當然無法在短時間內穩定下來,依然有無數割據勢力存在,或降或叛,後西遼的創建者博剌克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博剌克本是西遼大臣,至於他是契丹人、奚人、渤海人,還是被征服的回鶻人或者突厥人,那就無從考證了,隻能從名字上判斷他應該不是漢人。1210年,西遼大軍在怛邏斯吃了一個大敗仗,連主將塔陽古都當了花剌子模軍的俘虜,隨即就被蘇丹摩訶末扔進河裏喂了王八。據說博剌克當時是塔陽古的副將,同時被俘,但僥幸未死,從此成為摩訶末的寵臣。

還有一種說法,博剌克並未參與怛邏斯之戰,他是在戰後奉命出使花剌子模之時遭摩訶末扣押的。博剌克學識淵博、名聲很高,摩訶末欣賞他的才華,要求他侍奉自己,但博剌克堅決不肯答應。直到西遼滅亡,博剌克已成亡國之人,無處可去,這才勉強歸從於花剌子模,並且受到摩訶末的寵信,很快就被提拔為“異密”。

摩訶末兒子眾多,他在征服了大片領土以後,按照傳統給兒子們分封土地,長子劄蘭丁統治今天的阿富汗,加禿丁統治波斯伊剌克,魯克那丁統治兩河流域。博剌克被分配到加禿丁麾下為將,並被任命為伊朗中西部伊斯法罕地區的統兵官。

1219年,蒙古大軍西征,當時花剌子模的總兵力要超過蒙古人,但分散在各地各城,倉促間很難集結起來,唯一的對策就是暫時放棄動亂頻繁的河中地區,收縮防線,再集中兵力發起反攻。於是摩訶末召集諸臣商議:該收縮到哪裏去才好呢?

部分大臣提出“我們應盡我們的一切力量不失去伊剌克(指波斯伊剌克)和呼羅珊的國土”,建議在阿姆河西岸築起防線。還有一些大臣提出向南收縮,暫時前往印度河流域,待時而舉。摩訶末讚同第二種意見,於是率領百官南下,可剛來到巴裏黑,兒子魯克那丁派遣的使者就到了,請求父親暫時退到兩河流域去。

這是一個大臭屁,臭不可聞,古往今來哪有這樣收縮防線的?按照魯克那丁的建議,將要徹底放棄花剌子模帝國三分之二的領土,到那時候,即便摩訶末順利到達兩河流域,也會人心渙散,部眾離心,還怎麼和蒙古人見仗呢?其實魯克那丁是想趁機把父親劫持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那麼他就有機會成為繼承人,成為下一代的蘇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