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起兒漫:終局的荒草殘垣(6)(3 / 3)

就這樣,魯克那丁登上後西遼王位,忽都不丁則成為蒙古官員,還拜鐵木真時代就深受重用的名臣鎮海為師。窩闊台之後是貴由,貴由之後是蒙哥,蒙古汗位終於從窩闊台係轉到拖雷係手中,嗅覺靈敏的忽都不丁一看變了天,立刻跑去抱蒙哥的粗腿,於是蒙哥把起兒漫轉封給了他。

魯克那丁聞訊,急忙收斂錢財西逃,他本想前去依附巴格達哈裏發,但哈裏發害怕得罪蒙古人,不敢收留,最終隻得轉身前去蒙古請罪。1254年前後,魯克那丁被處以死刑,忽都不丁正式複位,成為後西遼的蘇丹。

忽都不丁死後,蘇丹之位傳給兒子哈加吉,因為哈加吉年幼,所以由太後忽特魯格·土爾罕攝政——就像當年的感天太後塔不煙和承天太後普速完一般。這個忽特魯格·土爾罕本是博剌克的小妾,不知怎麼的就和忽都不丁勾搭上了,竟然一躍成為蘇丹的王後和攝政太後。

哈加吉成年以後,因為與忽特魯格·土爾罕不睦而逃亡印度,於是忽特魯格·土爾罕名正言順地當起女王來了。據說這位女王興修水利,建造坎兒井(地下灌溉渠),對於起兒漫經濟的發展貢獻良多。她去世之後,將王位傳給兒子劄蘭丁·蘇爾哈特密什,但蘇爾哈特密什當政不過短短的九年,後西遼就又落到了女主帕的沙·哈敦手中。

這位名叫帕的沙的哈敦(王後)本是忽特魯格·土爾罕的女兒、劄蘭丁·蘇爾哈特密什的妹妹,但她仗著夫家的勢力害死哥哥,搶奪了起兒漫地區的統治權。她老公究竟是誰呢?原來竟是蒙古拖雷係的藩王、伊利汗國開國君主旭烈兀之孫乞合都汗。伊利汗國勢力最為強盛的時期,疆域東起阿姆河、西瀕地中海、北跨高加索、南抵波斯灣,比當年摩訶末統治下的花剌子模蘇丹國還要龐大。起兒漫之地正位於伊利汗國境內。作為伊利汗阿魯渾(旭烈兀之孫、阿八哈之子)親兄弟的乞合都,想讓老婆占據後西遼的王位,那真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曆史總會產生很多意料之外的巧合:西遼帝國由耶律大石創建,大石死後其妻塔不煙當政,然後是兒子夷列,再然後是女兒普速完;而後西遼在忽都不丁死後,則由其妻忽特魯格·土爾罕攝政,然後是兒子劄蘭丁·蘇爾哈特密什,再然後是女兒帕的沙·哈敦。更巧的是,這位帕的沙·哈敦的下場也與普速完相似,不是好死的,她在1294年於內亂中被殺。

帕的沙·哈敦死後,合讚汗(阿魯渾之子、乞合都之侄,繼承了伊利汗位)為起兒漫王朝任命了一個新的統治者,從此後西遼的蘇丹之位便不再由博剌克的後裔世襲了。後西遼徹底並入伊利汗國是在1303年,前後總共80年——耶律大石所創建的西遼帝國若從1132年(大石在葉密立稱天祐皇帝、菊兒汗)開始算,到1211年(末帝直魯古被屈出律所俘),恰巧也是80年整。

契丹民族最後的複興就這樣化作了荒草殘煙,但不可否認的,耶律大石及其後裔,也包括跟隨他西征的契丹人、漢人、奚人、渤海人及其後裔(博剌克家族很可能也在其中),憑借他們不懈的努力在中亞細亞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東西方的武力在卡特萬草原展開了猛烈碰撞,東西方的文化卻在西遼境內得到了更為強烈的融合。契丹民族確實是消亡了,但其身影在曆史長河中是無法抹殺的。古代西方之認識中國,從他們對中國的習慣稱呼上便可查見中國王朝的影響力——一是秦,二是契丹。

鳳凰在烈火中燃盡,然後於火中再生,佛家稱為“涅槃”。或許換一個角度來看,契丹民族並沒有消亡,契丹文化更沒有滅絕,他們融合進了別的民族和民族文化中,獲得了新生,也獲得了真正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