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養生篇(1 / 3)

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所謂“百草回生,百病易發”,人在這時應特別關愛自己的身體,防治疾病。體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要防止病情加重,或舊病複發。

《內經素問·四氣調攝》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氣的升降出入)、五髒盛衰的不同時間的不同特點,而製定的四時養生原則。養陽指養心、肝二陽髒;養陰指養肺、腎二陰髒。

祖國醫學認為春氣通於肝,天人相應,故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方能預防疾病保健康。要想肝氣順應自然,首要的是必須重視精神調養,注意心理衛生。應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憤然惱怒。按照中醫理論,怒傷肝,故春季養生必須戒怒。

春季人們常會出現“春困”,表現為精神不振、困乏嗜睡,可以通過運動來予以消除,絕不能貪睡,因為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睡會造成新陳代謝遲緩,氣血循環不暢,筋骨僵硬,脂肪積聚,吸收與運載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遂致體質虛弱,病患滋生。

春季食補宜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蔥、蒜、韭菜是益肝養陽的佳品,菠菜舒肝養血,都宜常吃。春季除保肝外,還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動、植物,如海魚、海蝦、牛肉、芝麻、杏仁、黃花、枸杞子等,以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有道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春季養生得法,將有益於全年的健康。

(一)立春養生

1.風俗

立春是最早的“八節”之一,“節”有段落的意思,發展到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段落,因此戰國時代的二十四節氣,是用“平氣”,即把一歲(當時以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平分成二十四份,每節十五日多一點。

我國古代還將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為一候,立春十五天的三候為“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這是說立春後,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立春的風俗,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春耕的重視,還包含有科學的春季養生思想。迎春活動是叫人們從立春開始要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陶冶性情,使心神愉悅。

2.起居

從中醫角度講,春季屬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人體五髒與五行對應的是“心肝脾肺腎”。肝屬木,木的物性是生發,肝髒也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從情緒上講,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有利於肝髒。所以從立春開始在精神養生方麵,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

春寒雖不像寒冬臘月“三九”、“四九”那樣酷冷,但若過早脫下棉衣,很可能使人體防禦功能被摧毀,導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發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春天主生發,細菌、病毒等亦隨之活躍,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這時除了仍須保持穿暖少脫之外,特別要注意的是護好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頭與雙腳。

老人,尤其是頭發稀疏者,不宜過早摘下帽子、圍巾。早春容易使人大意的是一雙腳的保暖和保幹。《老老恒言》中說:“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明朝冷謙所著的《修齡要旨》一書中,對起居調攝作了較為精辟的論述,書中說:“平明睡覺,先醒心,後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遍,以睛左旋、右轉各九遍,閉住少頃,忽大掙開,卻除風火。”

(二)雨水養生

1.風俗

雨水前後有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即元宵節,這一天又稱為“上元節”,是上元天宮大帝聖誕,係道家所奉的三官之一。元宵節是新年的最後一個慶祝活動,又稱小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製作元宵圓仔,先敬神,然後全家聚集,象征合家團圓,過了元宵,才算過完了年。

2.起居

在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變化無常的天氣,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髒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之外,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的鍛煉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少有經》上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悉、少樂、少喜、少好、少惡,此行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

《養性延命錄》中說:“重衣厚褥,體不勞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病。”

雨水時節氣候多變,關節組織往往隨氣候改變而收縮和鬆弛,容易造成關節酸痛,患者要注意保暖,適當按摩患部,加強局部血流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