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後,我國多數地區的平均氣溫達到或超過20℃,標誌著華夏大地開始進入夏季。夏季起於農曆立夏,止於立秋,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夏季氣候特點簡言之可用一個“熱”字概括。而詳言之,又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自立夏至夏至結束,即農曆四、五兩個月。後一階段,特指農曆六月,節氣屬小暑、大暑。故中醫學中將農曆六月稱之為“長夏”。夏季人體陽氣趨向體表,形成陽氣在外,陰氣內伏的生理狀態。在夏季,氣溫常在37—39℃之間,甚至高達40℃,大大超出人體平常耐熱的程度。
夏季暑熱為陽邪,易傷人之陰,陰傷人則病。如外界溫度超過了34℃,出汗受阻,體內大量內熱蓄積,很容易中暑。體強者能適應這種高溫,能夠散泄內熱,也不受外熱的侵侮而致病。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總之,夏季是個陽氣旺盛、萬物生機活躍的季節,人們要順應這一時令特點,精神上要力避懈怠倦惰;情緒上要平和愉悅,免生燥熱;生活上既要防暑驅熱,又要謹防貪涼受寒;作息上宜晚睡早起。
(一)立夏養生
“立夏東風少疾屙,時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立夏時節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度,時值公曆5月5日前後。“夏”原意為“大”的意思。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
1.起居
立夏、小滿在農曆四月中,稱之為孟夏(夏之初),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髒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髒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說:“心為一身之主,髒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心主神誌,既是心主神明,故稱心藏神。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其一,心為陽髒而主陽氣。《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髒功能活動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
2.運動
孫思邈在《攝養論》中說:“四月,肝髒已病,心髒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衛氣。五月,髒髒氣休,心正王。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氣,臥起懼早。六月,肝氣微,脾髒獨王。宜減苦減鹹,節約肥濃。補肝助腎,益筋骨。”
3.飲食
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炎熱,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相對減弱,為此,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古代醫學家李時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杜暑熱的功效。
(二)小滿養生
“小滿高粱芒種穀,立夏種上玉蜀黍。”“小滿晴,麥穗重。”
1.風俗
小滿時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度,時值公曆5月21日前後。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之諺語。“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豐沛,將來愈是大豐收。本節氣在江南一帶,氣溫平均22℃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
七十二候中小滿三候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先是可以看到苦菜已經枝葉繁盛,並且可以采食了。
2.起居
小滿節氣中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這一節氣中,要注意氣溫變化大,雨後要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夏天天氣悶熱潮濕,正是皮膚病發作的季節。《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可見古代醫學家對此已有所認識。
3.飲食
此氣節是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三)芒種養生
“端陽有雨是豐收,芒種聞雷美變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園內受熬煎。”
“四月芒種騰半茬,五月芒種光塌塌。四月芒種麥割完,五月芒種麥開鐮。”
“芒種芒種忙忙種,芒種一過白白種。”
1.風俗
芒種時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度,時值公曆6月5日左右。此時已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芒種三候為:“一候螳螂生;二候鳩始鳴;三候反舌無聲。”農諺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是說芒種與端午日下雨對糧食的豐收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