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氣候變化經曆兩個階段。立秋、處暑、白露的四十五天,其氣候特點是:一方麵暑熱未消,秋陽似火,另一方麵早晚有秋涼。在秋分、寒露、霜降的四十五天內,其氣候特點是:暑熱已消,秋涼逐漸加重而轉寒。這個季節,雨水少了,自然界萬物收藏,枝枯葉黃,碧草幹枯,一片肅殺景象。
(一)立秋養生
“立秋一場雨,遍地是黃金。”“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
1.風俗
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時值公曆8月7日前後。“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即是禾穀開始成熟的意思。立秋三候為:“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民間則有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2.起居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時,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沒有夏天的濕度大。因為秋天的氣候特點為幹燥。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本節氣在精神上,要注意內心平和寧靜,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養生,應做到“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睡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立秋後的早晨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氣溫宜人,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
3.飲食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薑等辛味,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可適當食用芝麻、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二)處暑養生
“處暑十八盆,天氣自然涼。”“處暑仍無雨,結實穀也秕。”
“穀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1.風俗
“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月令十二集解》上說:“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
處暑三候為:“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2.起居
處暑節氣時,炎熱的氣候已接近尾聲。此時早晚溫度低,白天氣溫高。所以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秋燥與人的體質有關,所以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強身體素質。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老年人在此季節,要堅持午睡。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寢、夜不暝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觀點的。
3.飲食
在飲食上有所禁忌也可預防秋燥,首先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頻飲;其次要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還可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髒的清肅之性。另外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多食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