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湯文化概述(1 / 2)

(一)湯的涵義

1.泛指開水、熱水。《說文解字》釋湯曰:“熱水也。”

2.指中藥湯劑。《素問移精變氣論》:“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

3.指食物加水製成的湯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即設有“湯官”之職,主管供應餅餌的事務。

就廣義而言,湯還包括羹、飲、汁等在內。

羹:比較粘稠的湯,多以肉、蛋、奶、海味作為原料主體,加入藥物、蔬菜、調味品等製成。一般是先把藥煎取其汁液,然後再與原料同煮,調味而成。羹,既可做正餐、佐餐之用,又因嫩軟,可用於滋養老幼及病人。如《飲膳正要》中記載的白羊腎羹,壯陽暖脾;經驗方枸杞脊髓羹,補腎滋陰等。

飲:以質地輕薄、具有芳香揮發性成分的藥材為原料,采用沸水衝泡或溫浸而成的一種專供飲用的液體。通常不定量,也不定時,是人體保健的輔助劑,可以頻頻飲用。飲茶最為普遍,此外,民間常用薑糖飲做發汗解表之用。《嶺南藥誌》中的芫荽荸薺飲,具有清熱、透疹、生津等功用。

汁:一般都是鮮汁,即榨取植物果實、莖、葉或根塊的新鮮漿汁,飲服養生。自古相傳的飲汁不勝枚舉,如治療熱病的西瓜汁、雪梨汁;涼血止血的鮮藕汁、大薊汁等。

(二)湯的源流

湯與食療共生,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惜久佚不傳。關於湯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我國現存的第一部中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此書作於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書中所載典型的藥膳湯方如半夏秫米湯,治“胃不合則臥不安”,沿用至今。漢代被尊為醫聖的《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在藥膳方的創造和使用方麵,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據宋代刻本序言記載:“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其中著名的如豬膚湯、百合雞子湯、當歸生薑羊肉湯等藥膳湯方,在中醫臨床上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據史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食經》、《食方》等食療專著問世,惜皆散佚。直至唐代,才有著作流傳下來。影響最大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篇。該篇不僅總結藥膳食物的性味、功用,而且還有大量簡易湯方。《食療本草》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食療專著,係孫思邈弟子孟洗所著,共載食物241種,也包括一些藥膳湯方。進入宋代,食療學得到迅速發展。不僅文入學士在其友人中談食論養,多有劄記,而且在醫著裏也廣泛收載藥膳湯方。其中以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林洪的《山家清洪》、周宇中的《養生月覽》、朝廷彙編的《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等為代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後經元代鄒銑續增,名《壽親養老新書》,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病學專著,較西方早六百多年。元代飲膳禦醫忽思惠對宮廷食療進行了全麵總結,他“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穀肉果菜,取其味性補益者,集成一書”,載藥膳方129首,湯類35種。明代藥膳湯方正式同醫學、養生學融為一體,成為許多著作中的必言內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養生家高濂的《遵生八箋》等。至清代,食療文化日臻成熟,不僅醫家善言,文人學士也多有著述,如朱彝尊的《食憲鴻秘》、袁枚的《隨園食單》、曹廷棟的《老老恒言》、手抄本《仁壽錄》和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時至今日,藥膳已發展成為一門集食、醫、技各家所長的綜合藝術,融入了現代的文化生活之中。隨著保健防病,養生延年飲食觀念的深入人心,古老的湯文化必將得到發揚光大,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