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華茶文化的源與流(1 / 1)

茶以文化麵貌出現,是在魏晉南北朝。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揚雄作《方言》,分別從藥用角度和文學角度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漢代文人倡飲茶為茶進入文化領域之濫觴。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政治家那裏,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辭賦家那裏,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

1.茶之美——茶畫

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藝,主要集中在茶具和團茶、餅茶的造型及飾麵上。宋朝北苑的龍、風貢茶,其飾麵的花紋特別講究,經常更新。其時稱之為“繡茶”。《東坡赤壁》的雕刻中,即刻有一船,船上七人風姿各異,船頭有一童子在持扇烹茶,茶盤中有三隻茶杯,清晰可見。

繪畫是對自然景物、社會生活的一種描摹再現。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山洞中,洞壁就留有早期人類的畫作。飲茶和茶的有關畫卷,遲至唐朝才見提及。在現存的史冊中,能夠查到的與茶有關的最早繪畫,是唐朝的《調琴啜茗圖卷》。著名畫家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李和小李將軍)等數十人。如《封氏聞見記》所載:寺廟飲茶,已“遂成風俗”。繪畫名家曾為長安、洛陽兩地道觀寺院繪製壁畫,將當時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新興的飲茶風俗,收入了畫作中。

五代時,西蜀和南唐,都專門設立了畫院。傳世作品首推北宋的“婦女烹茶畫像磚”。南宋著名畫家劉鬆年還曾畫過一幅《鬥茶圖卷》。

2.茶之語——茶諺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眾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話。但是,茶諺直至唐代末年蘇廣的《十六湯品》的“減價湯”中才有記載:“諺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馬登高。”

提倡和勸種茶樹方麵的諺語,有“千茶萬桑,萬事興旺”。浙西開休一帶,有“千杉萬鬆,一生不空,千茶萬桐,一世不窮”等等。浙江全省采摘茶葉的諺語麵廣量大,單以杭州一地這方麵的諺語為例,最具代表性的,如“清明時節近,采茶忙又勤”;“穀雨茶,滿把抓”;“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後茶變草”;“頭茶不采,二茶不發”;“春茶留一丫,夏茶發一把”;“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體現了這一采摘指導思想。

少數民族茶諺也很多,如“貴客進屋三杯茶”。(侗族)“若要富,種茶樹”。(雲南華坪縣傈族、猛海縣傣族)“蘿卜就熱茶,閑得大夫腿發麻”。

3.茶與婚俗

茶與婚俗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

舊時,男娶女嫁時,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禮把女子“交換”或“買”過來。由於婚姻事關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數男女的父母來說,彩禮雖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更重視那些消災祜福的吉祥之物。茶在我國各族的彩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點,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有這樣一段說明:“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複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

茶葉在婚禮中作為“從一”的象征,過去主要流行於漢族中間。但是,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尚茶的習慣,所以,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個民族。不同的是,兄弟民族結婚時贈茶和獻茶,多數隻作生活中的一種禮俗。如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的情況,有作為禮物的,但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獻恩茶”、“認親茶”等儀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稱結婚為“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