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1.茶飲之道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皿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曆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仍很熱鬧,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像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神韻是可默會而不可言傳的。
2.茶道經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這在唐人陸羽《茶經》中得到明顯的體現。
《茶經》共10章。除4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製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餘6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3盞以及3人飲茶、5人飲茶和7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
《茶經》問世之後,相繼出現了多種茶文化專著,形成了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深刻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
陸羽對茶的自然科學原理論述,僅從茶文化學角度講,確實開辟了一個新的文化領域。
第一,《茶經》首次把飲茶當做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造了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等一套中國茶藝。
第二,《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強調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做“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鍛煉誌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陸羽首次把我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茶經》問世,對中國的茶葉學、茶文化學,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新唐書》說:“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茶矣。”
《茶經》問世,民間或官方都很重視,曆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數種刻本。《新唐書》、《讀書誌》、《書錄解題》、《通誌》、《通考》、《宋誌》俱載之。《四庫全書》亦收入。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學海》、明《百名家書》、《格致叢書》、《山庫雜誌》、《說郛》、《唐宋叢書》、《茶書全集》、《呂氏十種》、《五朝小說》、《小變集雅》、華氏刊、孫大授、清《學津討原》、《唐人說薈》、《植物名實錄考》、《漢唐地理書叢鈔》、民國《湖北先正通書》等,近二十種。
《茶經》早已流傳到國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對陸羽《茶經》的研究。目前,《茶經》已被譯成日、英、俄等國文字,傳布於世界各地。陸羽的《茶經》,是對整個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發展的總結。陸羽之後,唐人又發展了《茶經》的思想。如蘇軾曾著《十六湯品》。溫庭筠曾作《采茶錄》,雖僅400字,但卻以詩人、藝術家的特有氣質,把煮茶時的火焰、聲音、湯色皆以形象的筆法再現,也是很有特點的作品。至於唐人詩歌中有關茶的描寫便更多了。
3.茶道之美
我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上就發生了兩種風尚之間彼此殊異和彼此消長的狀況。這就是尚酒的奢靡之風與尚茶的儉約之風,兩者由於各自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了迥乎其異的物質效應與精神效應,也就不能不迫使人們對之做出了不同的評價與抉擇。
南北朝廷頻頻頒布禁酒令: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以歲饑,禁酒。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六月,丹陽、淮南、吳興、義興大水,斷酒。
河清四年(公元656年)二月壬申,以年穀不登,禁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