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子的淵源與功能(1 / 1)

中國扇經過3000多年歲月的淘洗,才變得如此五彩繽紛,瑰麗動人。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早期就出現過扇子。我們現在手中常用的折扇最早出於宋代,也是一件“舶來品”,以後經過“胡物漢化”,才有國中仿製、“推陳出新”的折扇麵世。《爾雅》:“以葦曰扇”。由此推知,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見於中國史傳最早的記載為西晉崔豹的《古今注》:“五明扇,舜作也。”但它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引風逐涼的實用扇了。從文獻記載看,舜受堯禪後,始作“五明扇”,是借以表示“廣開視聽,求賢以自輔”的儀仗扇。從舜製“五明扇”開始,儀仗扇就有了表示統治者身份、地位的政治意義。夏禹時,曾禁用儀仗扇,至殷朝又恢複,崔豹在《古今注》中明確記載了殷代用鳥羽編織製作的長柄扇。

周武王時,以雉羽製作儀仗扇,規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以示尊貴、高低。

自漢唐至明清,凡皇帝、後妃等起、居、住、行的場所,多以成雙的儀仗扇來表示其高貴的社會地位。

在清代及民國年間,民間婚嫁也有用掌扇作儀仗的風俗。儀仗扇除有“儀仗示威”的功能外,還可障日、蔽塵和裝飾等。

古扇從羽稱,從竹稱。西漢以後,扇、竹並用。晉代陸羽毛有《羽扇賦》,東漢班固又有《竹扇賦》,是為扇賦雙絕。《帝王世紀》講周武王“左擁而右扇”以救“蠍者”(中暑之人)。

周昭王(約公元前966—前948年在位)時,有塗修國獻丹鵲一雌一雄,孟夏(陰曆四月)時,鵲脫換毛羽,便聚鵲翅為扇四柄,命名為遊飄、條翮、虧光、仄影。

秦漢時期,扇子製作與應用大有發展。在羽扇、竹扇之外,又生一新枝——紈扇。

唐代杜牧《秋夕》詩中“輕羅小扇撲流螢”一句,指的是羅紡團扇。隨之而來的是以紙作扇麵,但絲織品扇麵的團扇依然流行。團扇在唐宋時,已流傳海外。北宋趙汝適《諸蕃誌》記載,當時泉州港出口商品中,就有書畫絹扇,這無疑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團扇自漢代定型,以後唐宋元明清曆代沿用不衰。陸遊有詩雲:“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

前麵已說到,扇子不唯中國所獨有,尤其是折扇,它還是“舶來品”。一般認為,大約公元9世紀,北宋初年,日本人發明了折扇,經朝鮮傳入中國。因是模仿蝙蝠形狀製作,故初稱蝙蝠扇。後又稱撒扇、聚頭扇、折疊扇,統稱為倭扇。

朝鮮也有大批折扇湧入中國,製作工藝不如日本精巧。北宋折扇稀少,仍以紈扇為主。

自日本、朝鮮傳入折扇之後,中國隨之有了專門仿製和出售的店鋪,至南宋已有相當規模。

明代折扇,傳世較多,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宣德帝朱瞻基所畫的設色人物畫大折扇,則為現存最早的折扇。從宋以後,扇墜開始盛行。

折扇與羽扇、團扇相比,其最大的好處是使用方便,素有“懷袖雅物”之稱。明永樂年間,折扇已在民間廣為流行。

明清兩代的製扇業在世界上是最發達的。中國的製扇技藝高超,在明代開始傳至歐洲,得到法王路易十四的效法,歐洲至此才興起製扇用扇之風。中國扇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品種繁多。除羽扇、竹扇、團扇、折扇而外,還有蒲葵扇、麥秸扇、棕櫚扇、尾扇等,且同樣有悠遠的曆史,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如蒲葵扇在《晉書》中已有“蒲葵扇五萬”的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有“坐把蒲葵扇,閑吟兩三聲”的詩句。

1990年在通州發現“軍糧經記密符扇麵”,該折扇兩麵共畫100個符,代表通州100家軍糧糧記。這些密符形狀抽象,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正是扇子這種多功能的特性,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