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曾出土一把戰國時的竹編扇,距離今約有2300年。羽毛扇的出現當然就更早。
扇子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它與老少婦孺密不可分。《說文》稱:“扇也,從戶、羽。”顯然,人們看到空中小鳥雙翅一開一合地飛翔,受到了啟發。
扇子早期用作儀仗裝飾、遮陽蔽塵。它象征統治者的身份和地位。區別於儀仗扇的是招涼扇的出現。
三國時,行伍之中,多有羽扇搖擺。如果說這是手工羽扇,那麼在這前後,我國就有機械風扇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設備最初是用來大皮囊鼓風,後用木扇扇風。但皮囊鼓風、木扇扇風均用人力,且很費勁。於是,改用馬拉木扇,這就是史籍中所說的“馬排”。至公元31年東漢時,杜詩創造了水力鼓風設備,它被稱為“水排”。漢晉時還出現過機械扇,有點現代化的味道。漢晉時,我國的機械製造水平已成規模,地動儀、指南針、翻車、水碓等史有記載,要造一個車輪扇,也在情理之中。
在甘肅安西榆林窟的壁畫中,發現了西夏《鍛鐵圖》。兩人揮錘在的砧上鍛打鐵器;一人推拉雙扇木風扇,為鍛鐵爐鼓風。
單葉、雙葉風扇,或七輪風扇,初為人操作,後來的“馬排”,“水排”亦不能滿足當時人們的理想要求。因此到了唐代,便發明了水力機械扇。當時被人稱為“涼風徐來殿”的唐玄宗的“涼殿”內,就安裝了這樣一台水力機械風扇。它的出現,對當時風扇技術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由此說明,我國是世界上發明和使用風扇最早的國家;在機械工程史上,我國鼓風技術比歐洲要早五六百年。
唐宋時,紈扇最為流行。它以竹木為架,圈成圓形,以絹糊成。當時中原一帶所製紈扇最為考究。因形如圓月,扇柄居中,象征“團圓”、“合歡”,故又稱“團扇”、“合歡扇”,尤受女子喜愛。
扇子也有雅俗之分。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用羽扇、團扇、折扇來表示威嚴和瀟灑,來傳情達意。百姓用芭蕉扇、蒲扇和葵扇,上可以遮陽擋雨,中可以托物,下可以當坐墊。扇子又有男女之別。團扇多用於女,折扇多袖於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