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扇子與風尚習俗(1 / 1)

民俗一詞,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的風尚習俗。“俗者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扇子對我國人民的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甚至文學藝術欣賞等都有很深的影響。

1.對婚喪嫁娶的影響

扇子是伴隨著人類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日漸豐富複雜之後,便要在扇子身上打上這樣那樣的印記。

如果要考證“卻扇之夕”婚俗的由來,可以上溯到人類遠古時代。唐李《獨異誌》記載:遠古人類遭遇大洪水時,世上隻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了人類不絕,隻好兄妹成婚,彼此靈魂受到譴責,就編成扇,自遮顏麵。從此,後世有人娶新娘時,就襲用此法,長此以往,成為一種婚俗。

扇子做嫁妝,扇子也會用到婚禮的儀式上。儀仗扇本是帝王出巡時專用,以示威儀,但到了晚清之後,老百姓也要過一把癮。

魏晉南北朝時代,凡有人停喪在家要立“凶門”,避免人誤入。“凶門”的立法是在宅第大門外立木框,然後用白布在木框上紮成門的形狀,這有點像後世樹的喪事牌樓。因為煩瑣破費大,到了晉成帝鹹康七年詔令禁止。以後“凶門”也不立,改作“表以素扇”,告知四鄰家有喪事。“素扇”即“白扇子”,門口掛白扇表示停喪在家,還有的掛一把破芭蕉扇,門邊掛一束白紙條,也能昭示眾人。

2.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古代,扇子送人是禮貌,是關心,是尊重。而到了近代,扇子的寓意發生了變化,帶有貶義或惡意的成分。

北京是首善之區,常領風氣之先。當時京城芭蕉扇的使用十分普通,樸實敦厚的民風,時時給人送來涼意。

民風是純樸的,平民百姓又是富於生活智慧的。他們往往能借扇喻事,表現自己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如果說扇子上繪製吉祥圖案是百姓比較直露、也比較簡單的一種表達方式,那麼在扇子上勾畫山水人物、草木蟲魚,則是一種含畜、高雅的時尚了。大家裏手在方寸地上潑墨揮毫,文人雅士點評賞玩,而且可以“人必數扇,且輾轉乞求名手書畫,以相誇耀”,一時成為社會時尚。

山東博物館現藏一件當時木版印刷的扇麵,反映當時山東淄川農民劉德培率眾起義的場麵。

時至今日,扇麵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旅遊文化熱,廠家打著旅遊牌,推出“旅遊扇”。它既有紀念意義,上麵的旅遊景點圖又有宣傳地方文化、引導遊人參觀的作用。雖然裝潢、製用不可同日而語,但扇麵裝飾、宣傳美化生活的習俗是一脈相承的。

扇麵畫少不了題辭。扇麵畫是吉祥如意一類的圖案,題辭也少不了醒世嘉言。這些題辭同樣會間接地反映時代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如文人的雅趣是“清風徐來”,世人自勉“藝無止境”,平民祈禱“家和萬事興”……

元代陸泳《吳下田家誌》就載有當時流行於江南地區的家諺“夏九九歌”。“夏九九歌”中有“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話。早年我國民間流傳的歌謠裏有這麼一句“……五月龍舟下河壩,六月扇子手中拿”反映了百姓對生活的熱望。

3.對文學作品創作欣賞的影響

文學名著因扇子的加盟而更加生動傳神,扇子則借文藝作品更加廣為流傳,藝術生命得以延續。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包括武俠作品中,許多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扇子。扇中見性格,扇中見故事,扇中見情趣,這對作家創作、讀者欣賞習慣的影響是巨大的。試想如果諸葛亮手中沒有那把羽扇,他那智慧化身的形象將大受影響。如果《紅樓夢》中沒有“寶釵撲蝶”的扇子,“晴雯撕扇”的扇子,《西遊記》中沒有孫悟空向牛魔王借“芭蕉扇”的情節,故事的吸引力也將大減。

扇子也影響到人們對武俠小說的創作和欣賞。試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很多主要人物手中都有一把折扇,它既是劍俠儒雅飄逸的象征,也是致人死命的武器,扇子和劍俠結合,便在它文靜的外表下透露出俠氣。

中國文人的理想是既要儒雅飄逸,有經天緯地之才,能治國安邦;又要身懷絕技,嫉惡如仇,除暴安良。塑造“懦”、“俠”合於一身的典型,成為許多作家的製作的指導思想,這樣的俠客、劍客也最受讀者歡迎。

武俠活在武俠小說中。華羅庚曾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中的小說樣式之一。在所有的中國文學樣式中,隻有武俠小說頑強地保留著自己的中國特性,它就像中國的繪畫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