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子的歡樂是歌舞和戲曲(1 / 1)

如果把扇子比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麼歌舞就是它愉悅身心的主要方式。

《宋書·樂知》雲:“夫歌者,固樂之始也。詠歌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則舞又歌之次。”由此可見,古代歌、舞、樂三位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有喜怒哀樂,必歌之、舞之、樂之,而手中也必有一扇,招之、搖之。扇子在歌、舞、樂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缺之不可。

歌扇,歌扇,有歌便有扇。古代人唱歌往往要扇子來幫忙。

我國漢唐時代就出現扇舞,如漢代的《巴渝舞女舞》,唐朝的《霓裳羽衣舞》,表演時檀板篤篤,銀箏款款,佳人姝麗掩扇輕歌曼舞,風韻婀娜,楚楚動人。

元代樂舞一如宋代,也有定製。到了清代,典製大備。

到了近代,中國華北、東北民間曾流行“畫扇麵調”。基本結構是五句成一樂段,反複吟唱。

現代以扇作道具的舞蹈更是數不勝數。如海峽兩岸流行的《采茶撲蝶》、《茉莉花》等,都展現了扇舞的優美神韻。特別是由舞蹈家陳愛蓮主演的《春江花月夜》,扇子的運用真是別具匠心。扇子因人而有靈氣,人借扇傳情表意,人在扇中,扇又在人中,人扇融為一體了。

在中國民間舞蹈中,扇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所用扇子多種多樣,一般多用折疊式的“彩扇”,鮮豔奪目,收放自如。秧歌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一般舞蹈者都扮成各種人物,執扇子、彩綢、手帕等道具而舞。河北的“滄州落子”,以河北完縣為中心的地區流傳的“平地蹺”,陝西的“洛川老秧歌”,山西“呂梁秧歌”,山西原平、定襄一帶的“風秧歌”,演時或男或女單人舞扇,或男女對扇,各因地方而異。

民間歌舞小品,也與扇子有緣。

漢族人愛扇、玩扇又舞扇,朝鮮族人在這方麵也一點不遜色。他們能歌善舞,而“扇子舞”就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民族扇舞是質樸的,現代扇舞是浪漫而熱烈的。20世紀50年代末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葵花向陽》的扇子舞,河北民間舞蹈《茉莉花》、湖南的《鬧元宵》都突出了扇子的舞姿。

近年電視音樂節目《漓江韻》,歌、樂、舞三位一體,美麗少女,素衣長裙,雙手執藍白二色交融的薄霧般紗扇,輕盈舞於漓江竹筏之上。

扇子走上大雅之堂,步入體育場館,在成千上萬人的大型團體操中煥發英姿。扇子在歌聲舞曲中找到了靈感,集聚了人氣。

在中外戲曲史上作為道具之一的扇子,並不一定用來拂暑、扇風、納涼。常常是作為裝飾品並對人物的風度、神態起襯托作用。

中國浙閩地區有一個奇特的古老劇種叫“扇戲”,又稱“扇允”。所謂“扇戲”是表演者用兩把特別的大折扇,柄作上蓋,一柄作舞台。

“扇子功”是戲曲“做”功中的一門基本功。不會“扇子功”,就無法完成劇中人物的形象塑造。

扇子到了評彈演員手裏也不遜色。

東北的“二人轉”講究“說、唱、做、舞、絕”五功,這“絕”指的就是耍扇子、耍手帕。

沒有戲曲藝術時,人類就已經有了扇子;有了戲曲藝術之後,扇子便為之增光添彩。

扇子的歡樂是歌舞和戲曲,歌舞和戲曲的精彩不能沒有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