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蘇大論戰與邊疆問題?(2 / 3)

在赫魯曉夫訪美前夕的1959年9月,中印邊境發生了印度挑起的第一次武裝衝突即朗久事件。赫魯曉夫擔心這一事件會給他訪美之行來不利影響。於是不聽中國方麵的多次解釋和勸阻,迫不及待地就中印邊境衝突問題發表了一個偏祖印度的塔斯社聲明。如果說1958年中國炮擊金、馬時,蘇聯表麵上還對中國表示支持,隻是在內部會談中向中國發泄不滿,那麼,中印邊境爆發衝突後,蘇聯已經決定把它同中國的分歧公諸於世。塔斯社聲明發表後不幾天,赫魯曉夫主席開始了美國之行。緊接著,在他10月2日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他還就台灣問題和中印邊境事件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從蘇聯領導人對中國炮擊金馬和中印邊境武裝衝突所作出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蘇聯為了自己的外交利益,不惜要求中國犧牲其主權和領土完整。赫魯曉夫這次關於台灣問題和中印邊境衝突的談話,正是蘇聯大國主義的一次大暴露,引起了中蘇雙方激烈的爭論。他還建議燒毀10月2日的中蘇會談記錄,但那次會談與蘇聯領導人並不光明正大的作法給中蘇關係造成的巨大創傷,並不是燒毀記錄所能愈合的。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台以後,中國政府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黨政高級代表團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的慶典,希望通過與蘇聯新高層的會談,改善兩黨兩國的關係。但是,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新領導人,認為將繼續其前任的對華政策,中蘇論戰並沒有停止。中共拒絕參加蘇共23大,中蘇兩黨關係中斷。隨著從兩黨對抗升級為兩國對抗,雙方敵對情緒日益加強。1969年3月,爆發了珍寶島流血衝突,中蘇反目為仇,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二、中蘇邊界衝突:從伊塔事件到珍寶島事件

中蘇之間的確存在著邊界問題,但在中蘇兩國友好的50年代,中蘇邊境是安寧的。中蘇大論戰後隨著兩國關係惡化,邊界也開始多事。1960年代初,中國國內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出現嚴重經濟困難;而台灣當局在東南沿海依仗美國支持大叫要“反攻大陸”;印度在西南挑起中印邊境爭端。在中國內外交困中,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又在邊界挑起爭端。1960年,蘇聯邊防軍在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挑起第一次邊境事件。此後,蘇聯邊防部隊不斷破壞邊界現狀,包括向中國境內推進巡邏線,在中國境內修建軍事設施,幹涉中國邊境居民的正常生產和通行,毆打、綁架中國邊民,阻撓中國邊防人員的正常巡邏活動等。1962年5月,在中國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區,蘇聯策動和脅迫6萬多具有俄羅斯血統的中國公民越境前往蘇聯,甚至在五月策動了伊寧暴亂事件。這就是著名的伊塔事件,它使中蘇邊境越來越不安寧。

1964年以後,蘇聯不斷對中國進行武裝挑畔、製造流血事件,中蘇邊境局勢進一步惡化。1968年1月5日,大批蘇聯邊防軍人越過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侵人中國七裏沁島地區,野蠻幹涉中國漁民正常的捕魚生產活動,用裝甲車撞死中國漁民4人,撞傷和打傷9人。中國一再就此向蘇聯提出強烈抗議,但蘇聯均置若罔聞,最後不惜在七裏沁島附近的珍寶島地區挑起大規模的邊境武裝衝突。珍寶島原不是一個島,而是烏蘇裏江中國一側江岸的一部分,為中國領土,後來因江水衝刷成為島嶼,枯水期和中國江岸相連。按照中俄有關界約的規定,兩國以烏蘇裏江為界。但是在1860年代時期,兩國尚未認識到所謂主航道中心線。烏蘇裏江為通航河流,根據國際法慣例,凡通航界河均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並依此劃分島嶼歸屬。珍寶島位於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中國一側,無可爭議地屬於中國,並一直處於中國黑龍江省虎林縣管轄之下。但蘇聯卻硬說這個島是屬於它的,而且要用武力來實現其非法的領土要求。珍寶島事件是蘇方首先挑起的。從60年代中期起,蘇聯邊防軍就開始出動直升飛機、裝甲車等侵人中國珍寶島地區,幹涉中國邊防人員的巡邏活動,多次打傷中國邊防人員,搶劫槍支彈藥,綁架中國居民。中方一直采取極大的克製態度,堅持擺事實,講道理,要求蘇方停止入侵挑釁活動,但毫無效果。1969年2月,蘇聯遠東邊防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3月2日,大批蘇聯軍人蓄意已久乘坐裝甲車和汽車兩個方向同時侵入珍寶島,突然襲擊正在執行正常巡邏任務的中國邊防人員,當場打死打傷中國邊防人員多名。中國邊防人員在警告無效、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了自衛還擊,保衛中國的邊疆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