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海洋與海疆的重要戰略地位(1 / 3)

從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主導世界經濟潮流之後,海洋成為近代工業國家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近代歐洲的主要殖民帝國都是首先從海上強國起家的。17世紀的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也是因為其海軍主宰世界的海洋長達一百餘年,在新大陸與東方的印度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地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使美國深刻認識到發展海軍的重要性。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與海上強權。但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重農輕商”、“重陸輕海”的“一統天下觀”,忽略了對海疆的開拓和對海洋資源的利用。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石油危機後,我國的海疆問題日益凸顯出來。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海洋關係著國家的興亡與榮辱。

據美國軍事偵察衛星偵照的資料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2以上的人口,以及200多個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集中在狹長的沿海地帶。據統計,全球70%的工業資本和80%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200公裏以內的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直接關係到各沿海國家和平與發展的根本利益。海洋作為屏障,掩護著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和地區。但海洋在當代又不是不可逾越的“護城河”。對於一個不重視海洋,又沒有一支強大海軍和穩固海防的瀕海國家來講,海洋相反會給侵略者提供一個從海上入侵的坦途。所以,要想把侵略者拒於國土之外,就必須建立起穩固的海防。此外,在當代國際關係中,圍繞海洋特別是近海權益的的爭奪更多地表現為海洋資源的爭奪。

一、從海權觀論海疆對現代國防的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海上霸權在應付各方挑戰中日漸衰落,“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漸漸成為英國人緬懷的神話。美國則在這一時期崛起,成為海上的一股新勢力,並逐步發展成統治世界海洋的霸主。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0世紀的海洋更是美國的海洋。美國從二戰後開始,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海洋霸主。19世紀末美國一批海權理論與實踐的先驅者們,為美兩開始關注海權、爭奪海權,提供了指路明燈。馬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海權理論對美國的戰略以及對世界都有重大影響。

1890年,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w Mahan,1840—1914)發表了《海權對曆史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一1783)一書,奠定了他在地緣政治學上的重要地位。作為海權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漢的主要觀點有:其一,英國對海洋的控製成就了它的海洋霸權,乃至它殖民帝國的地位;其二,海上威力不僅僅依賴海軍的力量,還應該考慮到地理條件、人口條件、人民氣質及政府性質等諸多種因素;其三,美國國家的生存有賴於對海洋的控製和對主要交通線的製海權;其四,美國要取得決定性的製海權,必須建立一支能控製北美水域的艦隊,在防禦半徑內開辟戰略基地,及廣泛建立海上據點和占領殖民地。馬漢的理論讓世人眼前一亮,海權理論逐漸成型,對於國家僅僅關注陸地邊疆安全的傳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正如“陸權”是涉及陸地的概念一樣,“海權”是一個涉及海洋的概念。既然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那麼,從理論上說,人類中的個體或群體都有共享包括大氣層內外的所有地球資源的權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陸地外最重要的資源,這樣就引申出“海洋權利”(sea right)的概念;當主權國家出現後,“海洋權利”就成了“國家主權”概念內涵的自然延伸。權利永遠是要用力量來捍衛的,這樣便從主權的“自衛權”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衛性質的“海上力量”(sea power)的概念。馬漢說得明白:“光有法律而沒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與否不取決於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後者賦予。1海上力量是海洋權利自我實現的工具,特別是自人類進入主權國家時代後,各國紛紛組建日益強大的海軍,海上力量成為海洋權利的根本保證。”因此海權應該是一個複合型的概念,包含兩重含義:其一是海洋權利,其二是為了維護前一種權利所依靠的力量,即海上力量(海軍)。本文中提到的海權通常是指所謂製海權,及依賴於海上力量取得的海洋權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