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從日本防衛白皮書內容的演變特別是日本軍事戰略的發展來看,冷戰後日本海軍提出的“為石油生命線護航與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新戰略,已經遠遠駛離了70年代初的“專守防衛”軍事戰略方針,更加突出了戰略主動性與進攻性,從內向防禦型演變成為外向參與型的攻勢防衛戰略。日本軍事戰略的轉變對亞太特別是中國的安全形成了重大的影響:

第一,擴大了外部威脅的範圍,將朝鮮、中國和俄羅斯都列為主要潛在威脅。從1996年開始,日本改變了多年來一直以俄羅斯為主要威脅的提法,將朝鮮、中國、俄羅斯作為其未來的主要作戰對象。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也從過去的一個重點,即以北方為重點,改變為兩個重點,即以北方和西南方為重點,在繼續保持北方兵力部署的同時,加強對西南部,即針對朝鮮和中國的兵力部署。日本海軍則增加了靠近中國、朝鮮的佐世保基地的駐防艦隻,駐衝繩的F-4戰鬥機也將換裝成F-15型戰鬥機,駐衝繩的P-3反潛巡邏機則不加削減。

第二,擴大了日本海軍的防衛範圍,其“周邊有事”明顯暗含針對我國台灣與東海問題。1960年的《日美安保條約》規定,日美聯合防衛區域嚴格限製在以日本本土為中心的200海裏範圍內及宗穀、津輕、對馬三個海峽。而1995年我國在台灣海峽軍事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後,新的日本海軍戰略則把聯合防衛區域擴大到了“日本周邊地區”,並聲稱,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日本周邊地區”將包括整個亞太地區,適用範圍既包括南沙,也包括台灣。

第三,強調實施攻勢防衛,以海上殲敵為作戰指導思想。戰後,日本海軍一直是隻有在日本遭到進攻時才能進行還擊,隻能在本土附近的海、空域作戰,不得在本土外行動。而新的海軍戰略更加重視攻勢防衛和海上殲敵,強調與敵爭奪製海權和製空權,用快速打擊方法遏製敵軍入侵,以“殲敵於洋上”取代“殲敵於本土”,立足於在公海而非日本本土消滅對日構成的威脅。在海峽封鎖和反潛護航兩種主要作戰樣式中,重點向後者傾斜。其作戰海域70年代為200海裏,80年代增加為500海裏,現在則逐步擴大到1000海裏,並出現了向中國南海海域擴展的跡向。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波斯灣也有可能成為日本海軍的“護航”海域。

從日本海軍麵向21世紀的戰略調整可以看出,所謂“護航與參與”戰略不過是其企圖恢複“大日本帝國海上霸權”和帝國意識:的一塊“招牌”而已。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政治、軍事野心迅速膨脹,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爆發大大刺激了它提升軍事地位和“為國際社會做貢獻”的強烈衝動。自1992年以來,日本已多次以各種借口向海外派兵,以顯示其軍事實力和在國際安全領域“也要作出貢獻”的意誌,而日本海軍的戰略調整則更加充分地表明了日本企圖借重軍事因素實施政治大國戰略的傾向。對於日本走向政治大國特別是從“參與聯合國”到企圖“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要求,中國與其他亞太鄰國不得不予以關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