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高效再生體係的建立(2 / 3)

A、花藥愈傷組織;B、愈傷組織分化出苗;C,D、生根形成完整植株;E、初期愈傷組織分化生根;F、部分愈傷組織分化生根。

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及其分化形成的試管苗

Fig、1 Anther calli of Bupleurum chinense and plantlet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m

3、2 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再分化

多次繼代後的愈傷轉移至20種分化培養基中,光照培養7 d左右愈傷開始變綠,14 d左右可見到芽生成。培養21 d後,在B1,A2,B2,D1,B3培養基中分化率較高,分別為48%,23%,18%,18%,15%;培養49 d後,在B1,A2,B2,B3,E1培養基中分化率較高,分別為60%,58%,49%,46%,35%。其中,在D2培養基中分化最快,10 d左右即可觀察到愈傷分化出苗。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不同培養基中愈傷分化率均有所提高。此外,在D3,D4,D5,D7,E2,E3和E4培養基中愈傷出現不同程度的褐化;在C2,D4,D5,D6,D7,E2,E3和E4培養基中愈傷增殖較明顯,分化率均低於20%;在A1,A2,A3和B1中同時也可觀察到愈傷組織分化出根。培養21 d和49 d愈傷分化出苗的統計結果(表2),愈傷數為實際參與統計的有效愈傷塊數。

3、2、1 ZT對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再分化的影響 A1,A2,A3 3種培養基的培養結果顯示,隨著ZT濃度增加,愈傷分化出苗率先增加再降低,ZT 1、0 mg·L-1時分化率最高。培養時間的延長,分化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在A1,A2,A3 3種培養基中均有愈傷

分化出根,且隨著ZT濃度增加,生根率降低。培養時間的延長,生根率提高。

3、2、2 KT對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再分化的影響分析B1,B2,B3 3種培養基的培養結果,隨著KT濃度增加,愈傷分化出苗率降低, KT 0、5 mg·L-1時分化率最高。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分化率提高。在B1,B2,B3 3種培養基中均有愈傷分化出根,且隨著KT濃度增加,分化出根率降低。培養時間的延長,分化出根率提高。

3、2、3 6-BA,NAA對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再分化的影響對C1,C2以及D1,D2,D3,D4,D5培養基的培養結果分析表明,6-BA與NAA適當組合可顯著提高愈傷分化出苗率。6-BA在0、2~1、5 mg·L-1,隨著激素濃度的增加,北柴胡花藥愈傷分化率降低。且6-BA大於或等於1、0 mg·L-1時,愈傷組織出現褐化現象。D3,D4培養結果顯示NAA濃度增加,分化率降低;D1,D2結果表明,低濃度範圍內,NAA濃度增加,分化率提高,且低濃度NAA時愈傷開始分化時間提前。該實驗中6-BA與NAA最佳組合為6-BA 1、0 mg·L-1+ NAA 0、1 mg·L-1。

3、3 小苗生根

在分化培養基D2中,愈傷培養49 d後所得的再生芽約1%有自身生根現象。將分化培養基中未生根的分化苗置於3種生根培養基中,其中①號和②號培養基中生根率均為100%,③號培養基中幼苗不生根。在①號和②號生根培養基中培養3~5 d後,小苗開始生根,從再生芽莖基部發出2~3條淡黃色幼根,15 d左右小苗根長達2~3 cm,獲得完整植株。

4 結論

本實驗建立了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高效穩定再生體係,為下一步遺傳轉化體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影響愈傷組織分化出苗率的主要因素是愈傷組織的狀態,生長旺盛,顆粒型好的愈傷組織較容易分化。本實驗得到適宜的花藥愈傷繼代培養基MS+2,4-D 1、0 mg·L-1+6-BA 0、1 mg·L-1+穀氨酰胺0、4 g·L-1+水解酪蛋白0、2 g·L-1+甘露醇3 g·L-1+麥芽糖30 g·L-1 +植物凝膠5 g·L-1;篩選出具有高分化率的北柴胡花藥愈傷分化培養基B1:MS+KT 0、5 mg·L-1+蔗糖30 g·L-1+植物凝膠5 g·L-1,其次為A2培養基MS+ZT 1、0 mg·L-1+蔗糖30 g·L-1 +植物凝膠5 g·L-1;分化出的幼苗可置於MS+蔗糖30 g·L-1 +植物凝膠5 g·L-1或1/2 MS+ NAA 0、5 mg·L-1+蔗糖30 g·L-1 +植物凝膠5 g·L-1培養基中生根。在本實驗中觀察到,北柴胡花藥愈傷組織繼代次數少時,愈傷組織分化生根。此外,將已繼代約60周的花藥愈傷組織置於B1分化培養基中培養21 d後,其分化出苗率仍不低於45%。

[參考文獻]

[1] 姚智,高文遠,李克峰,等、柴胡愈傷組織生長和不定根誘導的研究[J]、中草藥, 2007, 38(2): 275、

[2] 郝建平,徐麗霞,楊東方、北柴胡愈傷組織誘導、分化及不定芽增殖條件研究[J]、中草藥, 2008, 39(8): 1234、

[3] Yang C M, Zhao Y K, Wei J H,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embryogenic callus pro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anther culture of Bupleurum chinense[J]、 Chin Herb Med, 2011, 3(3): 214、

[4] Bugara A M, Rusina L V, Reznikova S A、 Embryoidogenesis in anther culture of Salvia sclarea[J]、 Fiziol Biokhim Kult Rast, 1986, 18: 381、

[5] Diettrich B, Ernst S, Luckner M、 Haploid plant regenerated from androgenic cell cultures of Digitalis lanata[J]、 Planta Med,2000, 66(3): 237、

[6] Du L G, Shan Q Q, Li A S、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nther culture of Panax quinquifolius(ginseng)[J]、 Newslet Int Plant Biotech,1986, 6: 9、

[7] 顧淑榮、枸杞花粉植株的獲得[J]、植物學報, 1981, 3: 246、

[8] 邵啟全,杜令閣,陳澤光,等、人參花粉植株再生及無性係的建立[J]、科學通報, 1986, 31(2): 143、

[9] 杜令閣,侯豔華,常維春、平貝母花粉植株的誘導及無性係的建立[J]、遺傳學報, 1986, 13(4):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