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走後,武媚娘心裏別提有多麼難過,她隨時關注皇宮的動向。當她得到王皇後因無子失寵,頓時高興萬分,格外興奮,並悄悄留了長發,隨時等待著高宗接她回宮。
她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武媚娘被高宗接到皇宮,作為一般宮女待在王皇後身邊。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武媚娘最終得到了高宗的專寵,並開始踏上政治舞台。
打敗諸多情敵,後宮一枝獨秀
其實,在當尼姑時,武則天就懷上了李治的孩子。在入宮後,她很快就為高宗生下了兒子李弘。這些都為武則天打敗情敵營造了良好的條件。
首先,武則天將苗頭對準了正受寵的蕭淑妃。由於王皇後特別不喜歡這個蕭女人,便希望和武則天聯手共同對付情敵。武則天當然十分樂意,沒有費多少力就迅速將蕭淑妃打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五月,蕭淑妃失寵之後,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
蕭淑妃這個釘子被拔掉之後,武則天又開始針對昔日的同盟進行攻擊了。由於武則天工於心計,心狠手辣,又兼涉文史,沒有多少才能的王皇後哪裏是她的對手呢。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望,憐愛地逗弄公主玩,王皇後走出去後,武則天趁沒人就將女孩掐死,又蓋上被子。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卻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當時大聲啼哭起來,問身邊的人是怎麼回事,身邊的人都說:“皇後剛剛來過這裏。”李治勃然大怒,說道:“心狠的皇後居然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這時趁機哭泣著數落王皇後的罪過。
見到突如其來的變故,王皇後根本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便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不過此事,也還是有一些爭議。王皇後再傻也不會掐死武則天的女兒,畢竟女兒是不會去爭奪太子之位的。另外,王皇後心腸並不壞,殺子這樣的事應該幹不出來。當然,虎毒不食子,武則天也應該不會殺自己的孩子。據五代的《唐會要》記載,小公主可能死於暴卒,並不是武則天或王皇後所殺。不過這件事後來成為武則天陰險殘忍的一大標誌性事件,終究很難被翻案。
有了這次陷害之後,武則天又千方百計找王皇後的毛病。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武則天打聽到王皇後與其母柳氏行厭勝之術,便設計讓李治得知。之後,李治大怒,打算將自己的丈母娘柳氏趕出皇宮,而且還要把武則天由昭儀晉封為一品宸妃。
但是,這一次依舊沒能徹底打敗王皇後。因為當時的宰相韓瑗和來濟都強烈反對此事,李治也沒有辦法,事情就這麼擱淺了。其實李治廢黜皇後的另外一個打算,還是為了重振皇權。當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特別強大,李治做許多事情都受到了牽製。因此,李治想通過“廢王立武”來振興自己的權威,武則天恰恰利用了這一點,一來當好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二來實現自己個人的目的。
麵對如此複雜的形勢,武則天知道必須培植自己的勢力,於是她找到了中書舍人李義府。通過密談,兩人於是結盟,之後李義府第一個支持“廢王立武”,同時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兩人的重賞。這時很多兩麵派的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紛紛倒戈加入武則天的隊伍,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也順勢投遞了立武昭儀為後的奏章。
看到這麼多人支持,武則天別提有多高興了,李治也更加堅定了廢立之意。這時,朝中的功臣元老中李勣恰當地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真正徹底打動了李治的心。最後,高宗李治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之後,李治又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同時,反對武則天的長孫無忌、於誌寧、韓瑗、來濟等人也接連被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武則天的時代悄然到來,中國曆史也有了新的篇章。
二聖共掌朝政,則天獨唱主角
當上皇後之後,武則天並沒有就此罷休,反而變本加厲向更高權位邁進。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李治因為風疾發作,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武則天借機自薦幫忙處理朝政。李治最開始統一大權便放開手讓武則天處理,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武則天權力欲望太強,甚至差點奪得自己的帝權,李治心生不滿,於是與武則天之間感情出現裂痕,便想借機將武則天的皇後位置給罷免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李治便暗示宰相上官儀起草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哪裏知道墨跡還未幹,武則天就及時發現,於是她軟硬兼施,使得李治廢掉皇後的事以失敗告終。皇後位置未廢,武則天權勢更盛,她又建議與高宗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這時的李治基本無法再控製武則天,也就隻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當了天後,武則天迅疾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提了12條關於政事的建議: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複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勳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
以上12條建議,李治全部同意,並立即開始實施。另外由於武則天當過尼姑,對於佛教十分推崇,在她掌權後,便將佛教的地位排在了道教之上。同時,她還以“亞獻”的名義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其政治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高宗李治。
一代女皇登基,奠定武周盛世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
不過,這個中宗李顯連高宗也不如,典型的軟弱皇帝。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中宗李顯想任命自己的嶽丈韋玄貞為侍中,當時的宰相裴炎力諫,李顯居然傻不拉幾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我的嶽丈韋玄貞,那又怎麼樣呢?我怎麼會在乎一個侍中?”
聽到這消息,武則天十分氣憤,便趁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之後,武則天又立自己另外的一個兒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之後武則天臨朝稱製,自專朝政。
中宗被廢之後,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徐敬業兄弟。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兩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當時,大唐著名詩人駱賓王也參與其中,並寫下了著名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句時,驚問是誰寫的,歎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駱賓王的才華打動了武則天。隻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代大才子參加叛亂後竟杳無音信,不見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