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1 / 1)

何冰如休息了幾個月,身體狀況明顯好轉。看完了電視下得樓來,見阿惠還沒回家,桌上一大包畫稿,生了好奇心,便拆了開來看。阿惠他們的稿源一部分來自卡通專業作家、畫家,一部分是自編自繪的。自編自繪采取流水作業法,所以何冰如幾個月來隻見到零碎的畫頁,或是沒上過色,或是沒描過邊,從未完整地讀過哪本完整的稿子。如今打開了牛皮包裝紙,對照起文字說明,一頁頁地把畫麵翻過去,倒也並不亞於看電視。畢竟是優秀語文教師,粗翻翻就知道了這些畫稿的價值,特別是那兩套平時聽阿惠他們吹著的《孫小空和高小戒》、《汪汪大偵探》,純係創作,思想上藝術上品位都是不低的。不過三個來月,就有這麼些成果,不能不使何冰如心生愧疚——對這批年輕人的創造力,自己的確是估計不足哩!

一旦作出了這麼一個鑒定,當了幾十年班主任的何冰如卻又皺起了眉頭:“弄出幾本就算大功告成啦?今天怎麼不繼續幹下去了,他們?”

因為隻有方啟明一個人在旁邊,所以最後補上一個“他們”,否則便是方啟明在受訓了。

方啟明代為解釋道:“總也得有點休息吧,小家夥們三個月裏都是日日夜夜地幹呢!”

“阿惠這個人做什麼都沒長性,這次不要再弄出喇叭腔來。”

何冰如想起自己讓女兒進過小提琴班,電子琴班,書法篆刻班,新概念英語班,這姑娘總是學了點浮皮潦草的就不肯再鑽研下去。她認為女兒生就了淺嚐輒止的脾性。

方啟明卻說:“她要是認準了一條道,可是死不回頭的,跟你一樣。”

他想起女兒第二次高考落第之後,因為母女口角時何冰如說了一句“誰也不能當寄生蟲”,她從此便不再要父母的零花錢,而且每月向父親繳納夥食費。女兒販過西瓜,與隔壁阿五一起,做過大閘蟹買賣,當過臨時工,甚至還販外煙。就是為了不當“寄生蟲”。就連這一次組辦動畫編輯室向父親商借二千元錢,也是簽了一張借條的。

“照這樣寫下去,這創作成果可就驚人了。”何冰如說著,笑盈盈地。

“咳!”方啟明對妻子的書呆子氣真是哭笑不得,“哪能總這麼老是寫老是畫的呀。這還剛剛算是有了個產品設計圖,真正的產品早著呢!”他向妻子解釋著,他曾經是記者、編輯,後來則當過印刷工、校對員、書店售貨員,對出版流程了如指掌。“這不是你所理解的投稿,作者隻要寫出來了,向出版社編輯部一投了事,後麵就隻要等著支稿費了。阿惠他們是統包的,接下去還要跑印刷,跑紙張,聯係裝訂,聯係發行,發行折扣上還要討價還價……”

“行了行了,”何冰如又皺起了眉頭,“有這些時間,再多搞些創作出來豈不更好?社會是有分工的,有創作才能的人去跑生意,豈不是一種浪費?說半天,這批年輕人還是不懂得珍惜自己,什麼時髦就想去幹什麼。一窩蜂承包,經商,阿惠就頂喜歡軋鬧猛。自己女兒是什麼樣的,我知道,倒還想得通,連安素梅的兒子也會來跟著哄,真是莫名其妙!”

方啟明本來還想再為女兒他們申辯幾句,看看何冰如那腫脹的下眼瞼,便不再開口。

“過去她還並不這麼固執。”他想,“更年期綜合症,病態的,別再惹惱了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