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唐朝 雷海青
雷海青是一名宮廷樂工。安祿山攻占洛陽後,召來宮中樂工和歌伎們大開慶功宴會。正在絲竹悠揚之中,忽然一片哭泣之聲傳入安祿山耳中。其中一人竟抱著琵琶,伏地大慟。這人就是雷海青。安祿山張目怒斥他道:“朕在此開太平盛宴,你這小小樂工,竟敢無故啼哭,真正可惡!”
不料雷海青抬頭反駁道:“安祿山,你本是失機邊將,罪應斬首。幸蒙聖恩赦宥,拜將封王。你不思報效朝廷,反敢稱兵作亂,屠戮神京,逼遷聖駕,如此惡貫滿盈,還說什麼太平盛宴!”說著,竟將手中琵琶,猛地擲向安祿山,被他部下擋落。頓時,衛士一擁而上,將雷海青亂刀砍死。
十五、五代 李延鄒
五代時,後周進攻後唐。後唐濠州守將郭廷謂派遣部下四出求援不至,心虛擬降。便令錄事參軍李延鄒起草降表。李延鄒勃然抗議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這是人臣大義。奈何厚顏降敵?”郭廷謂說:“我並非不能效死,但區區一城,如何自保?還不如通變達權,屈節保民,願君勿拘泥於小節。”李延鄒卻憤怒而擲筆道:“大丈夫終不能負國,為叛臣作什麼降表!”
郭廷謂也動怒了,拔劍相逼道:“你敢不服從我命令麼?”
李延鄒挺身迎上道:“頭可斷,降表決不可草!”
言尚未落,郭廷謂劍已揮下,壯士當即捐軀。
十六、明朝 鐵弦
明永樂帝朱棣起兵造反之際,在濟南城下吃足苦頭,多次攻撲不下,幾乎想要退兵。後來采納了部下繞過濟南,直取南京的策略,才最終篡位成功。對於當時死守濟南後被建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的統帥鐵弦,永樂帝自然要報複之。當鐵弦被捕送京城,進宮麵見朱棣時,鐵弦毫不畏懼,堅持以背相向,且抗言不屈。朱棣強迫他返顧,他倔強不從。朱棣便命人將他耳鼻割下,強塞入鐵弦口中,並問肉味美否?鐵弦奮力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何不美?”朱棣更加憤怒,喝令當庭將他寸磔(千刀萬剮)。
鐵弦至死猶罵不絕口。朱棣恨得又命人抬來鐵鑊,熬油至熱,將鐵弦投入油鑊中,傾刻間,一代英傑化為焦炭。
十七、明末 費宮人
費宮人不見於經傳,名字也不詳,且是個僅有16歲、弱不禁風的小女子,似不應收於此列。但我覺得其雖非男兒,雖然弱小,然氣節昭彰,毫不遜色於任何英豪。故仍將其事跡采錄於下: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後,宮中一片慘狀,殉國的官吏太監不在少數,躍入禦河殉死的宮女也有一二百人。惟16歲的費宮人,為保護崇禎帝的長公主,沒有殉死。她將自己衣服與公主相易,倆人藏匿於井中,不幸仍被李自成軍士搜捕到。送到李自成前。費宮人說:“我乃長公主。汝輩不得無禮!”
李自成見她長相美麗,原想收為己有,後聽有認得公主的人說費宮人不是公主,便把她賜給了愛將羅某。羅某喜出望外,將費宮人帶回住處,便想非禮。費宮人婉言道:“我實在也是天潢貴胄,決不可苟合。你如能敬祭先帝,從容盡禮,我就誠心從汝。”
羅某欣然同意。於是祭禮等一應俱備後,召集部眾酣醉一場。費宮人趁其醉迷,假意關心,讓他先睡一會。羅某倒頭便著。費宮人於是命令侍女出房,自己從懷中抽出預先準備的匕首,卷起翠袖,用盡力氣直插羅某咽喉。羅狂叫掙紮,三躍三伏才最終殞命。費宮人自語道:“我一弱女子,能殺一賊帥,也不算徒死了。”說罷把匕首向自己頸前一揮,也即死節。
十八、明朝 蔣欽
明武宗時期,太監劉瑾乘武宗荒淫昏庸而擅權亂政,朝野一片反對聲,卻多敢怒不敢言。稍有忤違劉瑾者,多不得好下場。而南京禦史蔣欽卻仗義出頭,因此被連坐戴銑黨罪而受杖並削職為民。不料蔣欽竟不接受教訓,出獄後僅三天,就又上疏,公開彈劾劉瑾,結果隻能是再吃苦頭,被下旨再杖三十。可憐他舊瘡未複,又加新杖,打得兩股血肉模糊,伏在地上,動彈不得。
錦衣衛嚀笑道:“你還敢胡言亂語麼?”蔣欽掙紮起來,厲聲回應:“一日不死,一日要盡言責!”
於是他又被投入大牢。昏昏沉沉三晝夜後,才蘇醒過來。心中卻越想越憤怒,竟又向獄卒乞得紙筆,繼續彈劾劉瑾。寫到後來,亦曾一度猶豫,但轉念一想,又自語道:“既已委身事主,何忍緘默負國,貽先人羞?”於是毅然再寫,次日即托獄吏代為上呈。結果可想而知,劉瑾又運動內旨,加杖其三十。雖然都隻是三十杖,但明顯是故意加重,第三個三十杖下來,蔣欽已氣息奄奄,拖到獄中不到兩天,竟爾斃命。
但蔣欽留下的諫文卻光焰萬丈,正氣凜然!特將其最後一疏錄之如下:
“臣與賊瑾,勢不兩立。賊瑾蓄惡,已非一朝,乘間啟畔,乃其本誌。陛下日與嬉遊,茫不知悟,內外臣庶,懍如冰淵。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漓,伏枕獄中,終難自默。願借上方劍斬之。朱雲何人,臣肯稍讓。臣骨肉都銷,涕泗交作,七十二歲之老父,不複顧養,死何足惜?但陛下覆國亡家之禍,起於旦夕,是大可惜也。陛下誠殺瑾,梟之午門,使天下知臣欽有敢諫之心,陛下有誅賊之明。陛下不殺此賊,當先殺臣,使臣得與龍逢、比幹同遊地下,臣誠不願與此賊並生也。臨死哀鳴,伏冀裁擇。”
十九、明末 張銓
明末時期,戰亂頻仍,壯士英雄也層出不窮。這裏舉張銓一例。張銓在袁應泰任遼東經略時,擔任巡按禦史。後來,袁應泰戰敗,遼陽失守。滿洲兵蜂擁進城的時候,袁應泰孤身退入城北鎮遠樓。發現張銓也跟了來,便對他說:“我為經略,城亡俱亡。公係文官,沒有城守之責,應該急去,退保河西,以圖後舉。”
張銓不肯走,朗聲道:“公知忠國,銓豈未知?”
袁應泰也不勉強,便掛了劍和印綬,解下衣帶,懸梁自盡。
張銓見袁應泰已死,便也解帶自縊。
滿洲軍衝上鎮遠樓後,見倆人懸於梁上,便將他們一齊解脫下來。抬到清太祖麵前。清太祖失聲讚道:“好兩個忠臣!”後見張銓兩眼微動,隨即命人灌薑湯救治。張銓果然被救醒過來,但卻對清太祖高喊:“何不殺我?”太祖勸他歸降,張銓道:“生作大明人,死作大明鬼!”太祖為之感動,說“如此忠臣,殺之何忍?”便命令將張銓放走。
可是張銓回到衙署後,卻北向磕頭以示辭闕,西向磕頭,以示辭父母,隨即再次自縊而死。
二十、晚明 左懋弟
南明時,左懋弟奉使往北京,被清廷扣押。後來清廷命令他及使臣薙發。左的隨員艾大選遵命薙了發,結果被左懋弟杖死。多爾袞聞聽此事,派左懋弟的弟弟懋泰去詰責他,被左懋弟喝斥出來。多爾袞便親自提審他。當時命左懋弟跪下,他昂首道:“我乃大朝使臣,安肯屈膝番邦?”多爾袞說:“汝國已亡,爾主已戳,尚有何朝可說?”
左懋弟說:“大明宗支,散處各地,一日不盡,一日不亡。就是絕滅,我是明臣,甘為明死。”多爾袞道:“你為何殺你隨員?”左懋弟道:“我殺我隨員,與你何幹?”多爾袞道:“你為何不肯薙發?”左懋弟道:“頭可斷,發不可斷。要殺就殺,何須多問!”
多爾袞不禁為之歎息:“好一個倔強的漢子!”。最終,左懋弟英勇就義。
本書史料主要參考於:
蔡東藩《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上海文化出版社)
倉聖主編《正說中國三百五十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漢書》、《晉書》、《三國誌》、《新唐書》、《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