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著名笛子演奏家(1 / 3)

1.王鐵錘

王鐵錘,1932年出生在吹歌之鄉——河北省定縣子位村。著名笛、簫演奏家,中國北派笛子大師,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文化部藝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音協北京民族管樂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王鐵錘的父親是吹歌會的成員,他從小耳濡目染,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七歲即向父親和其他吹歌藝人學習管子和笛子,十歲開始登台演奏。1947年,他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係學習,後在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樂隊、中央歌舞團樂隊工作。1953年和1955年,他兩次在世界聯歡民族樂器比賽中獲獎。他曾隨藝術代表團到英、美、日本、印度、巴西、德、前蘇聯、伊拉克、津巴布韋等亞、非、拉美和歐洲等27個國家訪問演出,不但增進文化交流,更將中國古典音樂的種子撒播到全球各地。

王鐵錘的笛子演奏具有北方民間音樂的深厚基礎,博采眾長,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個性與風格。他的演奏音色圓潤優美,感情充沛,氣息飽滿,技巧純熟,感染力強。他演奏的簫、巴烏和塤樂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1986年,他在北京舉辦了“王鐵錘笛、簫、巴烏、塤獨奏音樂會”,獲得成功。他創作、改編並演奏的笛子獨奏曲《慶豐收》、《趕路》、《摘棉花》、《油田的早晨》等已被錄製成唱片。1991年錄製出版了《中國北派笛子大師王鐵錘笛曲精華集》鐳射唱片,1992年又錄製出版了《王鐵錘演奏笛、簫、巴烏、塤、葫蘆絲獨奏曲集》等鐳射唱片。

王鐵錘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專題介紹中國北派笛子演奏及改革巴烏演奏。多年來,他先後出版了《王鐵錘笛子獨奏曲集》、《竹笛吹奏入門》、《簫、豎笛吹奏入門》等書。他還榮獲了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的名字被編入《中國藝術家名人辭典》。

2.馮子存

馮子存,1904年7月29日出生於河北陽原縣。笛子演奏家,北派竹笛藝術的領軍人物。

馮子存從小受到家鄉民族音樂的熏陶,13歲開始參加了民間音樂演奏活動,當時他主要演奏笛子和板胡。

1921年,他走西口到包頭謀生,他白天幹活,晚上向“二人台”藝人學習小戲音樂。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馮先生獨特的笛子演奏風格,飽滿堅實的氣息,高亢明快的音色,豐富多變的唇、舌、指、氣法,濃烈熾熱的地方風味和樸實嚴謹的藝術作風,這些都是他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根本。

1953年,馮子存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彙演,他以高超的笛藝轟動了首都的文藝界,並應邀進入中央歌舞團任獨奏員,開始了專業文藝生涯。

1958年後,他曾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去芬蘭、瑞典及港澳地區演出。通過長期的演出實踐,馮子存在“二人台”音樂風格的基礎上,總結和發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

1964年,他被調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培養了劉森、馬寶山、曾永清、陸金山、楊明、郭鴻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員,並把北派笛子傳播到全國各地。

馮子存的笛子多重於內容的表達,而技巧是為樂曲內容服務的。如《走西口》一曲,表現了在舊社會因生活所迫,一對農村夫婦生離死別,丈夫走口外的故事。演奏充滿了哀怨愁離、依依惜別和無限感傷的情緒。樂曲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格。

馮子存的創作、演奏,在各種技巧運用和發揮上可以說是笛藝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他不但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在朝鮮、越南、瑞典、芬蘭及我國的澳門、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他與人合作改編的《喜相逢》,不僅成為笛界的名曲,還被改編成鋼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亞太音理會編入各國音樂教材。

他被行內人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將中國竹笛獨奏形式搬上舞台的笛藝家。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竹笛事業,留下大量的獨奏曲目。馮派竹笛藝術風格在全國影響頗大,他成為半個世紀以來竹笛開拓者之一。

他整理改編和創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間器樂的特點和強烈的泥土氣息,出版有《馮子存笛子曲選》。馮子存先生為竹笛奉獻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遠影響、激勵著人們。他勤勞一生,為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音樂界的驕傲。

3.陸春齡

陸春齡,1921年9月出生於上海。笛子演奏家,我國一代笛子宗師。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江南絲竹學會會長,被國內外聽眾譽之為“魔笛”。

陸春齡七歲操笛學藝,童年在一位善吹笛子的皮匠師傅啟蒙下,對笛藝懷有濃烈的興趣,發憤苦練,技藝飛進。因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就當了汽車司機,後又靠踏三輪車謀生,十幾歲就參加了上海民間絲竹團體“紫韻國樂社”。

1940年,他與友人組織“中國國樂團”。五十年代,他參加了上海民族樂團的籌建工作,此後便成了上海民族樂團的獨奏員,1976年調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作為一名獨奏家,自1954年起,陸春齡多次出訪東南亞、歐洲、亞洲、美洲以及香港、台灣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及教學,贏得廣泛稱許。被譽為“神笛”、“魔笛”和“笛王”。

1981年,他應香港宏光國樂團邀請,在香港舉行獨奏音樂會,大獲好評,報界讚頌他的演奏“藝冠群倫”、“神韻兼備”。1985年,他在北京舉辦了獨奏音樂會,同年應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邀請舉辦青少年大師班。1986年,陸春齡在上海舉辦了從藝五十周年音樂會;同年10月,他代表上海音樂界在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二世訪滬時作禦前演奏;不少國家的總統、總理均曾欣賞他美妙的笛藝。1987年及1988年,陸春齡分別於新加坡及英國倫敦等五大城市演出。1994年,他首次將江南絲竹介紹到台灣。

1999年,他專程赴美國達拉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舉辦專場獨奏會;赴加拿大多倫多參加“陸春齡大師與敦煌國樂團”音樂會。1999年在上海國際旅遊節舉辦陸春齡父子師生老中青少童千笛盛大演奏會。2000年,他分別應邀參加加拿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舉辦的“魔笛陸春齡與江南絲竹”音樂會、香港新生國樂團音樂會、日本京都江南絲竹會音樂專場、新加坡華樂團舉辦的“笛子世界”等各類音樂會。2000年12月底,他參加了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一周年舉辦的“長虹、新聲、天河”音樂會。他在1992年受傳大文化傳播公司、1993年受台灣搖籃唱片公司、1994年受搖籃及中廣國樂團、2002年6月受琴園國樂團邀請在台北最美麗豪華的音樂廳與胡結續專家舉辦“蒼龍吟”等專場獨奏會。2002年10月,他為香港宏光國樂團成立40周年慶祝音樂會創作了笛子與樂隊大型協奏曲《普天同慶》以雪百年國恥,在慶香港回歸百人大樂隊中,他既指揮又獨奏,耄耋老人精神技藝感人,受到空前歡迎。2003年4月,他又受香港龍音公司之邀,與林石城等四位專家舉辦專場獨奏會。

陸春齡創作和改編了大量笛子獨奏曲,出版了《陸春齡笛子曲集》、《江南絲竹八大名曲》及民樂CD、VCD等,其中不少樂曲已成為中國笛樂的經典曲目。他的演奏,音色純淨秀美、醇厚圓潤,表演十分細膩;擅長運用贈音、打音、倚音、震音等指法潤飾旋律;氣息控製功力尤深。他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歡樂歌》、《梅花三弄》、《行街》、《喜報》等都無不由盡其妙,揮灑自如,如行雲流水,鬆濤鶴唳,似貌傳神,令人歎為觀止。

陸春齡既是笛子演奏家,又是音樂教育家。他培養了俞遜發、孔慶寶、林文增、周林生、趙越超、魏顯忠、餘占友、鄭濟民、杜聰、陸如安、趙慶中、周晴等學生。他所教過的學生中,有些人在海內外樂壇、教壇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陸春齡從事民族音樂已有近七十年之久,在這半個多世紀的笛藝春秋中,其氣口之精微、指法之奧妙、音色之純淨、風格之濃鬱,韻味雋永、甜潤醇厚;壓北方梆笛,奔放粗獷、開闊亢亮。尤其在江南絲竹的基礎上,廣蓄並納,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體係和流派,被譽為“南方笛派的傑出代表”。

陸春齡創作的笛曲,以《今昔》、《喜報》和《江南春》更為膾炙人口。1985年,他榮獲上海首屆文學藝術獎,1989年更以《鷓鴣飛》一曲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1993年,他在美國路易斯安娜州被授予美國榮譽公民及金鑰匙獎。2004年獲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授予“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殊榮。

陸春齡是我國南派笛藝的傑出代表之一,被國內外聽眾譽之為“魔笛”。他7歲即向一位皮匠師傅學笛,對笛藝懷有濃烈的興趣。十幾歲即參加了民間絲竹團體“紫韻國樂社”,1940年與友人組織“中國國樂團”。青年時期的陸春齡,為生活所迫,曾開過汽車,踏過三輪車。生活的辛勞並沒有壓倒他。他除了借笛子排遣胸這的積鬱外,還借開車、踏車之便,尋師訪友,磨礪自己。1952年,陸春齡參加了上海民族樂團的籌建工作,此後便成了獨奏演員,1978年調上海音樂血緣任教。

陸春齡是笛子演奏家,又是音樂教育家。他所教過的學生遍及海內外,不少中青年笛子演奏家都受過他的指導其中有些人在海內外樂壇、教壇上享有一定的聲譽。他還是一位多產的民族器樂曲作家,他改編和創作的眾多笛曲,已成了笛子演奏家們常常演奏的曲目,深受聽眾喜愛。

陸春齡的笛子演奏已有60個春秋,他在笛苑內辛勤耕耘,不斷開拓,形成了他那濃鬱的風格。“江南絲竹”是陸春齡竹笛演奏藝術成長的沃土,江南絲竹所具有的清新活潑、韻味雋永的特色,便成了他演奏風格的基調。而他又將江南絲竹樂曲改編成受人歡迎的笛子獨奏曲。

陸春齡是我國灌製唱片、錄製音帶最多的笛子演奏家。各個時期,他對樂曲的處理都有明顯的不同。5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醇厚、質樸,但已充分顯示出擅長以生動的音符塑造音樂形象、刻畫意境和渲染氣憤的功力。這從50年代灌製的唱片《小放牛》、《歡樂歌》和《鷓鴣飛》中就能領會到。人們聽著他的演奏,常會隨著笛聲展開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創造的意境中。

《小放牛》原是戲曲中的“吹腔”。樂曲可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間樂曲《老六板》為引子,緊接著的旋律舒緩而自由。聽著這優美的旋律,人們不難想象出牧童橫騎牛背,迎著陽春三月撲麵而來的熏風,手執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樂曲前一部分為羽調式,樂句多用重複。重複的樂句通過力度對比,描繪了牧童和村姑一問一答、一唱一和的歡娛場麵。樂的後一部分轉入徴調式,同前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調性對比。這一部分,由於音調移高了四度,音色更加明亮,再輔之以連音和頓音的相互交織、映襯,場麵也就顯得更為熾烈,充滿活力。《小放牛》被陸春齡用笛聲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圖,一幅江南水鄉的風俗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