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西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內涵審視(1 / 2)

廣西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內涵審視

構建西南中南開放發展新戰略支點筆談

作者:韓冬雪

摘 要: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曆史上形成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實施中西部開放與國家海洋戰略,構建起連接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戰略支點。廣西地理區位與資源等方麵的優勢,使其完全具備了構建新“戰略支點”的基礎和條件。廣西新“戰略支點”建設必須建立在對自身優勢與條件的準確把握上,把深化以廣西為起點和中介樞紐的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關係作為重中之重,選準區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加強通道與物流基礎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產業,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謀求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廣西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強化戰略平台的國家政策支持。

關鍵詞:區域發展;國家戰略;戰略支點;廣西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1-0004-03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僅僅依托曆史上形成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的需求,而國家中西部開放與海洋國家戰略的實施,也迫切需要在西南構建起聯結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新的“戰略支點”。毋庸置疑,地理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等,使得廣西完全具備了成長為這樣的“戰略支點”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造福區域內人民,而是要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宏觀發展戰略。

簡而言之,廣西“戰略支點”建設具有兩層三重內涵。所謂兩層,就經濟發展層麵而言,廣西的區域發展首先意味著廣西自身的崛起,在此基礎上,它還起到了連接珠三角和雲貴川民族地區乃至整個大西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並且在整體意義上將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布局更趨合理化、平衡化。其次,在國家戰略的層麵上,廣西的發展應立足於服務國家的中西部協調發展戰略,進而通過發揮廣西作為我國與東盟諸國經貿交流的樞紐作用,將國家致力於加強與東盟關係、突破西方戰略圍堵的東南亞戰略付諸實踐,從而達致以東南亞與南中國區域為支點,開辟國家亞太戰略與海洋戰略發展新路徑、新空間的目標。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廣西新的“戰略支點”建設首先必須建立在對廣西自身優勢與條件的準確把握上。眾所周知,處在我國大陸東、中、西三個地帶的交彙點,作為華南、西南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的廣西同時具有沿海、沿邊、沿江的區位優勢,是我國西南乃至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聯結粵港澳與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目前,我國西南以及西北地區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現代農業與現代製造業等,而這些現代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依托廣闊的市場與發達的物流體係,在此,廣西的地理區位優勢無疑是其最可寶貴的財富。可以預見,隨著連接我國中西部與中南半島的經貿合作樞紐的貫通,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內外需求動力的支持。當然,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廣西自身區域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也為新“戰略支點”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內在條件。僅在2008-2012年間,廣西就引進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中國500強企業30家、中央企業48家、國內500強民營企業48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由2007年的1032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660億元,增長了4.5倍[1]。同時,廣西自身先天蘊藏的豐富資源也進一步強化了廣西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地位。比如,廣西目前己發現礦種145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97種,約占中國己探明資源儲量礦種的45.75%。同時,廣西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蘊藏量大,理論蘊藏量2133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897萬千瓦。紅水河被譽為中國水電的“富礦”、“能源的寶庫”,是中國優先開發的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是“西電東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北部灣天然港灣眾多,海洋資源豐富,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熱帶漁場之一,有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蟹類20多種,還有種類眾多的貝類、藻類和其他海產動物。沿海20米深以內的淺海麵積6400多平方公裏,灘塗(潮間帶)麵積1005平方公裏,十分有利於海水養殖。沿海有紅樹林0.72萬公頃,居中國第2位。北部灣海底還是一個豐富的油氣盆地,開發前景廣闊。此外,廣西以桂林山水為代表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北海銀灘為代表的亞熱帶濱海風光、中越邊關風情和古樸濃鬱的少數民族風情等人文旅遊景觀等也提供了現代綠色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2]。在得到國家包括綜合配套改革、重大項目布局、保稅物流體係、金融改革以及開放合作方麵的諸多政策支持下,廣西境內以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已經日益明晰成熟,這表明,廣西新“戰略支點”建設已經漸入佳境,開始全麵步入進行時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