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築新“戰略支點”的係統工程中,大力發展以廣西為起點和中介樞紐的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關係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廣西戰略支點建設的著力點與實現途徑也都正在於此。具體而言,廣西戰略支點建設首先需要把握“一軸兩翼”的基礎格局,即以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為軸,北南縱貫中國大陸到中南半島南端的新加坡,途經中、越、老、柬、泰、馬、新7國,輻射至緬甸。同時建立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4+2格局)到廣西、廣東、海南與越南部分省份組成的“環北部灣經濟圈”,再到將環北部灣經濟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鄰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文萊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兩翼布局。
在國家這一整體戰略框架下,廣西建設新“戰略支點”還需要選準區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主要包括:其一,通道與物流基礎建設。根據中國-東盟自貿區、“一軸兩翼”和“兩廊一圈”的要求,借助粵港澳交通一體化,抓緊構建陸海空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和樞紐。加大既有鐵路和港區鐵路的擴能改造步伐,加快推進在建鐵路項目;加開港口通往內陸主要貨物聚集地的鐵路“五定班列”,提高鐵路疏運能力和效率,以增強北部灣港對西南、中南的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在西南、中南重點城市建設“無水港”網絡,並盡快與其在北部灣的臨港產業園形成雙向互動[3]。其二,大力發展現代產業。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沿海重化工業和西江經濟帶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桂西資源富集型產業,加快建成15大產業基地,建立現代產業體係,進一步增強工業的主導拉動作用,加快北部灣一體化進程[3]。抓住擴內需機遇,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是商業、物流、會展、旅遊,特別是電子商務、市場建設、金融業。著力將依托北部灣港口優勢發展的重要產業(石化、鋼鐵、電子、醫藥、海洋經濟、港口物流)打造成為新的產業支點。其三,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謀求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廣西區域協調發展布局,強化戰略平台的國家政策支持。立足國家周邊外交戰略,重點請求國家幫助廣西在承辦好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同時推動商務會展的形成,豐富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平台,幫助廣西建設中國—東盟經濟交流中心、人才教育培訓中心、人民幣結算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設[3]。立足自貿區戰略,爭取國家對幾個重點產業園區的建設,給予最好的政策。爭取國家級產業政策支持(類似東北)、國家級自貿政策支持(類似海南、上海)、國家級金融政策支持(類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其四,加強與周邊省份和國際合作。發揮廣西麵向東盟的輻射和對於內地的帶動作用,構建西南、中南地區的亞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鼓勵和支持西南、中南地區各省區之間或各省區與東盟各國通過互設園區開展雙邊或多邊經貿合作。構建內連西南、中南和珠三角地區,外接港澳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通道。其五,還需要進一步製定實施配套的人才與綠色發展戰略。
總體而言,廣西新的“戰略支點”建設涵蓋了製造業、外貿、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其基本思路應該是沿著發揮以下三個撬動支點的作用依次逐層推進。首先,是要通過貿易發展撬動產業升級,盡快地使廣西建立起布局合理的現代製造業、服務業產業結構體係,並進而將這一體係的影響輻射至整個西南、中南乃至西北地區。其次是要通過局部發展撬動整體繁榮,使環北部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成為廣西整體發展進步的堅強動力,進而帶動以廣西發展為支點的西南民族、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共同繁榮的良性循環格局。再次,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經貿往來撬動政治格局,立足於我國長期和平發展的戰略需要,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官方與民間的經貿往來,編織起牢固的區域利益共同體,抵禦和排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介入地區政治問題,給亞太經濟區域一體化和共同繁榮格局人為製造的阻力,最終使南中國海成為和平與繁榮之海,為中國與泛北部灣區域國家在友好協商的框架下解決曆史與現實政治問題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馬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N].廣西日報,2013-03-04(01).
[2]廣西壯族自治區招商促進局.廣西的資源優勢[EB/OL].
[3]劉有明,等.打造新戰略支點,廣西該如何出手[N].廣西日報,2013-07-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