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轉移使工業空間分布出現從聚集到擴散的新變化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0.442,降幅達7.2%。在工業活動擴散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整體經濟活動從2006年開始打破以往不斷集聚的趨勢,呈現出空間擴散的特征[1]。
進入“十二五”時期,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效果開始逐步顯現,區域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要“轉折”期。中國的整體經濟布局正在由過去各種經濟要素和工業活動高度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逐步轉變為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擴散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是與產業在空間上的轉移分不開的。
首先,隨著中國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在國家一係列優惠政策的支撐下,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是產業轉移加快的主要原因;其次,多年來產業向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不斷聚集,各種生產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應趨於緊張,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一部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自發地向中西部地區進行了轉移;再次,由於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也吸引了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向該地區轉移。
“十二五”以來進入“國家戰略”層麵的區域規劃有:西部的呼包鄂榆、北部灣、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關中-天水、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東北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和沈陽經濟區、長吉圖經濟區、哈大齊和牡綏地區;中部的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
(二)轉型發展使服務業向東部沿海地區的集中趨勢明顯
“十一五”期間,隨著工業由東部向其他區域擴散轉移,東部地區GDP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為2.5個百分點,而同期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為6.8個百分點。可見,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轉移並未改變東部地區仍是中國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這主要得益於服務業不斷向東部地區集聚。雖然金融危機對東部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但也沒有改變服務業整體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2]。
服務業已經取代工業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這也是東部地區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的必然進程。由於東部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後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重要內容,也是東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著力點。而中國整體服務業向東部地區集聚的趨勢,為“東部率先發展”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順利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另外,政策資源配置的新變化,對東部地區的發展作用明顯。京津冀①、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首都經濟圈、河北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等國家層麵的區域規劃,加快了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步伐,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廣州南沙新區、舟山群島新區的設立,特別是中國(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使東部地區的開放發展進入新的快車道。
(三)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並未隨區域經濟變化而發生根本性改變
雖然東部地區近幾年麵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工業化進程帶來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一係列問題,但是相比較其他三大區域,其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社會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盡管從1999年開始中國政府陸續推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東部地區依然是勞動力流入的主要區域。有數據表明,中西部地區各省區市的戶籍人口大於常住人口,表明這些區域是勞動力的流出區,東部地區各省市的戶籍人口小於常住人口,表明這些區域是勞動力的流入區。例如,北京的戶籍人口隻有1300多萬,而常住人口超過了2000萬。
隨著發展新區和自貿區等區域政策對東部沿海地區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將由過去過多依賴外部環境的支撐,向內生性、集約型的增長方式轉變。勞動力資源的強勁支撐,將會擴大東部地區的消費規模,主導東部地區完成發展轉型。
三、區域格局變化對建設“戰略支點”的影響
根據李克強總理講話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及政府提出的“支點戰略”,必將對廣西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支點戰略”是國家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影響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一)中國區域經濟從聚集到擴散,需要多個戰略支點
我國960萬平方公裏國土,國家發展需要戰略支點來支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是在中國100多年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國家主要戰略支點。中部崛起戰略提出後,長江中遊地區和中原經濟區發展迅猛,逐步形成了國家中部的戰略支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正在形成國家西部的戰略支點。因此,多個支點的區域發展總體趨勢,正在形成。
多支點形成的理由,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經濟的“全國化”使生產要素在新開發地區的聚集成為可能;二是各地區的普遍發展,使國家的經濟不僅僅需要北京、上海等少數的增長極,而且需要更能支撐本地發展的增長極;三是多支點的出現,使新發展的區域有機會進入國家發展的核心區域,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和環境,擁有更多的發展資源,同時也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