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給生命以意義——談“靜悄悄的存在變革”(3 / 3)

我曾經講過,人大概有三種活法。一種是“隻玩不打”,其實你們同學中的大多數都是隻玩不打,你們很熟悉,不用我多介紹。另一種是“隻打不玩”,這樣的一味苦幹的獻身者,現在已不多見了,他們的精神很可貴,但做法卻可商榷,其中也有許多曆史的教訓。還有就是“邊打邊玩”——這是我推薦給大家的方式,是我認為的誌願者應有的活法。我們既然有理想,選擇了誌願服務,當然就不能“隻玩不打”;但我們又清醒於自己要做的事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堅持,就必須“邊打邊玩”,把我們的奮鬥努力常態化,成為日常生活習慣。我自己就是這麼幹的:每年都要看準時機,發表一兩篇非常厲害的文章,通常引起巨大反響,有人歡喜,有人罵,還有人怕,這是挺開心的事。發完文章我就不管了,我從來不看網上對我的評價,我去玩了,去旅遊了,我剛剛從寧波旅遊回來。以後,看時機成熟就再發一篇。邊打邊玩,何其樂哉。對我來說,做事情和玩是一回事,都是自我生命發展的需要,這樣就能長期堅持。大家這回到農村去,千萬不要這樣想:我這兩年犧牲了,豁出去了,這樣是堅持不了的。你到農村也是去玩的,大家不要回避“玩”這個詞,“玩”就是一種享受,享受生命的意義與快樂。因此,到農村服務也是“玩”,到大自然中,到鄉村生活裏享受自然之美,享受人情、人性之美,也是“玩”。這是可以也應該統一的:“邊打邊玩”是誌願者的活法,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方式。

七、靜悄悄的存在變革的意義

剛才我們說了很多悲觀的話,極端的話,但是話說回來,也不要低估我們的工作。這種從改變自己存在開始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從個人來說,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對社會來說,則是社會變革的基礎和開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變革。我經常說中國的改革,必須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結合。所謂自上而下的改革,就是國家利用政府權力來進行改革;自下而上的改革就是在權利之外,民間力量推動的改革。以國家為動力的改革,和以民間為動力的改革,相互補充,又相互製約,這才是一條健全的改革之道。而我們現行的改革卻是跛足的: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不僅單一,而且極容易被掌握權力的既得利益者所把持,從而失去群眾基礎;並且用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必然帶來形式主義,甚至借改革之名,損害民眾利益,激化官民矛盾。這些年大家看得越來越清楚的改革弊端,是跟這樣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動力和路線直接相關的。

這些年我為什麼這麼熱心地致力於民間運動的建設,推動“靜悄悄的存在變革”,坦白地說,是有一種戰略考慮的,就是要推動自下而上的改革,發展民間的、權力之外的草根運動,這對改變中國改革的結構,加強改革的民意基礎和民間監督,促進中國改革健康發展,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我們絕不要低估自己的工作的意義:這是決定中國改革和中國未來命運的,而且我們要牢牢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也就是說,我們的眼光不要隻向上,把希望寄托在清官、好皇帝身上,而要眼光向下,看到自己的力量。

當然,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們的力量還是極其微弱的,我在前麵已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孤獨的狀態。但你還要看到和你一起努力的人不隻你一個,也不隻“為中國而教”這樣一個團體。

我最近看到一個統計數字,全國現在登記的公益組織已經達到四十萬,我們算一筆賬:假設每個公益組織參與的成員是三十人,這樣乘起來就是一千二百萬。每個公益組織活動的受益者,我們假設也是三十人,這樣也是一千二百萬。也就是說,全國有一千二百萬人在和我們做同樣的工作,同時有一千二百萬人因我們的工作而受益,但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如果這兩個一千二百萬的力量能夠持續下去,並且持續壯大,幾年、十幾年地堅持下去,那確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常說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多,雖然像我們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在中國人口中所占比例極小,在你所在的學校裏可能就你一個人,或者三五個人,幾乎微不足道,但是絕對量並不小,是數以萬計、十萬、百萬計的,而且我們已經或正在組織起來,形成群體的力量。你們看,我們今天就是濟濟一堂,看看坐在你身邊的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心裏會鼓起陣陣熱浪,原來“吾道不孤”!

而且,我們還要看到,我們的誌願者公益活動,我們推行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所做的改變自己和周圍的存在的努力,是一件改變社會基礎和每個人的生存狀態的工作,是具有一種根本性意義的。最近許多人都在討論中國改革的設計,特別是頂層設計;許多人都把改革的重心,放在上層建築的改革和體製的改革上,這都很有道理,特別是中國這樣的體製,以上層建築的改革為突破口,是很自然的選擇。但如果把這樣的改革設計推向極端,認為在體製改變(而且是根本的改變)之前,其他什麼事都不能做,做了就是改良主義,甚至有害,那就隻會把改革的路走窄,種種原因不能參與上層建築改革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了。更會遮蔽一些重要問題。這就使我想起了早在一九一九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前,李大釗的一個提醒。他說,現在大家都在講推行民主政治的關鍵是“立憲”,但是不要忘了,中國的選民,大多數都在農村,如果農村社會沒有變化,農民沒有自由的判斷力,真的實行普選,那些“練習了許多詭詐的手段”的城市流氓、政客,就會來騙鄉裏的父老,如果把這些人選上了,“立憲政治,民主政治,哪有絲毫的希望”!李大釗因此大聲疾呼,“立憲的青年啊!你們若想得個立憲的政治,你們先要有個立憲的民間”,要把農村變成“培養民主主義的沃土”,“這樣的民主主義,才算有了根底,有了源泉”(《農村與青年》)。李大釗這裏強調民間底層社會的改革和變動,是“根底”和“源泉”,是抓住了要害的。也就是說,上層建築的變革必須以社會基礎的變革為支撐,上層建築變了,基礎沒有變,不僅不牢靠,還有變質的可能。我還想起魯迅的一句話:“大約國民如此,是決不會有好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通訊》)中國的危機,不僅是體製的危機,更是國民性的危機,人的道德、精神的危機。我經常說,“教育的危機是更為根本的危機”,強調的就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是要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以上這兩個方麵,恰恰正是我們這裏討論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的重心所在:它最關注的,一是社會基礎的變革,改變我們身邊的社會生活的存在,重建新的社會秩序;二是改變每個人的生命存在,重建新的人性秩序(道德重建、價值重建、生活重建等等)。這都是帶有根本性的。

當然,這樣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又是自有局限的:主要是它是在上層建築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前提下進行的,隻是在現有的框架內加進一個“異數”,這就注定了是不可能徹底的,會有許多的妥協與遺憾。我們前麵一再強調它不可能根本改變社會麵貌,原因就在這裏。這正說明,上層建築的變革與社會基礎的變革,社會製度的變革和建設與國民性、人性秩序的改造和建設,是應該相互支持、補充,缺一不可的。而在實踐裏,每一個人隻能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參與其中的一個方麵,作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同時又清醒於自己的選擇的有限性。“靜悄悄的存在變革”之所以值得推廣,就因為它幾乎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做的,而且是現在就可以局部實現的。它是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低調的,靜悄悄的,它不公開擺出挑戰的姿態,也不大肆炒作、宣揚自己,而是實實在在地實現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具體的小事情上。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力量所在。誌願者公益組織所從事的這樣的靜悄悄的存在變革,從一開始就是以年輕一代為主體的,這表明,它是麵向未來的,它追求的不是一時之成效,而是著眼於中國和世界的長遠、持續的發展。

八、誌願者公益組織自身的建設問題

正因為是著眼於長遠、持續的發展,就應該更著力於自身的建設。“為中國而教”成立五年了,最初的草創時期已經過去,現在應該進入一個隊伍建設的新階段。其實,我們今天前麵所講的,都是關於誌願者公益組織的思想建設的一些根本問題。不過,為了將討論再深入一步,我還想講兩個問題。

(一)責任、信仰和意義

我們前麵講到,誌願者公益組織的自發性、內發性,是自有人性基礎的,是出於人的善良本性,用同學們的話來說,就是出於愛心。現在,我又要補充一句:僅憑人的本性,僅有愛心,又是不夠的;它應該提升為一種理性的精神,由本性的驅使,進入更自覺的追求。為此,我想為公益組織提出三個概念:責任、信仰、意義。

首先是責任。我一開始就說過,在中國這個經濟發展就是一切、個人發展就是一切的社會裏,已經形成一個普遍性的倫理、道德觀,就是將個人欲望置於一切之上。我們要反抗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我們要建立新道德、新價值、新生活,新人性秩序,要反其道而行之,將責任置於欲望之上。這個責任也可以叫承擔,具體地說,就是“三承擔”。其一,是對自我生命的承擔和責任。我記得一位老先生說過一句話:你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評價你,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看自己,你自己的行為對不對得起你自己。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其二,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責任和承擔。諸位是做教師的,那麼你們要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一種使命感。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三句大話:我的學生不能離開我!我的學校不能沒有我!中國的教育不能沒有我!你有沒有這樣的膽識和使命感?應該有!當然有人會覺得你狂妄;其實這並不是誇大個人的作用,而是自己對教師職業,對學生,對學校,對中國教育的一種自覺承擔。其三,是對社會、曆史、民族乃至世界的承擔和責任。我對全國的中小學教師演講,就說不要小看我們教師,現在全中國最有名的人,那些國家各部門的領導人,那些企業界、教育界、學術界的大款、大腕,哪個沒有接受過教育,哪個不是我們教師培養出來的?我們的教學怎麼樣,就可以決定中國的未來,你要有這個責任感。國家、社會、民族的未來,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你不得不有一種神聖感、使命感。

這樣的“三承擔”,應該成為公益組織的基本原則,我們沒有自己獨立的利益,而僅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也是對自己的責任感。

其次是信仰。責任感、使命感,隻能產生於一種自覺的信念與信仰,而不是別人的指令或影響。我曾經說過,要使為他人、為社會服務成為一種習慣,在任何時候,隻要發現有人需要,就會誌願去服務,而不是參加誌願者活動時,處在集體中就積極活動,在組織活動之外,個人獨處時就不服務了。仰賴於集體、環境的責任感,不是真正的責任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依附於集體的盲從。這裏的關鍵,是你的誌願服務,是出於信念與信仰,還是出於一時之興趣,跟隨著大家做好事。這是盲從的誌願者和具有獨立自主性的誌願者的區別所在。

最後是“意義”,這是信仰的核心。這就回到我們今天演講的主題上來,為什麼要好人聯合起來做好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信仰,給自己的生命存在尋找某種意義,也就是尋找活著的理由,尋找有意義地、快樂地、健康地活著的理由。不僅自己要有意義地、快樂地、健康地活著,也要讓支教的對象,我們的學生,有意義地、健康地、快樂地活著。它是從內向外擴張的過程,從創造個人的存在意義開始,去影響周圍的人創造各自的存在意義,最後為社會的存在創造意義;而他人意義、社會意義的尋求與創造,又反過來深化與強化自我生命的存在意義。這也是一個創造個人與創造社會的往返良性互動的過程。

(二)公民訓練

公益組織建設的另一個方麵,就是把我們的組織建設成一個小公民社會。諸位大學畢業參加了“為中國而教”的活動,實際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大學,即公民大學。

現在“公民”這個詞講爛了,其實不是你宣稱“我是公民”,你就是合格的公民,沒有那麼簡單。不僅有公民權利,還有如何行使公民權利的問題,這就有公民意識、公民倫理、公民行為方式等一係列的問題。公民也是要訓練的,我們的誌願者公益組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進行公民訓練。

公民訓練主要有兩條。一條要真正實現民主,真正實行民主的、公開的原則。為什麼提這個問題?因為我發現有的公益組織在外部的壓力減少以後,內部矛盾就突顯出來,有的甚至維持不下去了。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民主,出現了權力過度集中,監督不足,管理機構行政化、官僚化,以致腐敗的問題。這其實是社會的腐敗向民間組織的腐蝕與滲透。這是應該引起高度警戒的。於是,公益組織內部的民主建設的問題,就被突出出來。這裏不僅有民主理念的建立,更有民主製度的建構問題。在這方麵,大家都沒有經驗,需要長期的試驗。

第二條,必須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控製和自我約束,這應該成為公益組織的一個原則。這自然也是有現實針對性的。公益組織內部矛盾的突顯,不僅是因為民主的缺失,還因為參加公益組織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些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特異的人,個性都非常強,這些各有主見的人聚到一起,如何相處就是個大問題。我聽說一些公益組織內部吵得一塌糊塗,就是因為彼此之間不相容,各有主張,各行其是。這就需要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控製和自我約束。民主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是一個團體,需要相處,你必須和別人合作。學會相互對話,彼此尊重,學會互助,學會寬容、妥協,這都是公民組織必須遵循的原則。作為公益組織的一個成員,不僅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要善於和別人合作。自我生命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個性的張揚,那隻是自我生命意義的一個方麵;不可或缺的,還有互助精神、包容胸懷、謙虛品格的培育、發揚。為自己生命尋找意義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不斷實現自我生命的完善和提升。而這樣的完善與提升,又必須在群體的和諧共處,相互吸取、補充中完成。這樣,群體意識、團隊精神就顯得特別重要。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群體,學會在群體中成長。希望大家經過了這幾年“為中國而教”的誌願者工作的鍛煉,走出群體之後變成另一個人,至少在你身上有新的東西、新的因素,這樣你的兩年支教才不是白過。我期待著,以後還有再見麵的機會,那時候,就不是今天這樣聽我一個人講,而是由你們講,我來聽你們講述:參與農村教育改革,農村社會變革的故事,以及如何在改變社會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故事。那將是更為豐富,也更精彩的。

謝謝大家耐心地聽完我如此冗長的講話。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在“為中國而教”培訓班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