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給生命以意義——談“靜悄悄的存在變革”(2 / 3)

第二個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要手腦並用。我們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電腦進入日常生活之後,大家的手就隻會敲電腦,其他的事都不會做了。我們的手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不靈巧了。這也是一種人的異化,人的生活的畸形化,是不利於人的健全發展的。因此,我們要提倡手工勞動。我在報上看到,說美國有一些民間組織,就是專門進行手工勞動,比如女孩子集體打毛衣,建立編織俱樂部;男孩子自己做皮鞋、做皮包,成立手工俱樂部。目的是用手工勞動鍛煉自己的手,嚐試過一種手腦並用,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的新生活。這是很有創意的。同學們到農村去,也不妨參加一些體力勞動,手工勞動。

五、我們的目標:“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我們的誌願者,實際上在實踐這三種重建:道德重建——我們就在實踐利己利他的新倫理,誌願者工作,當然是利他的服務,但首先是利己的,在參與公益事物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達到利己和利他的平衡。價值重建——誌願者追求與實踐的,就是簡單的物質生活和豐盈的精神生活的結合。生活重建——城市裏的學生到農村支教,本身也是重建生活方式。我們是在這三大重建裏,改變了自己的存在,建立一種新的人性秩序。魯迅對這樣一種新的人性秩序、新的生命存在有一個概括,叫做“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我覺得說得非常好,所謂幸福、合理,就是一種平衡,在物質與精神、個人與社會、城市和鄉村、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取得平衡。我覺得可以把“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作為誌願者的座右銘。

而且我還要強調,這樣的“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理想是現在就可以實現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不是為了美好的明天,而是為了美好的今天;不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未來,而是現在就要實現。我把這樣一種改變自我和周圍存在的變革,稱為“靜悄悄的存在變革”——這是我們今天的討論裏所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六、誌願者公益組織的原則

要實現“靜悄悄的存在變革”,在我看來,有幾個關鍵,這也是誌願者的公益組織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

(一)堅守“自發性和內發性”

堅守“自發性和內發性”的原則意味著,不是別人要我這樣做,是我自己要這樣做;它發自我內在生命,不是出於外在的強製或誘惑。這種內發性和自發性,是誌願者組織的本質:既然稱為“誌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誌願”。應該說,這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卻要如此著意強調,是不是無的放矢?不是的,這是隱含了我的一種憂慮的,出自我對誌願者運動的長期觀察。在中國誌願者運動剛剛出現時,我就和它發生了聯係。當時的誌願者組織並沒有被公開承認,生存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隨時都有被取締的危險。因此,參加誌願者活動,至少是無利可圖的;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與之發生聯係,是有一定風險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參加和支持誌願者運動,隻能是出於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但是如前麵所說,誌願者運動是自有其生命力的,隨著它的逐漸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就逐漸被承認,不但合法,而且被納入到學校、有關組織的體製內,甚至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定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公益活動,作為考核的標準之一,和學生的利益直接掛鉤,這就出現了官辦公益組織,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民間性與誌願性(自發性與內發性),從根本上變質變味了。這使我想起了魯迅曾經說過的,反改革勢力對於改革事業的兩種手段:開始用權力竭力壓製;壓不住了,就把你的旗幟拿過去,變得和你一樣,表麵上是支持,其實是控製和同化,最終使你變得和它一樣。應該說,這樣的曆史正在重演。於是,就出現了如何區別“真、假誌願者”和“真、假公益組織”的問題;區分的標準,就看是否堅持民間性,堅持誌願性:自發性和內發性。

這樣,獲得合法性,被國家、政府和社會所承認,並獲得越來越多的來自各方麵的支持,這是大好事,也是曆史的進步;但內外兩方麵都可能帶來新的問題,甚至孕育著某種新的危機。對外而言,主要是如何處理和政府、國家的關係,既要爭取支持,又要防止權力的控製與利用。在內部,則提出了一個思想建設與組織建設的問題。誌願者運動,在得到政府的承認和社會的廣泛認同以後,就逐漸成為一件時髦的事情。這時候,人們參加誌願者活動的動機就不像受壓製的早期那樣單純,盡管在主體上還是出於理想主義的追求,但難免要夾雜著個人的私心雜念,更有的是隨大流而加入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本身並不奇怪:任何群眾組織、群體運動都不可能純而又純。但又必須正視問題,其中一個方麵,就是要提高每一個誌願者的自覺,以堅守誌願者公益組織的基本原則,首先是我們這裏討論的誌願性即自發性和內發性。

(二)揚善抑惡

接著問題就來了:如何堅守這樣的自發性與內發性?我們在下麵會有更深入的討論。

這裏先談一個基礎性的方麵:要堅守人的善良本性。這又涉及對人性的認識。其實每一個真實的具體的人,比如在座的張三李四,也包括我自己,總是並存著善與惡的人性因子。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善人心中也有惡。因此,人既非天使,也非惡魔,而是善惡並存,就有了多種發展的可能性:或向善,或向惡,或徘徊於二者之間,呈現出非常複雜的狀態。關鍵就在於你所在的社會、群體,它能不能揚善抑惡。一個好的社會、好的群體,總是揚善抑惡的,把人內在的善的人性因子發揚出來,把內在惡的因子壓製下去,但不可能徹底消滅。人們身處其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或者說自然而然地顯示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調動起內心善的因子,並以善相處。反過來,當這個社會、這個團體是揚惡抑善的,這個社會、團體就出了問題。現在中國的最大危機,就是人與人之間都以惡相待。我們的誌願者組織,包括你們的“為中國而教”,就在這樣充滿戾氣和惡意的社會環境、氛圍下,顯示了特殊的價值:你們的最大功能和作用就是揚善抑惡。每一個參加“為中國而教”活動的朋友,一進入你們精心營造的精神空間,就會把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全部釋放出來,那些私心惡念就沒有了藏身之處。就以今天的會場氣氛而言:我在這裏目光閃閃的演講,為什麼目光閃閃?因為我在盡情地釋放、展現我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我看到,諸位也在目光閃閃地聽講,因為你們內心最美好的東西也被喚醒、展現。這樣,我們彼此以真、善、美相互交流、激勵,就形成了一個充溢著真、善、美的精神空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這樣的精神空間不斷擴散,最後把“為中國而教”,把所有的誌願者公益組織都建設成一個揚善抑惡的生命共同體,以達到每一個成員人性的升華,生命的淨化。——這應該是我們的努力目標;這也是我特別看好誌願者公益組織的原因:它寄托著我的人性理想。

談到揚善抑惡,還涉及一個在集體裏如何和周圍的人(同學、同事)相處的問題。我經常收到年輕朋友的來信,埋怨和同寢室、同班同學處不好關係,很苦惱。我在回信中通常提出兩點建議。首先要對周圍人(每一個具體的人)人性的善與惡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就是前麵所說的,既不要幻想每個人都是純粹的好人、善人,也不要把每個人都看成惡人。對你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弱點,甚至惡的方麵;對於你討厭的人,也應該看到他的優點,善的一麵。這一點很重要。我就發現很多同學,特別是女同學,對周圍人的看法總是趨於極端。在最初彼此相好的時候,就把對方理想化,怎麼看也舒服,不願離開;一旦因為某件事,或者某種原因,突然發現了對方的惡,就怎麼看都不順眼,非分手不可,甚至彼此心存怨恨。其實,就像我們前麵所說,每個人都是善惡並舉的。因此,與人相處,首先要心裏要有數,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他人性中的善與惡的兩方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優點與缺點,都應該經過細心的考察,有一個客觀的、全麵的清醒的認識與估量。其次,在心裏有數之後,又要以善處相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善意對人,同時最大限度地看到對方的善意,這樣才能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這也是揚善抑惡。但是有一條,一旦發現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比如告密,打小報告,那你最好遠離他,但也不必和他對抗。在我看來,“心裏有數,以善相待”應該成為誌願者公益組織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原則。在公益活動中,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是最重要的。

(三)行動性:“想大問題,做小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以上的討論,都集中在誌願者公益組織的“誌願”(自發性、內發性)原則,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行動性”:每一個人都去做普通人應該做而且可以做的事情。這幾乎也是不言而喻的。但細細追究起來,也沒有這麼簡單。這裏我想講兩個問題。

一個就是我經常提的要“想大問題,做小事情”。首先是想大問題,像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人的生命存在,道德重建、價值重建等等這些都是大問題。大問題,要解決的是我們做事情的動力問題,方向問題。這一點,很重要,萬萬忽視不得。據我的觀察,誌願者朋友剛開始時,都有一種新鮮感,幹得很起勁;但日子一久,新鮮感沒有了,每天麵對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沒完沒了的、具體的、瑣碎的小事情,做著做著,就心煩了,覺得沒有意思了,即使還在做事情,也是按照慣性,機械地做著。這是什麼問題?就是動力不足,缺乏方向感,原因就在對大問題思考少了,關心少了。小事情必須是為大問題管著的,小事情背後必須有大理想追求作為支撐,對社會、人生的大關懷作為底氣。因此,每回和誌願者朋友交談,我都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一定要廣泛地讀書,思考社會、人生的大問題,不要做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要做思想者,要抬頭望路。但另一方麵,路又在腳下,大問題必須落實到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具體的小事情上。這是我們這些誌願者和那些隻發牢騷、什麼事也不做的空談家不同的地方,誌願者組織絕不是空談俱樂部,我們是做事情的,是做公益事業的。我們要將堅持目標(想大問題)和落實行動(做小事情)結合起來,將思想者與實踐者統一起來,在二者的張力中尋找更為健全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這是我們的特色,也是我們的優勢。

二是在行動中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要認識到你的行動的有限性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我知道很多到農村支教的同學們,去之前都雄心勃勃,“我一定要把這個村子的教育狀況根本改變過來”。這是其誌可嘉,其勇可佩,但是做法不可行。因為你很快就會失望,發現實際情況遠沒有你想象的那樣簡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太大,就很難堅持下去了。因此,我想對你們提一點建議:到了一個地方,先要充分了解情況,然後區分三種情況:哪些事情是我立即可以做的,就是說,主客觀條件都具備了,就等著自己去做;哪些事情是應該做,但是條件不具備,需要經過努力,創造條件後再去做;哪些事情,在相當一段時間裏,都是做不了的,那就不做。要認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包括創造條件後可以做的),不能做什麼。這既是對客觀條件的清醒認識,也是對主觀限度的清醒認識,我們的誌願者行動必須建立在這樣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認識基礎上。我們要做清醒的行動者,而不是盲目的行動者。

(四)慢而不息,邊打邊玩

這就需要有魯迅所強調的“韌性精神”。要知道,要改變中國農村麵貌、改變中國教育麵貌,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很多主客觀的條件,是一個長期的事情,用魯迅的話說,要幾代人才能做成。因此我在和大陸、台灣的誌願者交流時,經常都要講幾條掃興的話。第一條,像諸位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永遠是少數,因此我們一個人要做在常規社會裏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做的事情,你的孤獨的局麵將長期繼續下去。第二,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僅我們這一代,連在座的各位都看不到,中國農村教育、中國教育、中國社會的根本改變。我們的改革目標,是需要幾代人連續奮鬥才能實現的,這是真正的百年大業。因此你隻能隻顧耕耘,不顧收獲。就像在上一屆培訓班演講裏,我說過的那樣,我們的任務是播下種子,可能有局部的收獲,但不可能有你想象、希望的那樣巨大的收獲。第三,你的付出和你的收獲,絕對不成比例。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收獲的是小數點零零零零幾。我對我自己做的事情也是這樣估量的,我做什麼事情都很賣力,但我很清楚,我費九牛二虎之力去做的事情,效果卻很有限,我唯一欣慰的是,效果是正數,小數點零零零零幾也是正數,而非負數,這就足夠了,甚至是很了不起了,值了。一定要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事情。我是有意識地向諸位,以及所有聽我演講的人潑冷水,特別是各位熱情高漲的誌願者,更需要潑點冷水。冷靜下來了,把最壞的結果都想清楚了,還要幹,這時候就是真幹。在各種鮮花、鼓掌聲中去做事,這沒什麼意思,你是堅持不了的。為成功而幹,弄不好,就會變成假幹、虛幹。

我們需要的真幹、實幹,最大的特點是:慢而不息。這是韌性精神的精粹。

首先是“慢”。中國的事情必須慢,隻能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又要“不息”,不停息,不放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在幹。這就需要把你所做的努力變成日常的生活習慣,我叫“邊打邊玩”。魯迅曾經說過,你飯不吃覺不睡拚命幹,隻能堅持一天一夜;但是你一邊幹,一邊談戀愛,一邊看小說,一邊玩,你大概就可以堅持一年、兩年,一直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