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這樣與父母或孩子相處最有效(1 / 3)

與父母相處時,要尊重和理解他們,常回家看看,經常與之進行溝通,盡兒女的孝道,這樣才能使父母舒心、安心、放心。與孩子相處時,要嗬護他們(但不可嬌慣他們),不要忽視教育問題,要做他們的朋友,這樣才能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尊重和理解父母,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

有句話這樣說:“老人的心與兒童的心一樣,很脆弱很需要保護。”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護自己的父母,充分照顧他們脆弱的心靈,讓他們輕鬆愉快地生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要尊重父母的自尊心,不頂撞他們

父母年輕的時候,若是遭到別人的頂撞他們一般不會放在心裏,這是因為當時他們是朝氣蓬勃的強者。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進入了“弱勢社會群體”,就會把自己是否得到別人的尊敬作為衡量自己生存價值的第一要素。

父母受到子女的頂撞後,會感到羞辱、窩火、嫉妒,從而大發雷霆或者悶悶不樂。因此,對於父母的意見,你一定要耐心,認認真真地聽,切莫中途打斷。聽完之後,盡量擇其合理部分,充分肯定,並按照父母的意見去做。特別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在親朋好友麵前調侃、頂撞父母,這種做法最容易傷害父母的自尊心,加深你們之間的不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你應該去了解父母的性格,並深知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心態,與父母和睦相處,從生活上、精神上對他們多加關心、多加體貼,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關注的。如果因意見不合、看法不同或者辦事方式有差異而出現矛盾時,做子女的應該力求異中取同,對父母多一份理解、寬容和退讓,千萬不可斤斤計較、吹毛求疵。

那些為一點小事就與父母“麥芒對針尖”地大幹一場的人,是很不明智的。因為這樣隻會破壞家庭氛圍,增加父母的心理壓力,甚至還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2.不要嘲笑父母的“兒童行為”

有些人到了老年,情緒會變得喜怒無常,講出來的話顛三倒四,不著邊際,並且還很喜歡聽讚揚的話,對於批評的話非常惱火。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到老年,心理上表現出的這種回歸兒童的現象,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因此在生活中,你應該理解父母的這種返樸歸真的心理,不要嘲笑他們。並且,你還應該多觀察、體貼他們,多為父母提供一些新的樂趣。

3.讓老人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孝順父母不僅是在生活上體貼照顧,更在於理解他們,讓他們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一位老人特別想用自己的勞動給孫子孫女買禮物,於是,他每天去撿塑料瓶。他的女兒對此非常不滿,認為父親這樣做是給她臉上抹黑。為了製止老人的這種行為,她把父親接到家裏,既不讓他再去撿塑料瓶,也不讓他與孩子們見麵。對此,老人沒有一聲怨言,一句話不說。但是,這樣過了一兩個月之後,老人無疾而終。

其實,做子女的應該尊重老人的決定,哪怕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也要采取忍讓的態度,順從他們,隻要他們樂意、開心就行。老人雖然相對來說是弱者,但他們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子女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他們的想法。

經常陪父母聊聊天,多與他們進行親密溝通

有項心理調查顯示: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時,隻有28.7%的子女會選擇和家長溝通。所以很多父母就抱怨說:“孩子長大了,就不貼心了,連陪我說說話都不願意了。”

的確,有的孩子過去跟自己的父母無話不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形成了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需要願望,和父母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疏遠了。很多人都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但仔細想想,你理解過你的父母嗎?

兩代人之間想不到一塊,說不到一塊,這樣的相互不理解就導致了子女與父母關係的疏遠,許多苦惱就出現了。其實,年齡越大,就越應該跟父母聊天,因為在聊天中,我們更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並且還會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為我們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確的抉擇。

一、和父母聊天的兩大理由

1.聊天,讓理解更直接

父母都很希望和孩子們交流,很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作為子女,每天和父母聊聊天,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我們的變化,讓父母不用為我們擔心,減少兩代人思想觀念上的分歧,進而也可以和父母做朋友。

事實上,那些性格開朗、事業有成的人,一般都經常和父母溝通,因為他們的家庭關係比較融洽減少了後顧之憂,就可以全身心地去成就自己的事業。在和父母聊天時,一定要誠心誠意,並且也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這樣做,也有助於我們學會理解、關心別人,從而使我們的人際關係得到改善。

2.和父母聊天,可以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

盡管我們感到自己長大了,已經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但實際上還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這個年齡無法把握的。父母經曆過的事情很多,可以給我們不少寶貴的人生經驗。

上高二的阿容和她的媽媽幾乎無話不談,她說原以為和父母之間最忌諱的話題是“早戀”,可是,在與媽媽的交流中,她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示,知道了很多自己無法理解的東西。

二、和父母聊天的最佳場合

1.飯桌上

一邊扒著飯,一邊給爸媽講講學校裏的趣事,或者工作中的煩惱。遇到觀點不同的時候,就趕緊低頭扒飯,萬事太平。

2.看電視或休息時

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一般都很休閑,心情也比較輕鬆,可以邊看節目邊聊天,既不浪費時間,又可以及時和父母交流。

3.一起做家務活時

幫媽媽洗菜或幫爸爸澆花時,和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這時候大家都會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活動中而不是話題裏,可以避免麵對麵的衝突和尷尬。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讓老爸老媽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會幫父母分擔生活中的一些工作了。

三、和父母聊天的最佳話題

1.父母的童年往事

聊天時不妨讓父母講講他們自己一些值得驕傲的少年往事,讓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放下家長的架子與你敞開心扉。這時,他們更容易理解你目前的經曆和感受。

2.學校或工作中的趣聞

今天在學校或公司中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高興的氣憤的苦惱的,一古腦兒倒出來。這一類的話題輕鬆有趣,可以讓父母分享你的喜怒哀樂,還可以讓他們熟悉你所處的環境,不必對你事事放不下心來。

3.生活瑣事

與父母談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你正在某件很小的事情上感到困擾,在這種時候你不必舍近求遠,父母的生活經驗就能給你一些必要的知道和幫助。這種溝通不僅解決了你的問題,而且還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用自己的孝心,回報父母的恩情

古語說“百行孝為先”。這反映出我們中華民族曆來都是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評價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重要標準。孝敬父母是我們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反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唾棄,這種毫無親情可言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他還能對別人付出自己的真誠嗎?與這種人打交道時,又怎能對之放心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繈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病禍福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成家立業帶給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孝順父母不僅要保證他們的物質生活無憂,更要在精神生活上多下心思,特別是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比如,多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給他們解解悶。

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想看到他的兒子,可兒子一直沒有出現。護士查房時,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護士的手,把她當作了自己的孩子,護士便搬來一把椅子,在床邊陪坐到天亮,一直到老人的手僵硬。這篇文章很感人,說明老年人在生命將盡的那一刻,非常渴望親情,希望兒女能在他的身邊。

“兒女們各自成家或出去打工了,有時一年也難得見個麵。”“日子越過越殷實,但閑下來的時候卻覺得很無聊。”……最近,一項由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完成的調查表明,我國農村現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獨居的和沒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獨寂寞的比例更高。

現在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麵,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

就如《常回家看看》這首歌中唱到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隻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他們在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與父母進行有效溝通,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人與人的相處是需要溝通的,和父母也是一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和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煩惱,就可以拉近兩代人之間的距離。

要想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以使家庭更加和睦,需要掌握以下八個招式。

招式一: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飯後,或者是看電視時,主動和父母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或者自己在單位中發生的事情。將這些令自己高興或者不高興的事,告訴自己的父母,讓他們與自己一起分享喜怒哀樂。通過這樣的溝通,可以讓自己和父母有一種同甘共苦的感覺,自然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招式二:創造機會

現在的人都很忙,父母忙著上班,子女忙著學習或者工作,大家很少有機會坐下來一起聊聊天。因此,做子女的應該創造一些機會,主動與父母溝通。比如,每周至少跟父母一起做一件事,做飯、田裏勞動、打球、逛街或者看電視等。在做事的同時,與父母進行交流,增進大家之間的感情。

招式三:認真傾聽

父母的責罵和批評,都是出於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關懷。因此,當父母批評你時,千萬不要急著反駁,不要急著為自己洗刷清白。當你平心靜氣地聽完父母的指責之後,會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自然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招式四:主動道歉

如果有些事自己做得不對,就應該主動道歉,請求父母的原諒。父母對子女都是大公無私的,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愛全部給予子女,也可以包容子女的一切過錯。因此,有錯就要承認,這樣不僅不會傷害父母,還會讓他們感到欣慰。反之,如果做了錯事你還保持沉默,甚至試圖逃避,這會讓父母覺得你不相信他,或者認為自己沒有把你教育好,反而讓他們心裏更難受。

招式五:善於體諒

有些時候父母批評你,可能他們批評的錯了,你受了很大的委屈。此時,不要急著去爭辯,應該試著去理解父母的處境,也許是他們過於勞累或者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等以後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向他解釋這件事,相信父母會給你一個圓滿的答複,並且還會為你的善於體諒而感到欣慰的。

招式六:控製情緒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要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對他們造成傷害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離開一會兒,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招式七: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要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減輕一些父母的負擔。比如,你可以幫助父母做飯、洗碗、倒垃圾、收拾房屋等,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定要記住,父母的天職不是伺候你,他們也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歡樂,因此,我們應該多幫助父母做些事,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更大空間享受生活中的快樂。

招式八:討論問題,達成協議

當你想做一些父母可能會反對的事情時,最好先向父母說明白,跟他們好好地商量、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玩電腦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電腦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做出討論和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又比如自己想辭去目前穩定的工作,到別處去闖一闖看一看,就要告訴父母自己的雄心大誌,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時衝動才做出這樣的決定的。

告訴父母你已經長大了,讓他們接受你的獨立

盡管父母與子女血濃於水,但由於雙方的年齡、經曆以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因而你們會對一些事情產生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決定。

比如,父母老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小孩,缺乏經驗,因此,他們希望孩子能聽從自己的話,從而少走一些彎路。而孩子老覺得自己已經大了,需要有自己的自由和空間,不希望父母不住地在耳邊囑咐。

當然,父母和子女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為子女,你應該體諒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不可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就是正確的。否則,隻會使你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正如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曆不同的時期一樣,家庭也要經曆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當你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原來的未成人與成人的關係逐漸轉變為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你和你的父母都要主動適應這種家庭關係的變化。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他們可能和你一樣,一時也不能適應的這種家庭關係變化。他們習慣於用過去一切包辦的方式與你相處,結果招來你的反感和叛逆。這時你要理解父母,父母也需要一段時間來了解和適應這種變化,並和你一起尋找和睦相處的最佳辦法。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識,你應該會對父母有更多一些的體諒、理解和尊重。而你所表達自己觀點的態度,也會更容易被他們接受。

父母反對你獨立,也可能是出於對你的不放心,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裏,你比以前成熟了許多。所以,你最好平時多找時間與父母談心,讓他們及時了解你的成長和進步。這樣,你的獨立要求就不會使父母感到意外了。另外,與父母談心表達了你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同時,還能幫助父母養成傾聽你說話的習慣。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的成熟,而不是隻在嘴上說說。仔細想想,父母對我們不放心難道就沒有道理嗎?如果你平時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丟三落四、虎頭蛇尾,在家裏很少承擔責任,父母有什麼理由相信你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多給父母一些信任你的理由,不妨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裏主動分擔一些家務,保證做得又快又好;多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讓父母相信你有自立更生的能力。

如果父母發現,每次你都能很好地完成他們交給的任務,那麼,他們不但願意多給你一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且還會對你的能力大加讚賞因此可以說,你隻有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你有責任心,你有獨立能力,你才能贏得父母對你的信任。

然而從另一方麵來說,即使信任你的獨立能力,父母也會因你要求獨立而傷心。他們會覺得你的翅膀硬了,不再需要他們了,他們在你的眼裏變得不重要了。一種隱隱約約被遺棄的痛楚,會時時地襲上他們的心頭,他們實在舍不得你在精神上“遠走高飛”。所以,你應該體諒他們的心情,遇事別忘了征求父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