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與人相處的原則技巧與禁忌(3 / 3)

家中所有的事情幾乎都讓她一個人做盡了,其他的人如同擺設。久而久之,全家人終於忍受不了這種“待遇”,丈夫向她提出了離婚,讓她離開這個家庭。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有一個甘心情願地為你打理好一切的人,難道不是件好事嗎?其實,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滿足對方的這種需要,相處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中國古語有“交友強於己”,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開頭的那個故事就是很好例證。在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為孩子付出很多,結果孩子不領情,其實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壓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令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如果好事都讓你一個人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運用“冷熱水效應”,處理微妙的人際關係

一杯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熱水。若你先將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溫水中,你就會感到溫水熱;當先將手放在熱水中,再放到溫水中,就會覺得溫水涼。同一杯溫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冷熱水效應。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人人心裏都有一杆秤,隻不過是秤砣都不一致,也不固定,隨著心情的變化,秤砣也在變化。當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大,當秤砣變大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小。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受這秤砣的影響。人際交往中,要善於運用這種冷熱水效應。

1.運用冷熱水效應去獲得對方的好評

人生世上,難免有事業上滑坡的時候,難免有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難免有需要對他人進行批評指責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假若處理不當,就會降低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運用冷熱水效應,不但不會降低你的形象,反而使你會獲得他人的好的評價。

當事業開始滑坡的時候,不妨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委婉地告訴別人,以後即使失敗也可立於不敗之地;當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道歉不妨超過應有的限度,這樣不但可以顯示出你的誠意,而且會收到化幹戈為玉帛的效果;當要說令人不快的話時,不妨事先聲明,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使對方體會到你的良苦用心。

這些運用冷熱水效應的舉動,實質上就是先通過一兩處“伏筆”,使對方心中的“秤砣”變小,如此一來,它“稱出的物體重量”也就大了。

2.運用冷熱水效應去促使對方同意

魯迅先生說:“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牆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魯迅先生的精辟論述,談的就是運用冷熱水效應去促使對方同意。

當提議“把房頂扒掉”時,對方心中的“秤砣”就變大了,對於“牆壁上開個窗口”這個勸說目標,就會順利答應了。冷熱水效應可以用來勸說他人,如果你想讓對方接受“一盆溫水”,為了不使他拒絕,不妨先讓他試試“冷水”的滋味,再將“溫水”端上,如此他就會欣然接受了。

人們在判斷事物時,無意中要進行相互比較。有時為了讓某人接受某事(溫水),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難的事(冷水)作反襯,出於趨利避害、兩難當中取其易的本能,他會痛快地接受想讓他接受的事(溫水)。

3、運用冷熱水效應去激起對方高興

一位哲人看見一位生活貧困的朋友整天愁腸百轉,一臉苦相,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他快樂起來。他對這位朋友說:“你願不願意離開你的妻子?願不願意丟棄你的孩子?願不願意拆掉你的破房?”

朋友說道:“不!”

哲人說:“對啊!你應該慶幸你有一位默契的伴侶,慶幸有一個可愛的後代,慶幸有一間溫暖的舊屋,你應該為此高興啊!”

在這個寓言式故事裏,哲人運用冷熱水效應,縮小了朋友心中的“秤砣”,從而使他對自己的拮據生活感到快樂。一個人快樂不快樂,通常不是由客觀的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情緒等決定的。

敞開心胸克服不合群心理

孩子不合群,會使我們憂慮;親友不合群,會使我們怨恨;旁人不合群,會讓我們討厭。可如果在交際中我們自己不合群時,該怎麼辦呢?

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群體。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自己不合群,會使我們感到孤獨、痛苦,甚至沒有繼續生存的勇氣。

鬼穀子說:“欲合者用內。”意思就是說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爭取。不合群的症結是自己與群體不適應,所以,適應群體,就必須改變自己。

要改變自己,就應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結,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繭自縛,還是自大高傲而目中無人;是孤僻恐懼而鑽入牛角尖中,還是固執多疑而拒人千裏。挖出病根,認識危害,對症下藥。

孤僻就要知道,“人間朋友遠非無,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應該明白,愈是注意就愈無法改善,千萬不必太在意;自卑要懂得,“天地本寬,卑者自隘”,自信是成功的秘訣;自大要清楚,“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自大足可戒,謙恭誠可學;多疑須知,“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應力求實事求是,嚴於責己,寬於待人,學會冷處理,避免以懷疑為基礎的“合理推論”等等。

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惟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於相容。“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隻要清除自己的心靈障礙,拆除阻隔合群的籬笆,就容易通達事理、與人和順了。

不合群者,要根據交際的實際,修正言行開合的失誤。不妨請師長來加以監督、提醒、幫助,避開言行開合不當的“雷區”,在交際中學會閉合尖刻,開放包容;閉合炫耀,開放謙恭;閉合惡言,開放善語;閉合粗俗,開放文雅;閉合怪異,開放隨和;閉合被動,開放主動;閉合放縱,開放克製;閉合冷漠,開放熱情等等。使自己在不背離原則的基礎上,同人們迎之、隨之、和之、容之,步入合群的坦途。

在人際交往中,隻有置身其中,才可能融入群體,為此,我們應遵循“一致”的規則。這裏所講的“置身其中”、“一致”是存異求同而入鄉隨俗;是內方外圓,適應環境;是不背離原則的靈活機動;是保持自己的特色,而又處處與人際接軌。

它需要我們把自己看作整體的一員,努力在穿著、言行等方麵與群體合拍;它要求我們為人謙和、待人恭敬,不過於執拗,要善於通融,以祥和的態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它告誡我們行為不要有悖於常規,以免被視為異端;言語不可故意追求怪誕,防止被視為邪說等等。

不合群的人由於不善與人相處,一下子置身於陌生人中,往往會更不適應,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樣應變。而隻有調整其交際的序列,讓他們從親到疏,從近到遠,從熟人到生人,從家裏到家外,從了解到不了解,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掌握了同親人、熟人和睦相處的方式方法,和外人、生人相處,合群也就容易了。

克服交往中的誤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了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

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麼他必然成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強的能力,多麼好的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無法取得成功,也不會得到幸福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

而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明白並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誤區。人際交往中的誤區,主要有以下三種。

1.自私、自利,人際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人與別人交往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隻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實現目的、滿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尊嚴和價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技巧,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關係。隻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誠懇,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會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

有些人在與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他們往往隻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做出一些讓人不可理喻、難以理解的行為和舉動。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裏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隻有提高自己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才能得到別人的接受和歡迎。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性和敵對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

比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相貌、性格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事實卻是,他們並不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之所以會產生那樣的心理,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甚至到了不切實際的地步,並且對別人不經意說出的話過於敏感,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

還有些人,他們喜歡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強加於別人,甚至誤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製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

這種人要想在交往中受到人們的喜愛,就必須先得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找回自我,接受自己。隻有這樣,他們與人交往時才能夠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悅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也不需要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與自己的內心,比如性格、學識、才能等等,而這些,是不會隨著別人評價的改變而改變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消除自己的自卑、猜疑心理,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

與外國人交往時,不可觸及其個人隱私

所謂個人隱私,指的是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和其他方麵的考慮,因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秘密、私人事宜。

在國際交往中,人們普遍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並且將尊重個人隱私與否,視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麵有沒有教養、能不能尊重和體諒交往對象的重要標誌之一。

因此,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務必要嚴格遵守“尊重隱私”這一涉外禮儀的主要原則。在言談話語之中,對於凡涉及對方個人隱私的一切問題,都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予以回避。尤其h四u對於外國人包括海外華人等,更不要涉及他的個人隱私。

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5個方麵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

1.年齡大小

在國外,人們普遍將自己的實際年齡當作“核心機密”,輕易不會告之於人。這主要是因為,外國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而對於“老”字則諱莫如深。特別是外國婦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所以,在國外有這麼一種說法:一位真正的紳士,應當永遠“記住女士的生日,忘卻女士的年齡”。

2.戀愛婚姻

中國人的習慣,是對於親友、晚輩的戀愛、婚姻、家庭生活時時牽掛在心,但絕大多數外國人卻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讓任何一個人麵對交往不深的朋友,去老老實實地交待自己“跟戀人相處多久了”、“結了婚沒有”、“夫妻關係怎麼樣”之類的問題,都會讓人難堪。在一些國家裏,跟異性談論此類問題,極有可能被對方視為無聊之至,甚至還會因此被對方控告為“性騷擾”,從而吃上官司。

3.收入支出

在國際社會裏,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均與其個人能力和實際地位存在著直接因果關係。所以,個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國人看作自己的臉麵,十分忌諱他人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打聽。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個人經濟狀況的問題,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也不宜提及。

4.信仰政見

在國際交往中,由於人們所處國度的社會製度、政治體係和意識形態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實現交往的順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須不以社會製度劃線,拋棄政治見解的不同,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處處以友誼為重,以信任為重。

如果動不動就對交往對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見解品頭論足,甚至橫加責難、非議,或是將自己的觀點、見解強加於人,都是對交往對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現。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對此避而不談。

5.家庭住址

外國人大都視自己的私人居所為私生活的領地,非常忌諱別人無端幹擾其寧靜。在一般情況下,除非知己和至交,他們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請外人前往其居所做客。為此,他們都不喜歡輕易地將個人住址、住宅電話號碼等純私人資訊“泄密”。在他們常有的名片上,此項內容也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