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與人相處的原則技巧與禁忌(2 / 3)

5.真誠讚美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得到讚美”讚美之所以如此受到人們的青睞,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其“美”字,表明被讚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是其“讚”字,表明讚美者友好、熱情的待人態度。

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也說:“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自己是重要的,希望受到讚美。”因此,對於他人的成績與進步,要肯定、讚揚、鼓勵。當別人有值得褒獎之處時,你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誠摯的讚許,從而使得交往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6.詼諧幽默

每個人都喜歡和機智風趣、談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願同動輒與人爭吵,或者鬱鬱寡歡、言語乏味的人來往。幽默,可以說是一塊磁鐵,以此吸引著他人;也可以說是一種潤滑劑,使煩惱變為歡暢,使痛苦變成愉快,將尷尬轉為融洽。

7.大度寬容

在人們的頻繁接觸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會大度和寬容,就會使你贏得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不要對別人的過錯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生活的道路,因為有了大度和寬容,才會越走越寬,而那些思想狹隘的人,則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8.誠懇道歉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做錯事,如果因此得罪了別人,就應真誠地道歉。這樣不僅可以彌補過失、化解矛盾,而且還能促進雙方心理上的溝通,改善彼此的關係。切不可把道歉當成恥辱,否則你就可能會失去一位朋友。

在與人交際中,要提高交際品位

所謂交際品位,就是指文明、文化、情感、理智、精神等因素在交際中的含量,含量越大,則品位越高。

那麼,如何讓我們的交際更具品位?從共性的要求和主要的內容來看,應把握以下幾點:

1.禮尚往來——蘊含真情實感

不少人認為禮送得越多越大,越能交到好朋友,越能說明關係不一般。殊不知禮儀過度,作為表情達意手段的禮尚往來,就變成了一種讓人不堪忍受的負擔。古人有“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說法,禮品隻是一種形式或載體,真正的含金量在於其中是否蘊含深情厚意、真情實感。

2.交人交心——增強精神引力

人際交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把我們的精神生活提到日常事物的枯燥單調之上,賦予平凡的生活以意義,使得它具有一種精神的投射、溫和的超越、趣味的升華。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創造精神上的愉悅體驗,增強相互間的精神引力,就需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也就是所謂的“神交”。

實際上,“神交”就是心靈相通、相互吸引和促進的精神之交。心靈之交能把人際交往提升到美妙的境界,值得人們全身心地追慕和投入。

3.語言交流——滲透文化氣息

著名作家餘秋雨在《台灣演講集》中,曾談到這樣一段經曆:

台北一位優秀的中年企業家請他去吃飯,同時還邀請來幾位著名的學者政要。席間,話題轉到了這位企業家讀過的《世界的征服者》一書上。對此,這位企業家發出了妙論迭出、精彩備至的評論。在場的每一位客人都有很好的文化感覺,僅僅是幾句詢問和附和,大家的心就在很高的層麵上連成了一體。

事後,餘秋雨感歎:“這座城市在杯盤夜色間,居然能如此高雅,我從此對台灣企業家刮目相看。”由一本書引出的話題,使這頓飯充滿了文化氣息而且餘味無窮。秋雨先生的這頓飯無疑吃得文明、文雅、更具品位。

4.麵對矛盾——保持理智態度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能躲過一頭大象,卻躲不過一隻蒼蠅。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在矛盾麵前失去了理智,激化了矛盾,使自己陷入了被動難堪的境地。

艾森豪威爾的母親曾告誡他:“能控製自己感情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偉大。”這句話,對我們處理交際矛盾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5.儀容舉止——講究文明禮貌

古語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隻有從外表到本質都是文雅有禮,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文明人。文明禮貌包括儀容整潔、舉止得體、用語文明、待人有禮等基本內容,其本質是對人的尊重。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隻有形成尊重與被尊重的默契與和諧,才可能讓交際順利進行和持續發展。文明禮貌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礎,同樣也是讓交際更具品位的基本要求。

克服心理障礙,輕鬆與人交往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裏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等。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古語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可見,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錯誤的自我估價,往往表現為自卑和自傲。

1.自卑

所謂自卑,就是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做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總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堅強、冷漠,讓人難以接近,在人際交往中顯得不合群。

2.自傲

自傲與自卑正好相反。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淩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地評價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交往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麵:

1.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舍判斷的標準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見麵時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麵的評價。俗話說,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麵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麵,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麵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麵、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有人就得出“他從來就不是好人”的結論,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

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特征,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偏激的、不科學的。

跟人開玩笑時,也要有個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過於嚴肅,精神時時處於緊張狀態中,就會使生活少了很多情趣。一個對什麼事情都認真對待、嚴肅處理的人,是不會贏得好人緣的,因為跟這種人在一起會很累,並且這種人總是硬邦邦的沒有一點熱情與活力,跟他們在一起無法開心、輕鬆,更不要說有什麼好心情了。

因此,在日常交際中,應該學會緊中有鬆,讓自己的精神得到解放。這就要求你不時要與人有說有笑,說些風趣的話,說些詼諧的話。這是調節精神的好辦法。

說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僅要達到說的目的,還要能夠逗人笑。幾個人湊在一起開玩笑時,一般會拿某個人開涮,比如他平時與眾不同的言行,或者他做的某件比較丟人的事情。不過,開這種玩笑要分情況分對象,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

如果你們選擇的開涮對象與你交情很深,彼此原是無所不談,你拿他取笑,不會發生誤會;如果你跟他隻屬於泛泛之交,你拿他取笑,往往會被誤會成惡意,心理上難免就會發生不快之感;即使彼此交情很深,可是對方氣量狹窄,隻許自己占別人的便宜,不許別人討他的便宜,你拿他取笑,他也不會感到高興。

並且,開玩笑也要有個分寸,在這個分寸內,能起到取悅別人娛樂自己的目的,一旦超過了這個分寸,就會適得其反,搞得大家不歡而散。這裏所謂的分寸,原沒有明確的標準,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來說,就是開玩笑讓對方心情愉快,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善意與歡快時,才算是真正的玩笑,而如果你開玩笑的目的是讓對方下不來台,或者是為了羞辱對方,這樣的玩笑就是狠毒、邪惡的了,也不能算是玩笑了。後者的特點是說出的話對對方的刺激過於強烈,令對方一時難以忍受,從而發生不愉快的反應。

基於這種原因,開玩笑的資料最好不要取材於聚在一起的人,而要取其他方麵,比如拿眼前某種事物做材料,或者拿最近發生的社會奇聞作材料,甚至實在找不到材料了,可以臨時編造一個笑話,隻要能夠讓大家笑就行了。

笑話的內容也是有講究的,俗話說“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開玩笑也是這樣,要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開一些與之相對應的玩笑。

如果你對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開一些庸俗粗糙的玩笑,對方隻會覺得你這人沒教養、粗鄙;而如果你對普通人開一些高雅的、文縐縐的玩笑,同樣不會起到好的效果,且不說對方能不能領悟,就算領悟了,他也會覺得你這個人裝腔作勢、花裏胡哨,不會對你有什麼好感,自然也不會給你捧場。

笑話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能夠用巧妙的語句,化陳腐的為新奇的,雖然輕描淡寫,已感到興味淋漓,這是幽默式的說笑話;第二類是引幾件相反的事實做一個對照,顯出其中可笑的矛盾,這是諷刺式的說笑話;第三類是把一件事實,繪影繪聲,盡量粗俗,不知忌諱,這是小醜式的說笑法。

至於揭露他人隱私,對某人進行冷嘲熱諷,更談不上是什麼笑話了。

掌握說服技巧,巧妙說服別人

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要說服別人的情況,如果不掌握技巧,就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為此,本文總結了以下幾種說服技巧,供大家參考。

1.調節氣氛,以退為進

在說服時,你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想方設法調節談話的氣氛。如果你和顏悅色地,並且用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充分照顧到對方的自尊和麵子,氣氛就會友好而和諧,說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在說服時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根本不把對方當回事,這樣的說服,多半是要失敗的。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就連剛懂事的孩子也知道維護自己的尊嚴。因此,在你試圖說服別人時,一定要維護對方的尊嚴,充分照顧對方的麵子。隻有這樣,對方才會考慮你的建議,並在很大程度上會接受你的意見。

2.爭取同情,以弱克強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麵對那些處於弱勢之中的人們,很多人會生出憐憫之心,並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在你想要說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不妨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爭取對方的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3.善意威脅,以剛製剛

在生活中,很多人用威脅的方式,逼迫對方不得不低頭,從而實現自己的目的。當然,像電視、電影之中演的那些壞人為了實現自己邪惡的目的,用卑鄙的手段對人進行威脅的方式是不足取的,我們這裏說的威脅,是一種善意的威脅,是為了達到維護正義的目的。

威脅能夠增強說服力,但是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態度要友善;第二,講清後果,說明道理;第三,威脅程度不能過分,否則會弄巧成拙。

4.消除防範,以情感化

一般來說,在你和自己的說服對象較量時,彼此都會產生一種防範心理,尤其是在危急關頭。這時候,要想使說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對方的防範心理。

如何消除防範心理呢?從潛意識來說,防範心理的產生是一種自衛,也就是當人們把對方當作假想的敵人時,產生的一種自衛心理。那麼,消除防範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複給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敵人。這種暗示可以采用種種方法來進行:噓寒問暖,給予關心,表示願意給予幫助等等。

5.投其所好,以心換心

人都有自私的一麵,往往認為自己的利益高於一切,抓住人們的這種心理,對於我們的說服是很有用的。在說服時,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承認了他的利益高於一切的觀點,從而對你心生好感,樂意接受你的建議或者答應你的要求。

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能給他人一種為他著想的感覺,這種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要做到這一點,“知己知彼”十分重要,隻有先了解對方的內心想法、感受,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才能抓住對方的心,做到以心換心。

與人交往應留有餘地,不要將好事做盡

人與人相處時,如果能夠保持適當的距離,為彼此的心靈留下一點空間,那麼,就會使彼此間的相處更和諧、更輕鬆。

一位女士結婚不久就離婚了,離婚的原因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用她丈夫的話說:“你對我們太好了,我們都覺得受不了。”

原來這位女士非常喜歡關心照顧別人,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她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一手包辦所有的家務,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等,決不允許別人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