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中學
在談私立中學時,我曾談到成立最早的中學,說到求實中學,後來又談到成立於光緒二十九年的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其實說起來,這些學校的曆史都不算最長。曆史最長,成立最早的,還要數一些教會學校,這裏先不妨據一九三五年資料列舉兩個例子:
北平崇實中學,校長羅遇唐,成立於清同治四年,民國十二年改行學製,學生人數三百五十人。學雜費高中三十五元,初中三十元,校址在安定門內大三條。
慕貞女子中學,校長鄭乃清,成立於清同治十一年,成立已六十四年,民國二十年呈準立案,二十四年設附屬小學,學生人數四百餘人,校址崇內孝順胡同。
同治四年是一八六五年,同治十一年是一八七二年,分別比豫章中學的成立早三十八和三十一年。同治四年是李鴻章在上海辦江南製造局的一年,也是中國第一次借外債——借英款一百四十三萬鎊,分二年六次還清——的一年,這年英國商人還在宣武門外修了一裏多長的一條鐵路,試行小火車,不久即被拆毀。到了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慕貞女校成立時,清政府第一次派三十名學童去美國留學,著名的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名。這些事聯係在一起,也說明西方的影響又深入一些了。算來這已是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歲月不能說不悠久。在此後七八十年中,教會學校大中小學遍布於全中國,如果詳考教會學校的曆史,據繆秋笙氏《教會學校立案運動中的見聞》所記,還要上推到道光十年,即一八三○年,那就又拉前了三十五年。這漫長的歲月中,眾多的教會學校,對現代中國的艱難的曆史步履,究竟發生過哪些好、壞兩方麵的作用,不是也很值得客觀地回顧和研究一下嗎?
在前引慕貞女子中學的資料中,有一句道“民國二十年呈準立案”,這一句話現在人看來無所謂,實際在曆史上也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話,是關係到中國政府的教育主權的。教會學校在一九二二年據中國基督教教育視察團統計,當時全國共有:
大學十六所,學生二千零一十七人;法學院一所,學生二十七人;醫學院十所,學生五百六十三人;師範學校四十八所,學生六百一十二人。中學二百九十一所,學生一萬五千二百一十三人。小學二千六百九十九所,學生十八萬四千四百八十一人。幼兒園一百三十九所,學生四千二百四十四人。護士學校一百零六所,學生一千三百八十人。盲童學校二十九所,學生七百九十四人。聾啞學校五所,學生六十人。孤兒院二十五所,學生一千七百三十三人。聖經學校一百所,學生二千六百五十九人。神學院十三所,學生三百九十一人。各種學校總數七千三百八十二所,學生總共二十一萬四千一百七十四人。
根據以上數字,教會所辦學校,種類又齊全,數目又龐大,學生數也很多。幾乎等同於中國公私立學校的總數,其目的就是為了“傳道”。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前期,對此自成係統的教會學校,一貫采取放任政策。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之後,北洋政府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才頒布了《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認可辦法》,主要內容是:
學校名稱應冠以“私立”字樣。校長必須為中國人。學校董事會中國人應占名額之過半數。學校不得以傳布宗教為宗旨。課程應遵照教育部所定標準,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
一九二六年十月廣東國民政府也發布了《私立學校規程》,其主要內容基本上與前一《辦法》相同,就是多了一條“私立學校如有宗教儀式,不得強迫學生參加”。
教會辦學校,其目的在於“布道傳教”,以上兩個條例,對其主要目的都作了嚴格限製,因而引起教會的不安,謀取對策。當時教會學校,有一個總的組織機構,名叫“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下設三個參事會,即高等教育參事會、中小學教育參事會、宗教教育參事會。原來以外國人為主,後來適應形勢,增加不少中國人,都是教育界知名之士,又都是教友,這樣緩和了矛盾,使教會學校的立案事,經過若幹年的周折,逐步順利解決。到了文化古城時期,北京十多所教會男女中學,已經完全在中國教育行政部門立過案了。所以在慕貞女中的簡介中,特別注明“立案”二字。因為這關係很重要,未經立案的學校,畢業文憑教育行政部門不給蓋鋼印,不能考高一級學校,這對每個學生都是有密切關係的。
教會學校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傳教”,立案之後,不能開設宗教課,也不能強迫學生參加宗教儀式,如做禮拜等等。在一些教會中學中,就采取各自的對策來解決。各校並不一樣。如當時最大的教會中學,燈市口育英,對於宗教性的活動,似乎不存在,校內也感覺不到任何宗教氣氛。相反在絨線胡同的崇德,宗教氣氛就很濃,一進校門,麵對著就是一座小小的禮拜堂,尖尖的屋頂上,一個十字架指向藍天。學校中有女牧師,類似輔導員一樣,在低年級班中,向小同學勸說,禮拜天來作禮拜,來聽講福音,參加查經班,如果表現好,可以得獎學金、可以免費,老師給補習功課,將來可以考燕京、協和等名牌教會大學,小同學們在這樣的勸說和引誘之下,不少人就認真地去作禮拜,甚至接受洗禮,成了基督徒。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不會成為虔誠的宗教信仰者,教會學校的學生縱然有些也去裝模作樣地去作禮拜,聽福音,受洗禮,但到了後來,除去靠教吃飯的外,大多不能持久,過去就算了。誰還能相信上帝一輩子呢?所以教會學校真正能達到其傳教目的的並不多。
文化古城時期,北平的十幾所教會中學,有些附屬有小學,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有教會的固定經費,辦學經濟上有保證。另外雖然各校都有教會撥的經費,而學生的學雜費同樣也很貴,在相當程度上,是“貴族化”學校。由於經費較為充足,所以它在規模上,一般都符合教學條件的要求。即不像一些人多為善的私立學校,不設超過四五十人的大班,一般都是四十來人一班,任課教師有能力照顧,可以保證教學質量。第二個特點,就是教學質量、學生成績一般都較普通私立中學為好,學校規矩較嚴。更突出的是英文或少數法文的外語教學較好,因為有不少是外國傳教士直接教的。這樣他既教書,又傳了教。如繆秋笙氏《教會學校立案運動中的見聞》中引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代理總幹事加拿大人吳哲夫的話說:
我記得,有一位後我數年來華的少年朋友(按,都是加拿大人),在來華前發誓說:我無論如何,決不至於放棄傳道工作而到學校裏去教書,這是違反傳道目的,也是違反我立誌傳道的原來意誌。但他到華一年之後,就有人請他當教師,自此以後,他並不曾離開教育工作。他現在是一個熱心傳道的校長,以充分機會,在他學生中傳布福音,領人歸主。
當時,北平各個教會中學中,以牧師又兼教師的外國人很多,幾所著名的教會學校中都有。
與前舉簡介崇實、慕貞兩校曆史悠久而外,還有彙文,也是有悠久曆史的。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賈腓力,一八八一年來中國,就在北京彙文大學任理科教員。這還在清代光緒初年。後來此人做了中華基督教教育會總幹事。二十年代燕京大學成立,彙文大學並入燕京。船板胡同彙文舊址,改辦中學。文化古城時期,教會學校中彙文中學,一直是校舍及各項設備最好的中學。惟一有室內體育場的學校就是彙文。它的近鄰就是慕貞女中,一男中、一女中,代表了教會中學的老學校。相對燈市口的育英中學,全部男生,近鄰貝滿女中,也是一“男”一“女”,則代表了北平教會中學中後起之秀,文化古城時期,這兩所學校,是教會中學中最活躍的。
育英中學鼎盛時期,人數最多,校址有四處,一處燈市口西口路北,另一處燈市口東口路北原鹽務學校舊址,還有一處在騎河樓,再有一處在一個小胡同中。當時育英有一個廣播電台,也是文化古城獨一無二的中學電台。不過育英的幾處校舍,都是老式房屋,而且盡管幾處,教室還不夠用。據說它的校長親自排課,每年暑假開學前的兩個星期,校長躲在一個僻靜的地方,概不會客,專門排課表,把體育課、音樂課、童子軍課等不占用教室的課程穿插開來,這樣就能把十個教室排十二三個班級的課了。育英中學像誌成中學一樣,是文化古城當時人數最多的中學。
育英隔壁是基督教公理會設立的貝滿女中,人數在女子中學中,也不少,有五百六十多人。一進門也是禮拜堂,頂端十字架,也顯示出濃鬱的宗教氣氛,每年“彌賽亞”大合唱,總是以貝滿女中的學生為主的。校長管葉羽女士,是當時文化古城有名的女教育家。手頭有資料記載它的創辦年限是一八六四年,如何追溯到這樣早,原始情況如何?我就說不清楚了。
安內大三條的崇實中學,前引簡介說明,是老學校。另外在它附近,安內下二條還有崇慈女子中學,和它是一個教會係統的,人數也不少。是東北城著名的兩所老教會中學。而絨線胡同崇德,也是按“崇”字排行的教會男中,卻沒有相應的教會女中和它作伴,顯得有些孤零零的了。不過崇德的校舍是很好的。在絨線胡同六部口南口西側路北,進門不遠小禮拜堂,往西一轉,大操場,一座相當大的三層灰磚教學樓,麵對操場,陽光充足,十分氣派。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禮堂後麵,還有一個二十米的小遊泳池,這在文化古城的中學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再有崇德的英文教師淩賢揚,也是當時的著名外語中教專家。據傳楊振寧博士就在崇德讀過書。崇德畢業的學生中,還有不少名人,如著名演員黃宗江、孫道臨等位。
西城還有一所中華聖公會辦的篤誌女子中學,校址在前王公廠,人數不太多,在一些教會中學中,它是比較小的了。
以上介紹,都是基督教會辦的中學。天主教會辦的比較少,最出名的是輔仁男附中和輔仁女附中,前者在什刹海西街,即舊濤貝勒府,後者女校在太平倉。這兩個學校都很正規,畢業生大多考入輔仁大學。另外在宣武門順城街天主堂也有一所中學,名首善中學,這個學校辦的就不太好,似有似無;在當時知道的人就不多,現在則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公立中學
文化古城時期,北平的中學,私立的最多,教會立的次之,公立的最少。公立中學又分國立、省立、市立三種。經費來源及領導關係各有所屬,不容混淆。但總之是公款辦的,所以我以“公立”二字概括之。實際當時並無公立的說法。
說起公立中學,首先想到的就是師範大學附屬男中和師範大學附屬女中,簡稱“男附中”、“女附中”。前者在和平門外新華街,後者在辟才胡同。
說起師大男附中,那名氣是很大的。在三十年代中,是全國最好的中學之一,與江蘇揚州中學、天津南開中學、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等校,是全國中學中的特優學校,每年的畢業生,除特殊情況外,基本上都能考上著名國立大學。這些中學,也是全國各地中學的學習榜樣。
師大男附中,自淪陷後期,在和平門外新華街操場邊牆上開了門,這樣大門臨通衢大道,比較氣派,而在文化古城時期,它的校門,還在電話南局的那條胡同中,要走過師大和附小的門,再往南,往東一拐,才能找到附中的門。不但大街上看不到,即使到那個胡同口上,也看不到,還要往東、往北才是它的正門。而且在胡同口上,隻有電話局的牌子,也沒有附中的牌子,是很隱蔽的。
師大男附中的房子,建築的很早,是清末福建人陳璧作順天府尹籌建“五城學堂”時建的。是最早的一種有點西式樣子的平房,中間一條走道,兩麵分開一排排的房子,或者可以說,有點像軍營。我曾經考上過附中,在我一九三七年考試時,及後來又和同學們進去玩耍,在我的記憶中,這所著名的學校是沒有一所樓房的。倒不如師大附小,臨新華街一座老式二層樓,現在還在。我近年每次回京,經過此處,總不免抬頭望望,回想我鄉下初出來時,轉學五年級考試,就在這個樓上,口試時的教室,還記得清清楚楚,真像昨天的事一樣,誰知一晃已過了五十四五年呢?後來我轉學附中,考上了,可惜沒有去,因為考試在淪陷前,開學已在古城淪陷之後,和平門有插著刺刀的持槍日寇士兵站崗,中國人出入要鞠躬,這樣就不敢再去了。相反,有原來家住內城,又在和平門外附中上學的同學,卻轉學到城裏的學校。同學張中和(沈從文先生內弟)當時家住二龍坑,就轉學到誌成,和我做了同學,直到畢業,後來讀清華土木係,迄今也是白頭專家了。還保持著童年的友誼。
附中的畢業生,後來成了名人的不知有多少,其中出了兩位演員,其中一位就是有電影皇帝之稱的石揮,不但會演戲,而且文章寫得也很好,他大概隻在附中上到初三畢業罷,可是那中英文基礎是非常紮實的。
附中是師範大學畢業生的實習中學,師大每年各係畢業生畢業時,除寫論文之外,還有教學實習,其分數由附中任課教師隨堂聽講後評定。附中教師可以說都是清一色師大畢業生,而且是從優秀畢業生中遴選的。數學教師申介人、蕭佩蓀二位,是附中專任教師,又在誌成兼課。二位都教過我,申先生教我初中平麵幾何,高中解析幾何,上課從來不帶粉筆大圓規,而一揮手在黑板上便能畫出外切圓來,真是絕活。蕭先生教高三解析幾何,從來不帶書,一本《二氏幾何》已教了十幾遍,每頁每道題目都能背下來,所以不用帶書了。附中其他教師,都類似這二位,都有各自看家本領,而且都非常認真教學,現在這樣好的教師說來是十分稀少了。
師大女附中在辟才胡同西頭路南,當時都是師範大學的教學實習中學。但是這所學校的係統,在曆史上與男附中是兩樣。因為在北洋政府後期,北京除男師大之外,尚有女師大,就是著名楊蔭榆事件的那個學校。女師大有一所附屬中學,就是後來的師大女附中。此校在文化古城初期,因歸屬問題,也曾鬧過一次小小的風潮,就是為了所欠經費是由大學辦公處領,還是由女師大領,為此在會議室中大打出手,劉半農有一篇題為《北平大學校長辦公處不幸事件目證錄》的文章專記此事,編入《半農雜文二集》中,前麵有《附記》道:
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和女子附屬中學間的糾紛,鬧到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而有女附中教職員毆打女師院長徐炳昶先生的怪事,可算是生了瘡出膿了。其時我以女子學院院長輪任北平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目睹怪劇之經過。事後雙方涉訟法庭,我即將當時經過事實,寫送法院,以供參考,但法院也沒有適當的辦法,終於是以不了了之。其中誰是誰非,我們局外人更無從推斷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附記。
後來女師院並入男師院,成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女子附屬中學就成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女子附屬中學,簡稱“師大女附中”了。其教學質量在當時文化古城中,也是女子中學裏首屈一指的。同男附中一樣,成為全國著名好學校。
公立中學中,市立的比國立的多,不過也沒有幾所。男中有安內郎家胡同的市立第一中學、東四南內務部街的市立第二中學、北溝沿祖家街的市立第三中學、西什庫市立第四中學、北新橋方家胡同的市立第五中學,女中有北長街南口路西的市立第一女子中學,簡稱女一中,還有市立第二女子中學,簡稱女二中,地址在市黨部街,即教育部街。由北平市政府教育局撥經費的中學,隻有以上這七所。而其中男五中是新設立的,建校於一九二八年,其他則都是由北洋政府以來的老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