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遷徙的動力在東北亞高原地區聚集(1 / 3)

這裏所說的“東北亞高原地區”,是指由蒙古高原、西伯利亞高原以及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及其他遠東山脈組成的高海拔地區。這一地區跨越溫帶和寒帶,瀕臨太平洋和北冰洋,地勢開闊平坦而又廣布森林和草原,可供食用的植物和動物資源都十分豐富。其中,僅在北緯40°~60°範圍內適宜古人類生存棲息的區域就達1000多萬平方公裏。特別是在著名的歐亞大草原範圍內,亞洲草原的優質核心地域也在這裏,而草原本身就是亞洲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裏向南和西南方向可以抵達世界上各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古人類的互相遷徙交流和文化碰撞必然大大加快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進程。這裏還以高海拔的獨特優勢,為古人類躲避大洪水、大海嘯、大海浸、火山噴發和冰期交替等形成的自然災難提供了廣闊的庇護地。最具獨特意義的是這裏又靠近白令海峽,因而人類在從亞洲向美洲遷徙之前,理應將這一區域作為發育和聚集動力的大本營。

獨特的區位條件

東北亞高原地區的北部是更加接近高寒地帶的西伯利亞,這裏瀕臨北冰洋的低地,西部是低窪的西伯利亞平原濕地,南部是燕山—太行山脈。與周邊地區相比較,地形的高低、氣候的冷暖、地貌和生物的多樣性都有利於古人類的生存和遷徙。

高原的特殊意義。大河流域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廣為人知,但是高原所起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事實上,在大洪水、大海浸等特殊時期,高原起著拯救古人類的作用。在大冰期結束後的近2萬年來,人類曆史還經曆過數次小冰期交替。而在這一時期,高原的地形地貌早已定型。有學者考證,在距今1萬年到4100年的時間裏,亞洲經曆了5次大洪水和若幹次小洪水。每逢洪水期,平原淹沒,人無覓食棲身之地。洪水最大時,曾到達太行山東麓。古人類隻能沿山脈向高原逃生。小冰期來臨,海平麵下降,淺海變成草原,長江、黃河等大河出海口向深海方向延伸達上千公裏,古人類又向溫暖濕潤的沿海平原遷徙。直至人類文明發展到農耕定居階段,才形成當今世界的人類分布格局。

中低山脈的調節作用。東北亞高原地區縱橫交錯地分布著很多山脈。這些山脈的共同特點是大部分為中山和低山,起伏程度較小,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很少有在其他山脈中常見的那種高山峻嶺、懸崖峭壁。人類徒步在山脈中比較容易穿行。山脈與草原和河流相間分布,對於人類通行、動物繁衍起著不可替代的調節和支撐作用。

草原是古人類采摘和狩獵的最佳基地。在種植業和畜牧業起源之前的曆史長河中,人類主要依靠在草原上采摘植物果實和獵取野生動物為生。種植作物的農田在開墾前也都是草原,但隻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草原或者因為氣候寒冷,或者因為降水量不足而不適合開墾,但仍然可以作為野生植物和動物的生長棲息基地,進而成為人類獲取食物完成進化的基地。

種類繁多的植物。據考證,近1萬多年來亞洲草原的植物種類是基本穩定的。在比較典型的草原上進行普查,植物種類多達1千多種。不少植物的果實、嫩葉和伴生菌類等都可以直接被人類食用,以獲得蛋白質、能量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

持續繁衍更替的野生動物。草食動物的特殊意義在於能把人體所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纖維變為人類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這是因為草食動物具有發達的瘤胃,可以對植物纖維進行發酵裂解,並且他們具有反芻功能,可以把粗硬的植物纖維反複咀嚼然後再進行消化。正是草食動物的這兩種獨特功能才使生物界構成完整的循環係統。因此可以說,如果地球上沒有草食動物,人類就不可能進化成今天這樣的高智能程度。據研究,亞洲草原曆史上已經滅絕的一些大型草食動物,如猛獁象、披毛犀、野馬、野牛等對人類進化的特定階段都曾起過關鍵作用。大型草食動物滅絕後,鹿科等中小型野生動物成為草原人類獵食的主要對象。

草原和森林的結合部為人類的棲息創造了獨特條件。降水量400~500毫米一般是作為北亞草原與森林植被的分界標準。東北亞高原地區的植被以草原為主,森林比例較小。在其四周都有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的季節性濕氣團,內陸地區大部分為幹旱缺水的草原,因而在山脈附近形成了眾多的林草結合部。這些地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動物資源分布比較集中,人類在這裏覓食、棲息、搭建帳篷的條件都優於單一的森林或草原。

開闊的地形利於人類發現和追捕野生動物。東北亞高原地區的地形以淺丘陵和波狀高平原為主,視線所及可達幾十公裏以上。獵人可以發現很遠處的獵物,並且在平坦的地麵上,獵人以比山地和森林快得多的速度進行追獵。草原依不同降水及土壤條件形成濕潤草原、幹旱草原、荒漠草原等多種類型,野生動物在不同的草種、水源和地形之間進行有規律地遷徙棲息。古人類可以比較容易地掌握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更容易地捕獵到足夠的動物性食物。

沙漠的特殊功用。人類在遠古時代經曆過漫長的冰期及間冰期。戰勝冰雪、躲避冰蓋就成為當時生存的首要問題。蒙古高原腹地是浩瀚的大漠,西側緊鄰的中亞草原也有大片荒漠,是世界幹旱中心之中影響人口最多的兩個。按現在荒漠地區降水量僅為沿海地區的1/30~1/10推測,即使在冰期,荒漠地區的冰蓋也很薄或基本沒有。這一特點無疑在人類進化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人類可以到這些地方避寒、棲息、覓食以等待冰期結束,冰蓋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