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和南美洲總麵積為423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陸地總麵積的8.3%,如果不計算無人類居住的南極洲則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12.5%。而且美洲基本沒有浩瀚的大沙漠,如果隻計算可開發利用麵積的比例,美洲還要高得多。美洲有北美大草原、南美潘帕斯草原、安第斯高原和稀樹草原以及沿河湖地帶的濕地草原等世界上最優質的草場,發展各類畜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這被後來殖民時期快速崛起的“牧畜王國”的遊牧業所證實。但是在西方殖民者到達之前,整個美洲大陸卻沒有畜牧業。雖然北美印第安人很早就開始養狗,中南美洲的幾大文明古國也有少量飼養的羊駝和火雞,但都沒有成為主要的生產活動和食物來源,難以稱得上真正意義的畜牧業。
捕獵野牛支撐的無畜之洲
西方殖民者到達北美洲時,看不到一頭家養的馬、牛、綿羊和山羊,是名副其實的“無畜之洲”,然而大陸上卻到處遊走著不計其數的野牛。據估計,當時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總數約為200萬~500萬人,野牛頭數約有5000萬頭。以此計算平均每人可以分攤到10~25頭。北美大草原是名副其實的動物天堂。西方殖民者帶入的馬、牛、羊、豬等都有野化後大量自然繁殖的過程。對外來家畜尚且如此,對土生土長的美洲野牛來說,繁衍的有利條件可想而知。數量龐大的野牛群自然成為印第安人取之不盡的,現實而充足的食物來源。據記載,狩獵野牛是北美印第安人日常生活的中心活動,也是舉行祭祀祈禱的重要內容。野牛肉既可烤熟或煮熟吃,也可晾成肉幹貯存和食用。剛獵取的野牛肉新鮮溫熱,沒有任何汙染,也可以生吃,營養素更為完善。
美洲野牛對印第安人除了是食品的主要來源外,還有多種用途。牛皮鞣製處理後用來製作帳篷、被褥、衣服和靴帽,還可製作牛皮小舟在河湖水麵上劃行;野牛絨毛可以用來製作禦寒的毯子或披肩;牛胃可以製作裝液體的容器;野牛糞含有很多未消化的植物纖維,晾幹後可以用作燃料。1萬多年以來,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形影相隨。可以說哪裏有牛群,哪裏就成為人類的棲息地。大自然的條件如此方便而充足,還需要馴養動物發展畜牧業、栽培作物發展種植業嗎?
以美洲野牛作為食物供給的這一原始平衡狀態竟然維係了1萬多年。然而有兩點是不可思議的:
第一,為什麼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數量長期維持在很低水平?
歐、亞、非各洲的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在北美洲除野牛之外的其他食物來源途徑還很多,因而饑餓影響人口增長的可能性不大,但人口數量比其他洲要少得多。根據目前所見資料進行推測,印第安人在曆史上人口的異常死亡現象是十分嚴重的。如在極端的神權思想支配下,大量舉行人祭、血祭以表達對“太陽神”和諸多自然神靈的崇拜;經常發生血腥的部落戰爭;寒冷氣候和疾病造成的低生育率、高死亡率等等,眾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了人口的正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