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古交流遺蹤(1 / 1)

考古證據

考古學家發現,在橫貫歐亞、連接東西半球的廣大草原地帶,遺存有大量的舊石器、新石器、細石器、青銅器、鐵器和牲畜、作物等人類活動的遺跡。把這些遺址聯係起來分析,歐亞草原的古人類先民有大體相同的文化演替過程。從對岩畫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蒙古草原上科布多的一處可能為冰川時代末期的洞穴壁畫上所表現的野生牛、羊、馬、駱駝及大象與中亞草原岩畫的藝術風格是相同的,而且與法國和西班牙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風格在很多方麵都很相似。特別是突出的是公牛圖形和線條運用的技法,研究者認為二者之間十分相近,這表明大約在2萬年前東西方的古人類就存在著某種聯係和相互影響。

在中亞的考古中發現距今6000~7000年馴養動物的骨骼,與中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亞的同類動物遺存年代相仿。21世紀初在錫林郭勒盟境內的中蒙邊境發掘的金斯太洞穴遺址處於蒙古高原的腹地。在深24米,寬16米的同一個洞穴中發掘出時間跨度從距今50000年到3000年的連貫性三層遺存,說明了蒙古草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各層文化都有大量的動物骨骼,以野馬、披毛犀、野鹿、羚羊為多,與歐亞其他古人類遺址相似。其中以野馬骨骼最多,反映出草原先民主要以獵取野馬為生的生活狀態。有的學者還認為這一遺址為馬在蒙古高原馴化提供了線索。這一點如果能得到確認,就可以證明馬的早期馴化在歐洲草原(烏克蘭)和亞洲草原(內蒙古)都發生過。

印歐語係大家庭的擴散

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歐洲原住民的語言和印度語以及古典伊朗語、古典梵語都是同一個語言大家庭的成員。印歐語係起源的假說之一便是認為印歐語係來源於中亞的雅利安母語。雅利安人最早居住在裏海以東和東北方的廣大草原上。大約在距今3800年左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向東南進入印度,另一部分向西及西南方向遷移,進而成為大部分歐洲民族的先民。前蘇聯學者認為在西伯利亞草原地帶也曾居住過雅利安人(白種人)的居民,時間大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是已經開始經營畜牧業的部落。後來,來自東南方的蒙古利亞人種華北型成分大量進入西伯利亞草原,形成了中國史籍中出現的丁零人。

印歐語係中包含有眾多語言種類,是涉及人類最多的語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亞洲的印度和伊朗以及現代美洲和大洋洲的主體語言,包括我們熟知的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斯拉夫語、印度語、波斯語等都屬於印歐語係。據估計全世界接近一半左右的人使用印歐係語言。但是,主要使用印歐係語言的民族都已遠離其語言的最初發源地—中亞草原。而現代在中亞草原占主體地位的民族語言為源自東方的阿爾泰語係。由此也可以看到曆史上草原地帶人類遷徙和交流的強度。

共同語言成分的啟示

在世界語言學已有定論的九大語係分類中,有六大語係的產生地區和使用地區與歐亞草原通道有地緣關係。主要的對應地緣關係為漢藏語係對應東亞南部;阿爾泰語係對應東亞北部和中亞;印歐語係對應南亞、西亞、歐洲,後來擴展到美洲和大洋洲;斯拉夫語係對應中東歐;烏拉爾語係對應東歐和北歐;愛斯基摩—阿留申語係對應北半球三大洲的北極圈附近,起源地則在亞洲北部。在人類曆史上,語言產生、發展和定型的過程中,由於不同人群之間的互相遷徙融合,相鄰人群之間語言交流溝通都會產生大量詞彙的借用、替代、組合現象。特別是語言形成和成熟定型的近幾千年內,歐亞草原通道及鄰近地區的人類遷徙活動空前頻繁,不同語係之間或同一語係內不同語族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表現得特別明顯。

曆史學家在研究民族地緣關係時,常常使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不少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語言之間存在的這種互相滲透的現象。近年來有的學者專門研究了通古斯語的一些詞彙在古代中國北方民族和歐亞諸族中的分布現象,進一步為歐亞草原通道的人類交流提供了佐證。據研究,匈牙利語(Magyar)與蒙古語、女真語的相近詞彙不僅包括了基本物質、動植物名稱、人體部位、家庭關係等一般詞彙,而且包括了社會方麵的複雜詞彙。操通古斯語的曆史民族肅慎、靺鞨、女真、滿等主要活動在東北亞地區。現在提出的證據認為通古斯語與匈牙利語所歸屬的烏拉爾語係有著親緣關係,這就意味著與同為烏拉爾語係的北歐芬蘭語、拉普語也有親緣關係。換言之,從太平洋西岸的東北亞,到北冰洋南岸、大西洋東岸的北歐,相距約兩萬公裏的人類有著並不算太遠的親緣關係或密切交往的曆史。至於阿爾泰語係內的突厥、蒙古、通古斯三大語族之間的相同成分更多,在其發源和通用的廣大地區人類的關係更為密切,交流更為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