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平原
大平原是北美大草原在美國境內的代稱。北美大草原又稱普列利草原,源自法語Prairie。北美大草原的大部分在美國境內,北部延伸到加拿大,南部直至墨西哥。美國在南北戰爭後推行“西進運動”,在宣傳中部領地的富庶、遼闊和美麗景觀時,稱之為大平原。
美國大平原位於落基山以東,密西西比河以西,包括美國中部的蒙大拿、懷俄明、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內布拉斯加、堪薩斯、俄克拉荷馬、得克薩斯等十多個州,總麵積153.6萬平方公裏,約占美國本土總麵積的1/5。境內除少數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帶外,大部分為一望無際的平原,以致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人們的視覺和感覺似乎難以發現實際上存在的由西向東的緩慢傾斜。
美國大平原遠離東西海岸,大部分地區屬於半幹旱的大陸性氣候,季節溫差和日溫差均比較大,年降水量少於500毫米,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木本植物有少量分布,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草草原。大部分河流發源於西部的落基山,向東注入密西西比河,形成了世界其他草原少見的眾多河網相間分布的狀態。大平原的土壤肥沃,適合於各種植物生長,既適於用做大規模的放牧草場,也適於開墾為農田。主要自然災害有幹旱、沙塵暴、洪水、雪災、龍卷風等。粗放經營的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曾引起20世紀30年代的“黑風暴”頻繁發生。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以前,美國大平原沒有家畜,隻有成群的野牛和其他野生動物出沒。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主要以獵殺野牛為生。17~19世紀為開放牧區放牧(遊牧)畜牧業起源和發展時期,也就是美國史研究中的“牧牛王國”、“牧羊帝國”時期。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為畜牧業轉型和旱作農業的競爭發展時期。20世紀30年代經曆“黑風暴”後,美國製定法律保護草原、發展灌溉,逐漸形成了種植、放牧和飼養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使美國成為草地經營和糧食與肉類生產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搖籃和大本營
1492年哥倫布首次抵達美洲時,即發現新大陸沒有牛、馬、羊等家畜。1494年哥倫布的船隊第二次抵達美洲時,帶來了24匹雄馬、10匹牝馬和為數不多的牛。之後,歐洲殖民者不斷把牛、馬、綿羊和山羊帶到新殖民地,並形成了在“開放牧區”由騎馬牧人巡遊管理牛群的放牧方式。
得克薩斯處於北美大草原的南端,被稱為美國“牧牛王國”的發源地。其麵積達69萬平方公裏,是美國本土麵積最大的州。17世紀末,牧牛業即傳入該地。最初見諸文字記載的是1690年曾有200頭牛和400匹馬作為新傳教區的供應品運抵得克薩斯東部。之後陸續有殖民者和傳教者將牛和馬帶入。由於殖民者人力缺乏,這些牲畜幾乎是在野生的狀態下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每15年翻一番的速度繁衍。
在得克薩斯東南部的菱形區域最早完成了“牧牛王國”的孕育過程。這主要得益於幾個獨特的有利條件:(1)平原廣闊無垠,便於牧人騎馬巡視龐大的牛群;(2)氣候溫和,一年四季從不降雪,又不像熱帶那樣炎熱,整體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成為一個天然的防寒防暑的庇護所;(3)牧草豐美,四季常綠,依靠自然采食即可滿足牲畜的營養需要;(4)鄰近海岸,可以依托出海口發展牛肉及其他產品的貿易;(5)東部河穀形成天然屏障,避免戰爭和種族紛爭形成的侵擾;(6)大量存的在殖民早期走失而野化的馬匹,在重新馴服後為牧牛者提供了數量充足而完全免費的坐騎;(7)西班牙、英國、法國殖民者先後進入該區,不同來源的放牧方式和牛種的融合形成了成套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條件的生產方式,創造了輕易占有成千上萬英畝大牧場而“一本萬利”的美國式牧牛業。這種牧牛方式通常被美國文獻稱之為“開放牧區放牧”,實質上與其他洲的遊牧沒有本質區別。
19世紀20年代,得克薩斯東北部的森林與草原交錯地帶成為養牛業快速發展的新興地區。溫暖的氣候、黑土地生長的茂密牧草、灌木叢形成的牛群庇護處,大自然滿足了草食家畜生長繁殖的幾乎所有條件,使東南部已經形成的牧牛優勢在更大範圍內得以發揮。19世紀30年代之後,養牛區域進一步向該州的西部和北部草原區延伸。到1850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像追捧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一樣追捧得克薩斯的“牧牛熱”。來自美國東部的移民被忠告“能帶多少牛就帶多少牛去”,“沒有牛也可以去”。1860年,得克薩斯牧區的牛大約為300萬~400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