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現代草原畜牧業示範建設標準(摘要)
按:在網上搜索資料時發現這個稱為“建設標準”的文件後,自然聯想到了該市主管農村牧區工作的白玉嶺同誌。在他擔任副市長的10年間,鄂爾多斯市經曆了四年連旱的打擊、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和草原生態明顯改善等階段性變化。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及時啟動了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示範建設,這在荒漠草原區是十分難能可貴的。1999年和2001年我和主管畜牧業的盟市長參加國家外專局批準的畜牧業培訓項目時,分別赴美洲和歐洲培訓考察。那時他就電腦和相機不離身,白天搜集資料,晚上及時整理,盡量多地把可用的信息帶回來。經過10來年堅持不懈地創造條件,終於開始把歐美現代生產經驗成套地在鄂爾多斯高原進行創造性地借鑒組裝,為我所用,開創草原式的輝煌。根據該“建設標準”所包含的內容,達標牧戶的物質生活、生產方式與發達國家的一般家庭牧場已基本沒有什麼質的差距。不幸的是,這一計劃實施兩年後,白玉嶺同誌因積勞成疾,倒在了農業發展項目的第一線。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勇於開拓創新、為草原的興旺繁榮而拚搏不懈的蒙古族領導幹部,以豐富的實踐成果和精神財富為後人留下了永恒的記憶。在此謹以此寥寥數語紀念草原畜牧業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實踐者白玉嶺同誌。同時把他所主持製定的“標準”一文摘要附在這裏,以資參考。
總體目標和建設原則
在大力轉移牧區人口的基礎上,按照“用現代科技成果裝備農牧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牧業”的發展思路,引進、彙集、組裝國內外現代化農牧業元素,建設現代草原畜牧業示範戶。項目建設區為牧區範圍內的優化發展區和限製發展區,不得在禁止發展區內選戶建設。以水資源為中心區域布局,無水草場及其經營戶不得列入項目建設。總體分為沙區、軟梁區和硬梁區三大類。通過5年左右時間實現全部達標。
建設規模和進度
從2009~2012年每年建設示範戶800個,每年新建中型農機服務隊(具有服務能力的農機大戶)37個。到2015年探索出一條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現代化草原畜牧業發展之路。
建設內容和標準
(1)農機服務隊:配備60~80馬力拖拉機及牧草和農作物滅茬、中耕、植保、玉米收獲、青飼收獲、打草及拾捆、飼草粉碎等作業機械。農機服務組織設置標準為: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區域25~30戶示範戶擁有1個服務隊,常規服務半徑為15公裏。
(2)示範戶:每戶人均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沙區每戶經營水澆地300畝,草場5000畝;軟梁區每戶經營水澆地200畝、草場7000畝;硬梁區每戶經營水澆地100畝、草場10000畝;在劃區輪牧、草畜平衡的前提下,牲畜飼養量達到1200個綿羊單位以上,出欄600隻以上;農機具配套有拖拉機、拖車、雙圓盤牧草收割機、噴灌機、簡易摟草機、懸掛犁、旋耕機、播種機、小型飼草料粉碎機;全部實現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劃區輪牧;通過封育補播等方法,促使草場原生植被達到60%以上;每年劃出20%的草場禁牧,5年草牧場全部輪歇改良一遍,植被密度及優質牧草比例均有明顯提高,草場質量顯著改善;水澆地必須全部噴灌,優質牧草、籽實玉米和青貯玉米種植比例達到4∶4∶2。
(3)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服務體係,為示範戶和農牧民提供優質服務。
(4)到2015年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戶戶通電;人均居住麵積35平方米以上;彩電、冰箱等家電齊備;道路狀況有較大改善;有電話或手機等通訊工具,70%的家庭實現家中上網;戶有小汽車或客貨兩用車1輛以上;戶有洗澡、衛生設施;戶有沼氣池一座;無適齡學生輟學現象;環境整潔、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