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過罷新年備耕忙(2 / 3)

2.龍頭節 二月二,即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日”,又稱“龍頭節”、“青龍節”、“春龍節”、“挑菜節”。相傳,這一天神龍開始抬起頭來,它可以興雲布雨,造福於民,所以中華先民才祭祀它,後來相沿成俗。

關於龍抬頭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說。

傳說一陝西驪山有個年輕後生叫水生。他的祖輩就住在那裏,以耕耘種田為生。後來不知為何,老天總是不下雨,眼看莊稼都快幹枯了,人們也喝不上水,水生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他決心要為百姓找水抗旱,拯救苦難的家鄉。於是,他告別了父母和鄉裏親友,走遍了山山水水,曆盡千辛萬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是年二月初二這天找到了神異的降龍木,他用降龍木鎮住了為害多端的孽龍,人間從此開始下起雨來。人們得救了,為感謝天龍降到人間,於是人們在每年的二月二日都要進行各種各樣的祭祀龍神的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龍頭節。

傳說二河東地區的黃河岸上有座龍斧山,古樹參天的龍斧山下有座龍王廟,這裏住著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勤勞勇敢,心地善良,名叫強娃。強娃長到20歲出頭時,父母因病辭世。經鄉親說合,他和在龍斧山以采藥為生的一個叫瑩花的姑娘結了婚,婚後小兩口相親相愛,過著幸福的生活。後來黃河兩岸的山陝一帶連年大旱,老天總是不下雨,莊稼都枯死了,顆粒不收。人們的眼淚哭幹了,嗓子哭啞了,敬神祭祖也無濟於事。強娃和瑩花決心拯救鄉親,抗旱找水,於是他倆便去附近的龍潭裏掏水,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從臘月初八一直掏到臘月二十三,仍是滴水未見。他倆不灰心,第二年二月初二的這一天,天上忽然飛來一個石頭蛋子,瞬間石頭蛋子就變成了一隻白鴿,轉眼間白鴿又變成了一位老翁。慈祥的老翁告訴強娃和瑩花,說應到龍斧山上去找,那裏有把劈山的大斧,把這神斧取來,就可以解除旱情拯救人民。最後他們用這把神斧把龍潭劈開,頓時一條青龍從潭中騰躍而出,緊接著霹靂一聲,天降大雨,直下得池滿、井滿,大地飽和,人們仰天呼喊,叩頭謝神。因為這一天正好是二月初二,所以每到這天人們就祭祀神龍,稱這一天為“龍頭節”。

傳說三相傳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個喜怒無常的家夥。一天,有人給他說,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改國號為周,自封大周武皇帝。玉帝聞之大怒,讓太白星傳旨,限定人間三年不準下雨。聖旨一下,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莊稼都枯死了,水也快喝幹了,人們哭幹了眼淚,哭啞了嗓子。眾雨神聽著人們的哭聲,雖不忍心,可誰也不敢違抗玉帝的聖旨。忽然有一天,天邊飛來一片密雲,隨著一陣狂風,嘩嘩嘩地下了一場大雨,人們樂得朝天呼喊叩頭。

原來這是司管天河的玉龍行的雨。這玉龍當年違犯天規,曾為救民行雨,被打到凡間受罪,變成一匹白馬,跟著唐僧跋山涉水到西天取經。後因取經有功,被重新召回天河,官複原職。這次它見人們可憐,便不顧危險,喝足天河水,張口行雨。玉帝得知後,勃然大怒,把它又打下凡間來,壓在一座山下受罪,山上立一通碑,上麵刻著: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熏登淩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

這時人們才知道,玉龍原來因降雨拯救他們而違犯了玉帝聖旨。為報答玉龍的救命之恩,讓它重上雲天,再降甘露,人們就到處找金豆開花。找呀找,可是總也找不到。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一這一天,正逢趕集之日,一個老婆婆背著一袋苞穀去賣,一時沒招呼好,袋口開了,金黃金黃的苞穀撒了一地。人們心頭一亮,心想,這苞穀粒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這一方人耳裏,次日家家戶戶都炒了苞穀豆。

二月二這天,各家各戶炒好的苞穀花用簸箕盛著,供到當院,有的還端著送到玉龍身邊。玉龍見人們待它如此之好,再也忍不住了,便大聲喊道:“太白老頭,金豆開花了,為啥還不放我回去!”太白星人老眼花,看不清楚,便一招手取了塵拂。鎮壓玉龍的那座大山原來是用太白星的塵拂化的,隨著塵拂升起,玉龍一聲長嘯,騰身躍上雲間,用盡平生之力,對著旱得冒煙的大地“嘩嘩嘩”又噴起來,轉眼之間,溝平河滿大地得以飽和。

再說玉帝這時正在淩霄殿觀看仙女歌舞,值班功曹進來稟報,說玉龍又違旨降雨。玉帝急喚來太白星責問。太白星知道自己辦錯了事,隻好說:“你那時不是說等金豆開花便放了它嗎?今早我親眼看見那凡間的金豆果然都開了花,於是我就收了塵拂,放了它。”玉帝氣得渾身發抖說:“你人老眼花,看都看不清那是苞穀花呀!”太白星見玉帝真的發火了,站在一旁一言不發,直到玉帝消了些氣,才試探著說:“你想天上的香火全靠老百姓供奉,要是都把他們餓死了,以後咱們可怎麼辦?”玉帝聽後無言可答,隻好又把玉龍召回天堂。

後來這一習俗便沿襲下來,二月二就成了龍抬頭的節日。

3.二月二風俗

引龍回 引龍回顧名思義就是把天龍引到人間。天龍是神龍,可以興雲降雨,造福人間,農業豐收了,人民就可以安居樂業,過太平日子。引龍回的風俗相傳產生於明代,沈傍在《宛署雜記》中這樣說:“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頭節。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人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此風俗一直延續到近代,現在有些地方仍保留著這一遺風,不過在作法上稍有變異而已。如《鐵嶺縣誌》說,民國時東北的鐵嶺縣,“當日未出時,各家用灶堂灰,由水缸處起撒出大門,至附近井沿上,謂之領蒼龍出,引青龍入”。《中華全國風俗誌》指出:民國時江蘇的阜寧縣龍頭節之日則要“打露天囤”,“露天囤者農人收五穀時,籽粒甚多,屋內到處皆用蘆篾做成之折子,團團折囤。房中囤滿,然後在農場上隨折隨囤,謂之為露天囤。二月二日打露天囤,並非實有其事,不過表示希望收成豐足而已。其俗取灶中炊後剩餘之灰燼,在住屋附近或近場左右,撤成大大之圓圈而已。是日如向村前一望,處處皆是,恰如畫之盛開之梅花,另有一種別趣也”。另外《建平縣誌》雲,民國時東北建平縣,二月二日“黎明焚香”,以灰自水缸下撤至井口,複以糧自井口撒至水缸,呼日“青龍出,黃龍來,謂之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