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湯,我們叫他湯先生,在我們的想象中,是一個梳著矮髻的短個子中年人。[注釋1]他的十四世祖爺爺,就是山東大地上的一隻玄鳥。一天,一個女孩去池塘洗澡,看見玄鳥從空中扔下一隻鳥蛋。這女孩剛好餓著肚子,就一口吞了,於是懷孕生了孩子,取名子契。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族的“商”字,就是鳥展翅飛翔的樣子。作為東夷族的一支,商族跟其他東夷族一樣,都崇拜鳳鳥,所以難免吃鳥蛋進補。有同樣傳聞的還有滿族,愛心覺羅氏的祖先據說蹦出於一個蛋殼。女真族、朝鮮高麗族、秦族的先人,都是傳說吃鳥蛋而受孕的,說明他們與東夷族聯係千絲萬縷。
湯先生有時候坐在高高的大樹下麵,嘴裏含著一個石球,和旁人一起回憶自己的玄鳥祖爺爺。這隻扔下鳥蛋的鳥,給了商族人很多啟示,比如湯先生就養成了含球的習慣,他把小石球含在嘴裏,鼓腹而遊,自得其樂,仿佛變成了那隻銜著鳥蛋的玄鳥——十四祖爺爺,雖然這顯著地損害了他的牙齒。湯先生說:“我死以後,也要嘴裏含著石球埋入墳墓。”後來,死者含玉的習俗擴展到全國,而所謂玉,不過是一種光澤特殊的石頭。
祖爺爺燕子的下一代,是十三世爺爺“子契”,子契的光輝事跡更是湯先生緬懷的對象。這位鳥蛋之子,長大以後離開東夷,跑到中原混發展,擔任了舜帝的文教部長,負責意識形態建設,並且與大禹先生過從甚密,成為F4中的光榮一名成員,幫助大禹治水。這些功勞使得他衣錦還鄉,受封為一方諸侯,被舜封到了山東省曹縣地區的亳邑。每當回憶到這裏,湯先生總要情不自禁向西眺望,仿佛聽見黃河的濤聲滾滾,看見中原的花花世界。據說中原的月亮比東夷族的更圓,什麼時候我也要去那裏打鬧一場。
湯先生心目中偉大的十三世祖爺爺子契平安死掉之後,成為商人祭祀的對象,而這時大禹也正建立了夏朝。十三世祖爺爺子契接下來的諸代傳人,帶領商人完成八次遷徙,足跡涉及山東、河北、河南三地,南北流徙過程中他們還發展了馬車,據說車子還用於販運,使他們成為最早的商人,這也是商人之所以被叫作商人的原因。
商族人徘徊了五六百年,從終點又回到起點,返回十三世祖爺爺子契始封的地方——山東省西部的曹縣,時間已是夏朝末年的夏桀時代,公元前1600年。湯先生作為子契的第十三代孫,此時正坐在曹縣大樹下麵,嘴裏嚼著植物葉子。他的屁股底下墊著一塊石頭,這一點與中原的華夏人異趣——華夏人都是雙膝屈地跪坐。湯先生不喜歡虐待膝蓋,他的坐姿被記錄到“夷”字()的遠古寫法上,是屁股坐著高高的石頭。當然“夷”字還體現了東夷人還善於射箭的特點——“夷”字就是一個人正麵開立著,身上往複纏了幾道絲繩,這是箭杆尾巴上的絲繩,射鳥的時候用它拉鳥回來,避免落入荒草尋找不到。
湯先生的腦袋頂上,是商人流行的平頂冠——有點像現代的護士帽子,因為相比於華夏族,東夷人發髻低矮,所以平頂就夠了。有時候他還把頭發改編成辮子,盤在太陽穴、額頭一線成為一圈(類似阿Q),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幹脆不戴帽子了。湯先生上身穿著交領右衽的短衣,與甲骨文“衣”字相合()。下裳類似後世婦女的短裙,但不同在於是前後兩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後,左右兩側各有一道縫,可以開合。為避免腿部寒冷,湯先生還用布條纏繞小腿,仿佛八路軍的綁腿。湯先生的腳下是一雙葛藤皮編成的鞋子,尖頭高高翹著,叫作“翹尖鞋”,十分花哨,好似阿拉伯王子。他的下巴按照商人的習俗,刮得一幹二淨。雖然晏子在古書上認為湯先生有胡子,但湯先生實際覺得長胡子不好,胡子太長了,妨礙行動,係鞋帶老把胡子也係進去。[注釋2]
湯先生身後有兩個侍衛,都舉著紋樣精細的玉鏟、玉斧,湯先生手裏還握著象牙雕筒,裏麵裝著古代飲料,精致的做工表明了商人精神生活水平頗高。
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商人——或者東夷人像日本人那樣歇斯底裏,富於武士道精神,腦袋紮著白布條,持弓帶箭,尚武好獵,比如蚩尤先生、Jr。後羿先生,都是這樣。其實這是對東夷人的誤解,東夷人確實體格粗大,強勇有力,但並不妨礙其天性謹厚,心田柔順、好讓不爭。東夷人個個都是活雷鋒,有人說它是東方君子之國。比如蚩尤就古樸直烈,大舜也恭敬孝道。湯先生也是仁讓的楷模,為人和藹可親,還特別喜歡小動物。有一次他出外打獵,看見部屬們把整片林子用羅網包圍起來,網孔大小正好能鑽進鳥頭,一旦鳥頭鑽進,羽毛卡住,欲進不能,欲退不得,被人摘下來活捉。當有成群的遷徙鳥路過時,聚集在林中歇腳,一次就能網到幾百隻不止。
湯先生的部屬們把網圍好,一共四麵,密不透風。接下來要敲鼓製造噪聲,一名神漢先行禱告說:“聖明的上帝啊,我們祈求,四麵八方的野鳥,一個不留,都撞到網上來吧。”湯先生一聽,笑了:“嘻!這不絕種啦!可別這麼缺德貪心,夏桀才這麼幹呢!趕快把網撤掉三麵,重新禱告,願意向左飛的,向左飛;願意向右飛的,向右飛;一定要向前死不改悔的,那就請撞到我的網上來吧!”
這個“網開三麵”的故事隨後傳開,鄰居的諸侯們紛紛議論:“湯先生的道德真是完美無瑕,連禽獸都受到他的庇護,更何況是人呢?”於是,一個叫伊尹的大政治家,就背著他的炒菜鍋,慕名來投奔湯先生來了。
順便說一句,吃鳥現在是陋習了,鳥和其他野獸一樣攜帶非典病毒,不要吃。
伊尹背著炒菜鍋,因為這是他的職業,他是一名廚子。不過叫炒菜鍋不準確,炒菜鍋必須是鐵的。鐵鍋傳熱快,可以實現中國菜的“熱油旺火快速爆炒”的做法,色、香、脆俱得保持。但當時還沒有鐵器,伊尹背的是陶鍋,傳熱慢,不能爆炒,做菜和肉的方法也就完全不一樣了,隻能煮。
“你有什麼本事啊,都給我使出來吧,伊尹師傅?”湯先生一邊向這個前來應聘的人問話,一邊把嘴裏的石球用舌頭推來擋去,以免它影響氣流。
伊尹一拱手:“湯公,我是個大廚,我的本事是煮飯。但我從煮飯中悟出了治國安邦的道理。”
“哦?”
“煮米也好,煮肉也好,都要使用文火慢慢地來。”伊尹說,“我把各種佐料切碎,使它們的成分摻和起來,味道相互調和,做到和濟五味,酸中帶甜,甜中帶鹹,精妙細微,不能言傳。各種味道不能過度,要辣而不烈,淡而不薄,甜而不膩,鹹而不厚,酸而不酷,這就是調和主義、中庸思想。具備中庸思想的這種滋味溶解於水中,無影無形,不能辨別其一端,混合天成,卻甘美異常。它浸入肉的體內,再從肉體散發出來,直傳到幾百米遠,撲鉤人的鼻子,肉就算煮到最高境界了(類似廣東人的煲湯啊)。我把這種觀念引入為政,為政就要講究調和,調和是為政的道理,調和各種勢力,為政如春風沐雨,政策竟潤物無形,君臣相符,百姓克偕、人民和合,全在一鍋當中,這是為政的化境。我這煮肉羹的鍋,包含了深刻的為政之道啊。而調和的極至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煮的時候不加任何調料,叫作大羹,大羹不和,全靠自然本色,溫和文雅,看似沒有味道卻飽含萬種味道,體現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絕頂功夫,這是治理國家和寫作文章的最高境界。把握此理,向東向西,從心所欲,有誌必逞,無往而不克。”
湯先生聽罷,站起來一揖到地:“伊尹師傅的鍋主義和煮文化,真是振聾發聵,論述得好極了。我耳目為之一新,長期的困惑煥然冰解。您這個廚子的才幹,真是經綸天下,匡扶宇內,無出其右。天賜我瑰寶也。”
西方人吃麵包,是蘇美爾人培養出了麥子,使西方走上了“烘烤”的路,烘烤麵包,烘烤肉,沒有形成煮的文化。
而中國,自行培育了粟(小米),從煮小米中悟出了“煮文化”,煮的時候,肉汁、菜羹就要調和,講求各種因素的協調,咂摸著湯的滋味,維持一種模糊的平衡,不越出既定的規矩,不破壞已有的秩序,養成了中國人和順安靜的本性。
“做人不可不聰明,亦不可太聰明;做事不可太落後,亦不可太爭先”,凡此種種格言,都是我們“煮文化”的體現,說白了就是中庸。中庸可以避免過激,但也失去了冒險和創新。中庸就是模糊,所以當官向來就模模糊糊。我們煮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煮肉的鍋,都上升為國家權力的象征——三足兩耳的鼎。
二
伊尹,顧名思義,誕生在伊水上。伊水和洛水平行,一起投入黃河。伊洛之間,是天下最肥沃的平原,中國的兩河流域,夏王朝統治的核心就在這裏,這也就是洛陽地區,後來成為六朝古都,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一點。
既然伊尹來自夏朝,那他應該會說夏朝話,於是湯先生派伊尹回去當臥底。湯先生說:“我聽說夏桀殘賊誨內、勞民傷財,但不知是真的假的,請你跑去看看情況吧。”
伊尹奉命離開山東曹縣,西行回到中原,鑽入夏王朝的都城(河南鞏義),開始從事間諜工作,收集情報。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特務。為了隱藏他的身份,湯先生還開槍為他送行——從後麵親自追殺他,朝他放了幾箭,使伊尹好像是被東夷驅逐了似的。
伊尹憑借自己的大廚手藝以及莫須有的英俊外表,成功地把交際圈滲透到夏桀後宮,與上流社會的妹喜女士關係曖昧。據說妹喜女士原本被夏桀愛得發狂,兩人日夜歡樂,須臾不能舍。這妹喜是個小巧型的美女,個兒不高,身材纖細瘦弱,輕盈嫋娜,有點像張柏芝。夏桀常置妹喜於膝上,與之嬉戲,妹喜一笑很可愛,很搖魂。妹喜喜歡聽裂繒之聲,夏桀就給她找來大匹綢緞,撕成一條條地聽。但好景不常,夏桀又喜歡上了另外兩個四川來的美少女:琬小姐和琰小姐,都是性感的女俘虜,與夏桀打得火熱。妹喜稍受冷落,心痛得無法呼吸,找不到昨天留下的痕跡,眼睜睜地看著夏桀,卻無能為力。於是她裝作漠不關心,偏和大廚伊尹鬼混在一起,倆人一起向流星許了很多的心願。
作為抗議和報複,妹喜跟伊尹好上了,還帶伊尹參加宮廷沙龍,觀看那臭名昭著的酒池比賽。夏桀於群臣陪伴之下一通牛飲,鼓聲之中欣賞著美酒蕩漾的池邊的聲色表演。這幫群臣也不是什麼好群臣,好一點的都退隱回家閉上了嘴巴了,剩下的都是酒肉之臣。他們喝多了,就互相持著膀子,東倒西歪地努力站起來,舉起杯子向夏桀敬酒,把靡靡之歌反複唱起,唱的是:“咱們一起去毫玩玩吧啊~~~亳也是個大城市啊~~~”
伊尹成功的間諜行動,後來被記錄在《孫子兵法》《陰符經》等古書中,孫武把它總結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叫蘇秦的戰國人看了這本《陰符經》,被伊尹的冒險行為深深吸引,也成了曆史上的一個知名間諜,這是後話。
由於沒有文字可憑傳遞,伊尹親自跑回山東曹縣,把一些珍貴而激動人心的信息向湯先生彙報,他說:“我觀察了夏朝的情況,它那裏天氣大旱,伊洛兩水幹涸,它的幹涸就等於宣布夏王朝命脈斷絕,因為伊洛是夏的立國之所。可是夏桀卻寵愛琬小姐和琰小姐,把她倆的名字刻在兩塊玉上,根本不肯搭理他的老百姓,他的老百姓都嚷嚷:‘我跟你一起死了吧!’因為災害嚴重,虐病也極度流行,很多人得了腫病,夏桀也不管他們。一些吉凶的預兆在西方和東方出現,夏民看了,都說:‘趕緊給我們弄來禍吧,越來越好。怎麼東邊吉祥的預兆還不怎麼多啊,快點吧。’他們都盼著您來打呢!”
作為一個廚子,伊尹說話總離不開炊器,他最後總結說:“總之,夏桀是個樂觀的人,就像茶壺一樣,屁股已經燒得通紅,還在有心情吹口哨。”
湯先生聽完彙報,露出滿意的笑容,興奮地站起來:“實話告訴你說,我這人一貫誌向遠大,與天地等高。我早就準備好了給夏桀收屍了。我平時輕賦薄斂,以寬治民,又利用田獵的機會,訓練武士。我想揮動這些虎狼之師,與夏桀會獵於中原。”
“眼下進攻夏桀,我看時機未到。”伊尹提醒說,“通過我的觀察,夏桀雖然無道,但作為大禹的後代,是天下的共主,在諸侯中仍有威信。夏王朝已曆四百多年,輕易不容易撼動。我們隻有區區七十裏的封地,地狹人稀,好像一盆鯽魚瓜子,做不出什麼大宴盛饌的,不能成就什麼大事的。”
“那您的意思呢?”
“我們必須尋找更多的魚,才能湊足一盤菜。我們北邊不遠有莘氏,就是一條大鯊魚,地肥人悍,武力衝天,四鄰為之側目。他們的女孩,味道也好極了,就是牙齒長得不太齊。如果您能跟這女孩結婚,就等於認了有莘氏當娘家,有了娘家支持,咱們陡然就闊氣了。”
“可是,我跟她不認識,沒有感情啊。”
“我認為,感情是可以培養的,結婚會給你帶來很多有用的親戚。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境殷實的女人。屈於一人之下,才能伸於萬人之上。這一點你不知道嗎?”
湯先生想了想,從嘴裏拿出圓滑濕潤的石球,傻傻地捏了一會,又放回去說:“那好吧,就豁出我自己去吧。”
在中國古代,婚姻是家族的行為,而不是當事人的行為。家族掌門人出於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擴大家族勢力的目的而結婚,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犧牲了個人情愛,但是可以用小妾來彌補。
夏日的夜晚,滿天裏沉碧一色,一顆小星,綴在月華波紋的外圈。湯先生和有莘氏的公主擁在虎皮與絲綢布置的地鋪上——這是婚床。他們倆互相沒什麼好話講,就一起抬頭,望著天頂的星星(當時的窗戶多開在屋頂上,所以可以望見)。他們看見明月洗盡了滿天的鉛華,鯽魚瓜子獲得了與一隻鯊魚的強大聯盟。
三
夏朝末年的這場大幹旱,足以跟夏朝初年大禹時期的洪水媲美:伊洛水竭,五穀焦死,這樣的力度,自然也波及到東部地區的商族。
針對天氣亢旱,伊尹找到了有效的solution(解決方法)。他不但會給人做飯,也會給植物做飯:“教民糞種,負水澆稼”。所謂糞種就是點種,在莊稼根下刨坑,施以人畜糞便。莊稼們樂了,吃得又飽又香。開始使用肥料,這是農業技術上的一大進步。光有糞沒有水也會燒死禾苗,好在當地的水井已相對普及,人們取井水澆灌禾苗以對抗旱情。
看得出來,憑上述這兩條,商族作為東夷人的一支,其農業水平堪與華夏匹敵。事實上,東夷族文明與華夏族文明是中國文明起源最早的兩支。從考古實物上可以證明,東夷人的手工業也滿不錯,一同向西傳入華夏的還有黑陶,黑陶燒製溫度更高,質地更堅,黑澤照人,取代了華夏地區的紅陶,成為流行的款式。最值得驕傲的,是東夷族後來在青銅技術上的領先發展,填補了華夏族在這一領域內的空白,成為未來商周青銅器文化的先聲。
湯先生善於網羅人才,除了伊尹之外,還有仲虺、女鳩、女房等一班謀臣。其中仲虺是夏禹時代工程師“奚仲”(馬車的改進者)的後人,封在山東滕縣地區做薛國國君,是一方諸侯,也舉國來讚助湯先生。“費昌”是夏禹時代F4成員伯益(東夷人)的後代,也跑來投奔湯先生,當了湯的駕駛員。這種給領導開小車的司機職務很有前途,費昌後來因為作戰勇敢而被獎勵以封地,成為後來贏姓秦人的祖先。
湯先生的策略是“以寬治民”,他吊死問疾,以振窮困,以養孤孀,又在老窩曹縣的北邊修築軍事大城,形成地方割據,並以威力和德行來硬拉軟攏周邊的諸侯順從自己。這些蠢蠢欲動的舉動被夏桀察覺,令後者惶懼不安,遂采取了防範措施,召湯先生入朝問話。湯先生經過一場翻江倒海的思想鬥爭,選擇了乖乖入朝。他跋涉三百公裏以後來到鞏義地區,被夏桀直接逮捕,囚禁在國家監獄“夏台”裏邊,雙手背在身後,用桎梏夾住(倘使女的,就在胸前用桎梏夾住其雙手)。
待在老家的伊尹、仲虺急了,趕緊捧了奇珍異寶,跑去賠禮道歉,表示稱臣納貢,打消夏桀疑慮。夏桀也找不到什麼證據,也就釋放了湯。
湯先生這隻老虎被釋放回深山,就加緊了滅夏的步伐。他的老窩山東曹縣往西不到一百裏就進入河南,進入河南後遇上的第一個小國叫作葛國,擋在夏桀與商湯之間,是夏桀的忠實屬國、鐵杆羽翼和湯先生的眼中之刺。湯先生覺得有必要顛覆這個政權,以方便自己染指中原,於是尋找出兵的借口。湯先生費盡腦筋,派出核查人員到葛國轉了一圈,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武器,倒是看見葛國國君“葛伯”是一個好吃懶做的無神論者,特點是不喜歡祭祀,因為祭祀需要把大牛大羊燒了埋了,他舍不得。湯先生決定先禮後兵,派出外交人員向葛伯提問:“貴國不敬上帝,長期拖欠繳納上帝的會員費,我們特來問問為什麼?”
葛伯正在啃羊腿,學名叫作炙。把羊肉牛肉串起來,架在火上烤,這就叫炙。一邊炙,一邊塗調料,增香,又以免烤糊了。當時的炙品有炙牛肉、炙羊肉、炙豬肉、炙雉、炙兔、炙鶉等等,類似現代的烤鴨。還可以把鮮嫩的牛羊鹿麋肉切成薄片,用調料浸成生肉片,就可以吃了,類似日本人的生吃魚片,但不知加不加芥末。這叫作膾。這就是所謂的“膾炙人口”。
葛伯放下肉碗——因為是跪坐在地上吃飯,陶碗的碗底下就有一個高的腳,方便戳在地上給人吃,免於彎腰縮頸之苦。葛伯說:“我們這地方不產牛羊,好不容易有幾隻也被我吃了,哪有富餘給上帝吃?”
當時祭祀用的牛、羊、犬、豕都要是純一色的,確實不好置辦。湯先生就派人挑選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給葛伯送去。結果葛伯把牛羊全都自己吃掉了,上帝還是餓著肚子幹看他滿嘴冒油。
“您怎麼還沒有祭祀啊?”湯的外交人員大惑不解。
葛伯又推托說:“我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隻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還要有酒食,我們的田中大旱,種不出糧食來,當然就舉行不了祭祀。”
湯就派出一批勞動力前往葛地去幫助種莊稼。就跟現在的農民種地一樣,中午沒有回家時間,工間飯就在地頭上吃,由老人小孩們送飯來。葛伯和他的老百姓覺得等著莊稼長出來太漫長,幹脆先把工間飯搶來吃了罷。於是一等到午後兩點鍾(當時一天吃上午、下午兩頓飯),就衝到地頭去,圍著商族的老人小孩要盒飯。一個送飯小孩堅持原則,反抗搶劫,說:“沒有飯卡不給飯。”這幫人就急了,掄起石塊把小孩砍死。小孩臨閉眼還緊緊攥著沾滿了鮮血的盒飯。這個暴行激起了商族上下的憤慨,湯先生不失時機地組織起他的第一次翦夏之征,夥同他老婆的有莘國大鯊魚,以及盟友仲虺的薛國武裝,成功地把葛國滅了。
湯先生又送牛又送羊又助農給葛國,無非是想以葛國的無理和負義,來作為自己發動戰爭的借口。這個戰爭借口,是給自己的民眾看的,也是給別的國家的人看的,叫別人知道湯攻滅葛國不是為了貪占地盤,而是為了給平民報仇。
從製造借口打葛伯這件事,看出湯先生是個善於煽動民眾和策劃事件的人啊。同時是個很有征服欲的雄心家,為了達到目標而處心積慮,煽動民眾跟著他出去搞兼並侵掠,也許有點像希特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