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還得回到那個陳舊的比喻:“乒乓發球”。
我們把上一章的故事,用乒乓發球的形式,重新概述一遍:戰國中期以來,齊、秦兩強東西對峙,勢均力敵,誰要想在自己周邊擴土,都必須先借助三晉力量,因勢利導,進攻對方,使對方不得幹預我的拓土行為。齊國首先發難,為了實現吞滅近鄰宋國的計劃,齊湣王在公元前287年,以“攻秦去帝”為號召,發動齊、趙、魏、韓、燕五國的合縱伐秦,五國在蘇秦的督促下陳兵成皋要地。齊國確實趁著這次發球,偷著滅了身邊的宋國。這是它發球的主要目的,趁著秦人倉惶接球的時候,我偷著端起身邊的飲料,喝一口。這飲料,就是身邊的宋國。而向秦發球,隻是虛張聲勢,壓製住秦國人,以免其幹涉我喝飲料(吞宋)。
秦國看看齊國球也發完了,飲料也喝完了,就組織反發球:策動五國聯合攻齊。秦國攻齊的目的也不在於毀滅齊國。秦人知道,齊國的土地太遙遠,不便於並入自己的版圖。因此發財的主意,還需要從隔壁鄰居身上打,也就是並吞中原的魏國,喝魏國這個飲料。但是為了能喝好飲料,秦人也必須先向齊國發球,壓製齊國,使齊不能幹預自己喝汽水。這和當初齊人發球打秦國的用意是一樣的。
於是,秦人先出聲於天下,出銳師以攻齊。燕、趙、韓、魏也都有攻齊意向,一起跟秦湊成五國,聯手打齊國。白色的小球像一枚地對地的戰略導彈,在五國的火力運載下,冒著火焰躥向了齊國,時間是公元前284年。
五國之師首先大捷於濟水西岸,列國見好就收,息兵而去,燕師獨深入。為了報從前齊宣王滅燕的仇,燕人躍過濟水,深入齊國本土,毆打齊國不依不饒:燕將樂毅縱橫於齊境,五年之間陸續下齊人七十餘城。齊國社稷傾危,狼狽不堪。
瀟水曰:五國中的燕、趙、韓、魏四國肯攻齊,都是一些具體因素促成的:蘇秦一貫離間齊趙關係;齊國在齊宣王時代聽信孟子的話攻滅燕國,使得齊燕結下了梁子;還有魏國的孟嚐君是從齊國貶躥而來的,晝夜想著借魏人力量打回老家去。總之,四國都想打齊國,再加上秦國先出聲天下的慫恿。但這不得不說是四國“顧小利而忘大局”的戰略失誤。從中原列國自身利益來講,維持東西齊秦均勢對峙,是安全的,不應該徹底摧毀其中一極。就好比現代世界不希望美國一極獨大。
趁著齊人忙活著接球,西邊秦人也趕緊端起身邊的飲料來喝——秦人的目的重點不在於攻齊(雖然也要克製齊國吞宋後自壯的局麵),從直接切身利益講,他發球打齊跟齊國當初發球打秦的目的一樣,是便於發球國在周邊開疆拓土而已,於是,秦軍在公元前283年,利用五國合縱攻齊,齊國疲於應付的第二年,秦國大兵直趨魏國,欲一舉攻克魏都大梁(河南開封),喝大梁這個飲料。大梁振恐。
大梁人覺得把飲料放在城裏沒意思,就出城去野營。他們邀請秦人在“北林”大幹了一場。魏國的森林野戰軍(號稱“林軍”)在大梁西北禽獸繁多的森林地帶與秦人展開激烈的飲料保衛戰,獲得了不錯的佳績——丟掉了魏國要塞“安城”以及魏國國家野生動物園“梁囿”。魏昭王急了,半夜召見“專權專業戶”孟嚐君(時任相國)。
魏昭王說:“秦人旦暮且攻大梁,你也給寡人想想辦法啊!?”
孟嚐君說:“若有諸侯之救,可望不亡。”
“那你就快去吧。”
可是,去求誰呢?打破東西均勢對峙後的惡劣後果,現在顯示出來了。這時候的齊國,已經被打得半殘廢了,救不了魏國了。這是中原諸侯戰略上的失敗啊。這都是蘇秦慫恿在前,樂毅推波助瀾在後,可以說,蘇秦、樂毅殘破了齊國,打破了東西兩極對峙的“安全”格局,使得齊人無法救助中原,奠定了未來秦人一統華夏的藍圖。
南方的楚國呢,在二十年前楚懷王時代也是赫然一強,但被孟嚐君(當時為齊相)和秦昭王聯翩打擊,已經揚子陸沉了,也救不了魏國了。
韓國呢,是魏的老哥們兒,但是秦人此次來喝汽水,是先恐嚇了韓人後而來的,自然不敢幫魏國。
戰國七雄之中,隻有趙和燕能夠假以援手了。於是孟嚐君勉強出行,北上去趙國邯鄲求救。他離開河南開封,坐車一路北上,看見肥沃的中原大地,開封以北的野菊花開得一片耀眼。孟嚐君望著這一切,感覺自己如今也老了。這個矮個子的“渺小丈夫耳”(從前趙國邯鄲人對他的嘲笑之詞),最近幾年一直混得不怎麼好。逃離齊國以後,舊恨連綿,新愁鬱結,雖然依舊在魏國專權,但魏國是個軟柿子,他少了從前在齊國時的威風,現在還得巴巴地北上找人去說好話。
孟嚐君看見很多野獸四散逃命,躥過他的遠行的車隊——如今你去河南,生態大破壞,野外隻有短樹,四野裏燒磚窯的煙囪倒比樹多,天空和大地一樣光禿禿、黑蒙蒙的——但當時的中原尚有南北兩片森林,北邊的這片,在大梁西北郊外,就是魏秦剛剛激戰過的地方。遙遙的森林裏,還冒著火光——這是秦國占領軍在森林邊緣的魏國野生動物園“梁囿”裏放火。秦人墮毀了梁囿裏的文台(建有殿宇的台子),園中景點“垂都”也被焚燒了。秦人大肆砍伐“梁囿”裏的林木,麇鹿更被撲殺一空。孟嚐君看見的野獸們,就是從這裏跑出來的。“梁囿”作為一個國家野生動物園,囿中盛產林木、禽獸、礦產、河流、魚蝦、皮革、羽毛,是魏國的經濟收入重要來源。現在完蛋了,冒著彤彤的火光。
孟嚐君撅著嘴,北上兩百多公裏,來到了河北邯鄲,向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小兒子)苦笑著說:“文願借兵以救魏。”“文”是孟嚐君田文的名,古人名賤字貴,對人自稱要稱名。
趙惠文王卻說:“寡人不能。”
孟嚐君打小招待賓客,口才就好,說:“我敢於向您借兵,是因為忠於您啊!”
趙惠文王很詫異:“什麼意思啊?”
“魏國之地歲危,而民歲死,這不是因為魏兵弱於趙兵,而是我們西邊與秦接壤。趙國之地得以保全,靠的是有魏在南邊吸引秦人‘火力’。現在假如魏國完蛋了,趙國之地也就要‘歲危而民歲死’了。”
孟嚐君語鋒犀利,拿出唇齒相依的道理,而且從前替齊湣王上書趙惠文王的人也是這樣預言的,秦侵韓侵魏之後,就要北上摸趙國後腰。趙惠文王不傻,隻得許諾起兵十萬,戰車三百乘,助魏禦秦。
孟嚐君繼續向北到燕國,到北京西南郊的燕國都城求救於燕昭王。
燕昭王心想,我們跟秦人老遠挨不著邊,跟你們魏國也隔著幾百裏遠,你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我是沒有用的。何況燕國兵正跟著樂毅在齊國搶城池呢,哪肯分兵救魏?於是他推搪道:“我們燕國連續兩年不熟(就是莊稼欠收的意思),我們燕兵想行數千裏而救魏,沒那個能力啊。”(其實從燕到魏,沒有數千裏遠,也就一千裏,但是燕昭王為了推脫,故意誇大難度。)
孟嚐君這回口氣卻變硬了,使出流氓手段——你不救我,我打你你信不信!這個“渺小丈夫耳”孟嚐君說:“現在秦人攻魏就在眼前,魏國的台子已經被燒了,野生動物園也被奪了。魏國實在不行了,隻好割出半國土地與秦講和,然後再到北邊你們這裏奪土地,補償我們在西邊丟給秦國人的地盤。我們魏軍結合秦人、韓人、趙人,以四國之眾攻燕。你們燕國還想有活嗎?就怕你會死得很難看呐!”
好嘛,有這麼求救的嗎?燕昭王連連作揖,好了好了,寡人怕了你了。於是答應起軍八萬,車輛百乘,跟著孟嚐君回去救魏。
燕趙健兒合兵十八萬,南下中原與秦人遊戲。秦軍將領據說是白瘋子“白起”,雖然以善用兵著稱,但師力已疲,被燕趙前來救魏的大軍所包圍,“兵困於林中”。林地是不適合作戰的,森林裏既不便於防守也不便於據之而進攻大梁,給養運輸也極為困難。燕趙之兵又是新的生力軍,於是白起開始退卻。那些被燒毀了家園的野獸也跑出來頂秦軍的屁股。白起終於沒有喝到飲料,幹脆灰溜溜地撤退回國。秦人趁發球齊國的機會,爭地於中原的想法落空了。
次年,白起又來攻大梁,但是半途而返。
魏國在中原中東部(都城大梁——開封),韓國在中原西部(都城新鄭),再西就是秦。
從前,替齊湣王上書趙惠文王的那人說的是:趁著列國在秦的慫恿下打齊,秦檜趁機侵割韓國,然後依次到魏、趙。這裏秦卻是先打了魏國。這大約是因為秦國相國魏冉想得到齊國占領的宋國的“大上海”陶邑做自己的私人封邑,並且要鞏固住這個封邑,而魏國就在陶邑西邊不遠,魏冉命秦軍打魏國大梁,大約就是為了加強陶邑的外圍安全。所以,他的私人利益考慮,使得秦軍朝著不當的地方去喝汽水了。這是權臣誤國的地方。出函穀關四百多裏才是大梁,這實在不是就近喝汽水。如果打韓,當不至於一無所得。
這時候,也不知是魏國找的人,替自己轉移災禍,還是秦國國內的有智之士,總之這人就上書秦昭王,建議改變攻掠大梁的計劃:前番,公元前284年,秦人慫恿諸侯攻齊——發球齊國。球把齊人打得焦頭爛額。趁著這個發球機會,在齊人自命難保、無能幹預的情況下,秦兵就近略地,疾攻大梁,這個路子是對的。但是,魏國是山東諸侯之腰啊,被山東諸侯四麵包圍。就好像一條蛇,你擊它的尾巴,它的頭就來救,你打它的頭,它的尾巴來救,你打它中間,則頭尾都救。魏國就出於中間的脊處,您打它,是表示要斷山東諸侯(指崤山的函穀關以東諸侯)的脊,所以山東諸侯首尾來救自己的中身,是必然的。燕趙也確實來救了。如今山東諸侯尚強,您非要打魏,秦國之憂是立等可待。不如改南下攻楚。楚國兵弱,二十年前已元氣大傷,且楚國偏遠在南,天下諸侯不便於去救,攻楚可以直接擴大秦人地盤。(這等於客觀上批評了魏冉的計劃。)
秦昭王批準了這一建議,對白起說:“我們去滅楚國吧。”總之這次球不能白發了。大梁的汽水喝不到,我們改去南方喝汽水吧!總之,齊國已經被打殘廢了,我們去哪裏喝汽水都自在隨意得很,哈!
二
公元前279年,秦軍像一片卷動的烏雲,推向天光燦爛的楚國天空。
此時齊國還在挨樂毅大軍打,不可能幹預秦國攻楚。但是齊國不能幹預,不等於別的國家也不能幹預。這時的三晉勢力還相當強大,尤其是趙國,是秦國側背的嚴重威脅。一旦趙國與楚人南北夾擊出征的秦軍,那秦人再喊“誰動了我的飲料”,也來不及了。於是,秦在大舉進攻楚人前,為解除後顧之憂,約趙國在澠池開會,商量媾和。這就像當初齊湣王發球(秦國)完了以後,準備南下去宋國喝飲料的時候,要先派蘇秦北上與趙講和,防止趙人牽製幹涉齊南下喝飲料的吞宋軍事行動,是一樣的。
於是,秦昭王、趙惠文王各從本國乘車,向函穀關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澠池會場進發,這裏正好是秦都與趙都邯鄲連線的中點。
這是黃河在中原西部高地切割出來的一條狹長幽深的走廊,兩邊都是黃土和山陵,中間是崎嶇的低穀。秦人出函穀關直取中原一定要走這條走廊。古人步行或行軍的速度,一白天最多是四十公裏,基本上跟現在坐汽車一小時的速度差不多。所以,從邯鄲到澠池坐汽車十小時的話,古代走就是十個白天。兩千兩百多年前的趙惠文王,在這條路上辛苦跋涉著(現在已經有了高速公路)。趙惠文王走了漫長的十天,心想,這次會談約定的事一定要堅持履行得持久一些,否則都不夠這麼跑路的!
這位跑路的趙惠文王,今年二十六歲,是趙武靈王和吳娃的小兒子,原名公子何small,圍繞著他的即位就死了好些人,現在依舊讓人不省心,心理年齡還保持在即位時的十三。臨行時候,他畏懼不敢出行,怕楚懷王入秦的故事重演。在廉頗、藺相如的鼓勵下才決定走。廉頗臨別還特別“嚇唬”他呢:“大王,根據我的計算,來回路上加上會盟時間,三十天足夠了。如果三十天您還回不來,我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人的想念。”
啊?要這樣嗎?趙惠文王忐忑不安地來到澠池城與秦昭王謀麵。秦昭王也是從小孩子即位來的,現年四十來歲,席間喝酒,喝到很暢快的時候,他請趙惠文王鼓瑟。趙惠文王膽子小,心說盟會還有這樣的表演項目嗎,但他不便違逆——從“惠文”這倆字也看出他性格軟弱,畏首畏尾。經過翻江倒海的一場思想鬥爭,趙惠文王勉強同意,命人擺上瑟來。
趙國人也是喜歡音樂的,趙國人的兩大愛好就是:唱歌和打架。豪俠任武、放蕩冶遊,是邯鄲人的特點,也就是打架彈琴,總之不事生產,這在當時是最酷的。荊軻、高漸離就分別是唱歌、打架派的兩類代表。
趙惠文王調好了二十五根瑟弦,輕輕撥動,雙手巧如行雲,瑟聲珍珠滾動於玉盤,非常感人,有高樹悲風之氣,在座的無不同聲喝彩。趙惠文王聽到喝彩,更來勁了,把瑟彈得錚錚作響,大有北地慷慨悲音,越彈越激烈,熱辣指數五,尖叫指數八,跟搖滾吉他差不多。秦昭王撫掌大笑:“好好!來人啊,請禦史做個記錄,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說完與身邊隨從相視而笑,趙王墮我計中啦,被寡人蓄為倡優啦!哈哈。
旁邊可惱了一人,這人走向前來,對秦昭王說:“我們趙王聽說秦王音樂膿包也很多,也請秦王給我們擊缶,以相娛樂。”
秦昭王吃了一驚,定睛一看,但見此人眉展如劍,兩目放光,一小綹墨髯在唇角飄灑,眉宇之間,英氣逼人。正是趙王隨行人員“藺相如”!
秦昭王很是氣惱,假裝沒聽見藺相如胡說。藺相如走近一步:“大王如不肯擊缶,五步之內,相如請以頸血濺大王矣!”謔!要行從前勇士曹沫拔劍劫持齊桓公的舊事了。
史書記載秦昭王聞言大怒,咬牙切齒,氣得臉上的肉突突亂顫,像五個老鼠在爭奪他的鼻子。他說了些什麼沒有記載,大約是:“Areyouinsane?Areyoucrazy?”(你瘋了嗎?)然後秦昭王目視自己的兩邊。兩邊的幾個武林高手領會了意思,立刻噌地拔出寒光閃閃的腰劍,伸家夥就要把藺相如亂刃分身。
藺相如毫不懼怕,對武林高手們張目叱之,厲聲大叫。怎麼個叱之、大叫法,史書上沒說,大約是“Getthehelloutofhere!(滾開)”吧。總之,我們知道燕趙之人慷慨悲歌、好氣任俠,藺相如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當年趙簡子、趙武靈王都是大脾氣的人。連趙國女子都有不同尋常的表現,趙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因為老公死了,就磨笄自刺大呼而死,死得很激烈,跟其他地方女子委婉溫柔的死法都不同。總之這裏是受胡風浸染,人民性情卞急,剛猛激勵,一言不合,拔劍相向。
藺相如聳起脖子上的羽毛,厲聲高叱,歇斯底裏,聲震屋瓦:“Get——thehelloutofhere!”——這一嗓子,衝擊波飛沙走石,嚇得秦昭王身邊高手倒退披靡,心說這家夥的內力這麼了得啊。秦昭王氣餒了,IwishIhadnevermetyou。我真後悔這輩子遇到你!雖然很不樂意,他也隻好接過一個瓦盆(缶),勉強擊了幾下。但秦昭王忙於治國,本來不善於打擊樂,再加上心情鬱悶,就把缶敲得唉聲歎氣,聽上去像一個沒力氣的屠夫在錘一隻帶病的狗,人氣指數零。
秦昭王灰頭喪腦擊缶畢,藺相如招來趙國禦史,也在國家檔案中記上一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昭王聞言,終於“滿意”了。本來想嬉笑趙人,卻自取其辱,被趙王駕下這麼個小角色給戲弄了。雙方算是誰也沒占誰便宜,但秦昭王丟的麵子更大。所謂缶,就是陶製的盆,但是王家用的缶絕對不會簡陋,上邊有黑色漆畫,畫著日月星辰鳥獸。也有銅的缶,上有金銀錯絲。
藺相如臨危不懼,藐視強敵,一逞戰國士人之剛雄。不過,當他的激增的腎上腺素剛剛開始稀釋的時候,秦王兩邊的群臣又突然高聲叫囂:“喝酒!喝酒!請以趙國十五城獻給秦國,給秦王祝酒!”
藺相如腎上腺立即百倍釋放,氣壯山河地高呼:“請以秦鹹陽為趙王祝酒!”把秦人嚇了一跳。把秦國的都城都給搬過來了,這可是對秦國夠大不敬的。但是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藺相如也無所忌憚了。秦昭王趕緊示意兩邊不要再亂喊了,以前他就為和氏璧坑過一次寡人了,今天有姓藺的這家夥在,我們悶頭喝酒就是了,不然待會兒他還不得喊挖我們的祖墳。
世人都誇講藺相如有智,把他視為一個文臣,其實藺相如之勇,更出於其智之上。當此之時,秦國急於趁齊人國事糜爛,南下趨兵去楚國喝飲料,不便於把秦趙關係搞壞,所以酒宴上胡鬧了一場,卻也最終相安無事。會議在平和的氣氛中結束。為此,秦趙雙方把澠池會議地址改名為“俱利城”,但秦卻是這次會議實際的受益者。會上,秦趙媾和,秦國可以放手對楚進攻。
藺相如能在澠池會麵折秦昭王,除了因個人之勇,也是趕上了秦要維護“秦趙之歡”的好背景。
藺相如、廉頗先生二三事:
趙惠文王不但愛彈琴,還喜歡玉。大約劍可以象征君子的豪情,玉則表述著君子的德行。趙惠文王曾經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璧。和氏璧是楚文王時期的“強迫症患者”、沒腳先生卞和先生在深山裏發現,最後拄著雙拐進獻來的。晶瑩絕倫、動人心魄,以價值連城聞世。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玉其罪。玉是君子戴的,小匹夫哪配。硬要懷玉的話,必有大殃。趙惠文王從血統上來說,當然是君子了(君子在先秦時專指貴族血統、高幹子弟,“君子、小人”在當時還不是道德概念),可是一樣遭了殃。秦昭王不知從哪裏得到這個消息,嚷嚷著要拿十五個城邑換取這塊瑰寶。
趙惠文王無奈,命藺相如攜帶寶玉進秦國交涉。藺相如獻上和氏璧。一看,果然玉色透明如洗,品質絕好,晶瑩剔透,圓團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玻璃煙灰缸)。秦昭王舉著煙灰缸讚不絕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輕輕相觸,發出金磬之餘響。這塊美玉,它所封閉著的那個小小的空間,就是宇宙,秦昭王幾乎看呆了。因為是在“非正式宮殿”接見,所以美人也在旁邊。秦昭王把和氏璧傳給美人觀摩。美人們捧著這個古代價值連城的玻璃片,發出唏噓驚叫。玉色皓白如脂,柔美潤澤。與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變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們見玉,更是驚呼:“萬歲!”“萬歲”這個詞,戰國時代已經是第二次有人喊了,但不是“吾皇萬歲萬萬歲”的意思,拍老大的馬屁,而是當時人一種驚呼,類似現在的“我靠!”。
秦國人也是愛玉的,在《詩經·秦風》裏說:“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好的玉,象征著君子溫堅的品德,適合贈送。君子不但把玉掛在腰帶下,冠兩側也掛著玉飾,甚至死了以後,都要用玉把身上的九個孔竅塞住。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較大,心說這麼好的玉,駕崩以後含在嘴裏,多爽啊。就是尺寸有點大。
藺相如冷眼觀瞧,見秦昭王絕口不提割城之事,隻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較。就趨身上前說:“玉還是有一些bug(瑕疵)的,我指給您看。”
秦昭王趕緊從美人的黑手裏拿過玉來,經過自己的黑手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這樣比較好,避免身後被人攻擊,隻要防住前麵就行了),然後怒目圓睜,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頸上的翎毛紮紮倒豎,怒發上衝冠——秦昭王一看,怎麼回事!這人更年期要發作?——藺相如嗔目大叫:“秦王——!你為什麼在這不正經的殿裏(非正式宮殿)召見我,還傳美玉給三陪女看!是戲弄臣下嗎?你倚仗國勢強橫,態度狂傲、禮節簡慢,根本無意平等交換!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腦袋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了!”說完,舉著美玉,擺出了“擲鐵餅者”的姿勢。